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二)(第62/65页)
城古都的保护中,孕育着一个文化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经济强市" 四位一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经由这样的良性循环,历史文化名城才能在自身传统中完成有机更新,持续不断地发展,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
(六)从个性泯灭走向特色张扬。每一座城市应该明确它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它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应该能够在与外部的对照和比较中,认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体验,应该能够给当地居民强烈的身份归属感。但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几乎将中国大部分城市都迅速卷入同样的模式和面貌中,导致了严重的"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城市化进程陷入如此境地,已经并非经济发展所能治愈和解决的问题,剥开城市特色消失的表象,藏匿其中的是文化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因此还应从文化上寻找解决的路径。城市学家杰布·布鲁格曼认为,"文化是城市战略中最微妙的一个方面" 。这样的论点不难推理,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文化特色既是城市景观中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又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关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多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优势,这是城市中高贵的价值所在。从古老城墙、官衙王府、寺庙宫观、雕塑石刻到壁画造像、民居街巷,从传统技能、风俗习惯到民间工艺、戏剧表演,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变迁,承载着城市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信息,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面孔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震撼。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城市中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文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诚哉斯言,文化擦亮城市面孔,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思想决定城市战略,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优势,将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真正的魅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保护的程度取决于视野的高度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城市面对的状况千差万别,即便是对于同一座城市来讲,也是有千头万绪的问题和挑战。是重新织补被现代建筑切碎的城市肌理以强化城市的独特价值,还是抽象地提取传统建筑符号融入新增建筑中以求得整体风格的一致,是通过材料与色彩的延续来显示城市的风格还是通过材料与色彩的对比,什么样的设计是"合理的、巧妙
的设计使之既满足现代化生活需要,又能延续历史特色",在本文探讨的六个基本走向之下,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操作,还存在于价值层面的判断,这些问题被学界反复地探讨和梳理,力图寻找一个完美解决方案。即便在全世界第一座以整座城市被认定为世界遗产城市的布拉格,也曾经出现过如下的报道:"总理周二在一次登山之后在小吃店喝啤酒时曾经表示,捷克可以自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事情的起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评布拉格潘格拉茨城区高楼大厦的建筑计划,敦促捷克政府考虑该计划对布拉格造成的后果。捷克政府新闻部门迅速否定了总理曾有过要退出的说法,捷克新闻社的评论说,"只有那些热衷于摩天大厦的设计师和房地产商有时的确会把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视为自己的绊脚石,但却没有一个身居高位的政治家敢于发表类似的意见。" 虚惊一场,但是却绝非空穴来风,这一事件引申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各方立场,但更值得深思的是:究竟要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把这个基本的问题梳理清楚,我们才能进一步计算出愿意付出什么样的成本和精力。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显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根据《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的文章显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任何人没有独享和毁坏的权利,只有不遗余力保护和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是要强化文化遗产代代传承的责任,就是要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情怀,就是要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建立普遍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共识,就是要不断清除建设性破坏的肌瘤,恢复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 唯有文化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之源。"
对标赶超打造太原速度
(2013年)
太原市,别称并州,是太原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今年两会上,太原市同样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城市之一。
在山西代表团驻地,记者见到了太原市代市长耿彦波。他瘦高,颇有几分儒雅,深色西服,没系领带,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谈起文化与城市建设,神情激动,兴致盎然。
"过去一年,太原市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耿彦波说。
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042亿元增加到2080亿元,年均增长9.7%;财政总收入由192.2亿元增加到393亿元,年均增长15.4%;一般预算收入由75.3亿元增加到174.7亿元,年均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335.7亿元增加到687.2亿元,年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002亿元,年均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36.5亿元增加到973.3亿元,年均增长17.4%。
太原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促转型工作取得实效,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一流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五个全覆盖"全部实现,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