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经济主题文稿-65篇(第26/43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77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26分钟。

总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上,充分发挥各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合理分工构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就是要求在"协调"上,充分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整体规划形成"一盘棋"下的合理分工,既在全国层面整体推进,又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把握着力方向

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长期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区域协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指引,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落实好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区域政策体系,以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持续提升政策的实施效果。具体到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各地区要依据创新发展的要求找准自己的创新领域和赛道,构建自己的创新优势。例如,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区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的比较优势,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成为全国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高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则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成为制度创新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各地区要依据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特色竞争优势。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缩小区域、城乡间的发展差距,各地区要找准比较优势,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此外,各地区还要依据绿色发展的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更多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依据开放发展的要求,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依据共享发展的要求,加强合作联动,提升发展包容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坚持全国一盘棋为前提。只有在国家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中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必须遵循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在全国整体发展中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相比较而形成的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就是相对于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需要而言的,如果偏离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区域比较优势就失去了科学的判断标准,也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二是必须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在相互协作中发挥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地表现为其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的产生形成了协作的必要性,分工的发展又要求协作要相应深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推进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三是必须精准识别和不断强化比较优势。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如果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就可以集合成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例如,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地区则要得到有效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基础。只有构建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才能为区域分工协作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而且区域分工协作越深化,越需要畅通的国民经济循环。一是畅通生产循环。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并以其为"链长",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实现生产循环的畅通和安全。二是畅通分配循环。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必须要以合理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为前提,形成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之间的合理比例以及两部门内部的合理比例,保障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和消费资料的市场实现。三是畅通流通循环。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必须要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前提,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资源流动障碍,形成全国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产业集中,形成集聚效应;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商品和服务能够依据市场信号自由流通,实现优胜劣汰;规范市场秩序,不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四是畅通消费循环。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必须以能够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为前提,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做强做优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牵引新供给,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实现供需适配;另一方面要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如何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基础,前者是后者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新发展阶段需要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量的合理增长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就业和民生的现实需要。2022年,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但是,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凸显,稳就业仍面临不少挑战,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都需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作为物质基础。

新发展阶段对经济量的增长提出了质的要求。量的合理增长并不单纯是对增长速度的适度调整,而是蕴含着经济结构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调整的要求,是建立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优化。从供给侧看,在总量上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在结构上,不同行业、部门、企业的增长速度可以有所差别。生产效率更高、创新发展动能更强、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水平更高、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程度更高的行业、部门和企业的增长速度可以更快一些,而发展质量不高的行业、部门和企业的增长速度在市场调节和政策作用下将逐渐减缓。因此,"量的合理增长"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过程。从需求侧看,量的合理增长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这对经济发展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量的合理增长能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有利于扩大消费,持续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稳定预期,提升市场自主支出意愿和能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在这个过程中,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增长不断积累,最终量变的积累产生质变,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质的有效提升需要以量的合理增长为基础。可以说,质的有效提升也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部分生产效率低下、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逐渐被淘汰。从这些产业和企业释放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需要经济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才能被消化吸收、重新配置。

质的有效提升本身就内涵着量的合理增长。实现质的提升需要进行成本收益考量。不能单纯为了经济结构升级而升级,推动"量的合理增长"的升级才能体现出"质的有效提升"。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有教训。例如,美国曾经盲目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结果导致产业空心化,反而降低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质的有效提升反过来也促进了量的合理增长。在"质的有效提升"过程中,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渐建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有力促进量的合理增长。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共享程度的提高、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改善、内需对增长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这些都将为量的合理增长夯实基础。

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以辩证、长远、系统的眼光把握二者关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以量的合理增长为质的有效提升夯实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质的有效提升为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保障。二是要从长远的经济增长潜力与前景进行评价,不以短期的GDP论英雄,坚持以质取胜,注重挖掘长期竞争优势。三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经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综合效力,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了3%,GDP总量达到121万亿元以上,换算成美元超过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达18%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左右,这一目标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在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切实体现了量的合理增长。

确定合理增长目标的必要性

《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5%左右增长目标与"十四五"及2035年中长期增长目标相契合,符合宏观经济其他目标之间均衡的要求,具有历史依据。所以,这个增长目标是一个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的合理增长目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