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全年汇编111篇(第24/33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对世界形势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怎样发掘和培育持久增长的动力?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怎样维护和发展带动增长的开放型经济?全球发展失衡,怎样实现各国在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从而确保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行稳致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汇聚新思路,为实现联动式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能量。
"一带一路"是一条繁荣之路。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新机遇。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凝聚了共建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契合了共建国家经济发展升级的最迫切意愿、提供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最有效方案、展现了中国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最大诚意。"一带一路"建设把共建国家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世界各国的发展机会更加均等,让发展成果由各国人民共享。
"一带一路"是一条开放之路。一段时间以来,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共建"一带一路"以开放为导向,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着力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为经济全球化建桥修路,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确定性。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不以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划线,而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合作;没有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是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是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是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事务由大家共同商量,项目由大家共同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商共建共享等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组织及机制的重要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释放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合作吸引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更多智慧,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人民观点)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
继续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俯瞰马尔代夫胡鲁马累岛,五座桥如玉带横卧碧波之上。曾经,胡鲁马累一期岛和二期岛之间只有一座临时搭建的木桩小桥,居民时常抱怨出行不便。中国企业在两岛之间建设五桥项目后,两个人口密集的岛屿实现互相连通,还带动了商业、文化旅游业发展,当地人感慨:"中国企业在胡鲁马累承建了住房、桥梁等项目,丰富了这座城市的面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两个岛、五座桥,犹如一扇洞察马尔代夫发展变迁之窗。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顺应了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促进了增长,传播了技术,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迫切任务。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方便病患求医问诊的医院、保障当地粮食供应的面粉厂、能把清洁饮用水送到千家万户的水厂......在减贫、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等民生领域,一个个接地气的项目有效提高共建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真正惠及民生、获得老百姓欢迎的是最好的项目"。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推出一批有利于共建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合民愿、惠民生、聚民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走深走实,为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带来实惠。
和平安宁、繁荣发展的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和共建国家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广阔前景令人期待。
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习近平主席强调:"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发展起来的中国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探寻人类社会所面临挑战的解决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继续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必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中国举办的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给许多国家民众带来新机遇,成为互利共赢、造福人民的生动写照。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农民称菌草为"致富草";在卢旺达,3500多户家庭参与菌草生产,每户每年收入增加了1至3倍。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片片"发展带"落地成为现实,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从历史延伸向未来,"一带一路"这条阳光大道必将越走越宽广。
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人民观点)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世界与中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桥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使国内各区域开放潜力有效释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内,约2万个渲染节点为国内外电影特效画面提供渲染技术,海量数据在直达北上广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上昼夜"奔行",不断建成的标准机柜能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提供强大算力。戈壁"油城"的"智能"蝶变,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开放发展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联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覆盖中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开启开放发展的快车道。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世界与中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桥梁,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使国内各区域开放潜力有效释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共建"一带一路"有力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国也受益良多。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通,有效节约运输时间、降低运营成本,让宁夏枸杞原浆和葡萄酒、广西螺蛳粉、贵州茶叶等曾"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特色商品,不断走向世界、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促进了民用航空、气候变化、农业食品、建材、电动汽车、油气管道、物流、小水电、海洋和测绘等多领域标准国际合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共商共建共享已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开展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理念收获各方认同。更加开放的中国为世界注入活力,一个更加繁荣的世界也将为中国提供更优环境。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许多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全球视野,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在大变局中把握航向、在大潮流中破浪前行。中国把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紧密衔接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对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中国将与共建国家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古道悠悠、茶香缕缕,人文、旅游、经贸等往来密切,"晋商万里茶路"在中俄两国绽放全新的生命力;磨机运转、隆隆轰鸣,印尼海螺孔雀港项目水泥磨机顺利投产,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望闻问切、配药调制,多名中医师来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为患者诊脉开方,中医药漂洋过海展现东方魅力......10年回眸、硕果累累,"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共同发展的大道越走越宽。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欢迎更多国家投身参与,为世界共同创造和平、发展、合作的未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人民观点)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绘"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文化沃土。朱熹园里,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在岳麓书院,习近平总书记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考察"一馆一院"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突出特性,展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以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无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典范,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无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