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部长上半年文章-45篇(第8/14页)
梦想可感知,更可触摸,《实施意见》清晰勾勒出于洪区未来三年发展的路线方针、战略步骤和目标任务,呈现出步步推进、行稳致远的发展脉络。
以精准规划引领城乡建设在提升综合品质上先行突破
坚持以精准规划为引领,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板块控详规划、美丽宜居村村庄规划编制和提升,做到与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构建功能定位清晰,发展方向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在提升城乡"四个"品质上率先突破。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高标准编制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构建"一带三区、蒲水西楔"的全域空间布局,展现"风情水秀、净土叠翠、质朴纯美"的特色城乡风貌。统筹空间形态、经济业态、环境生态、文化活态,依托蒲河、浑河、丁香湖等河湖水系脉络,按照"以水润城"主题,高标准抓好丁香湖滨湖区、平罗湾滨水区、上沙国际公园城等核心板块城市设计,建设特色鲜明、业态先进、集聚效应显著、拉动作用突出的城市功能区。完善丁香湖滨湖区金融、商务、娱乐、休闲等载体功能,着力引进一批大型文旅商住综合体项目,打造沈阳西北部商务文旅中心;加快平罗湾滨水区"生产、生活、生态"配套设施建设,引进培育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和商务办公中心项目,推动信息、设计、研发、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打造西部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着力提升城乡综合品质
提升功能品质,统筹推进建筑、道路、街区有机更新和城乡接合部综合改造,加快低效物流用地盘活再利用,推进低效用地专业市场搬迁,加强各类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共建共享,补齐老旧小区配套民生短板,实现环境综合提升。提升服务品质,以建设"15分钟生活圈"为目标,推进城市核心区青年文娱中心和创业基地建设,实施社区亲民化改造,做实做强"全市通办",建设全龄友好型完整社区。提升生态品质,按照"公园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增绿、建园、连道、造景、植文,开展城区绿地补植、裸露地面和树穴覆盖,开展临水碧道、浑河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力争到2024年年底,新增城乡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提升文化品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做好永安桥、永济桥等历史文化遗存修葺保护,加快区文化馆和北部艺术文化中心改造升级,建设智慧体育公园、永济桥下沉式广场公园、城市书房等文化载体。
加强城乡精细化管理
按照"标准化、设计化、法治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要求,深化以"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为核心的"路长制"管理模式,积极推广"路长慧眼"应用,搭建水、电、气、暖等一张网管理平台,到2024年,良好路段、精品示范路覆盖率超过50%,基本实现"一网通管"。对标"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标准,推动机械化扫保向支路和小巷延伸,有序实施沈北西路、沈张线、中央大街北段等城市出口路综合改造,加强城乡接合部村屯综合整治,做好违建及旱厕拆除、积存垃圾清理、破损路面立面维护,打造沈阳城乡接合部标杆样板,到2024年,实现"无违建小区"、"无违建社区"全覆盖,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以"设施智能化、前端减量化、中端无害化、末端资源化"为目标,持续推广垃圾分类投放,强化城镇污泥、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到2024年,家庭厨余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占比达到85%以上。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生态优先、多规合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原则,结合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资源要素及发展现实基础,加快编制美丽村庄规划和乡村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塑造特色风貌。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水电路气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完成54个美丽宜居村道路硬化、亮化和绿化任务,加快农村"三网"改造步伐,确保供水,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燃气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到2024年,力争创建幸福宜居村50个以上,建成美丽庭院1000户以上。
以转型升级促进动能转换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上先行突破
突出重大项目在调结构、促转型、聚动能的"第一抓手"作用,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构建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加快转型升级上率先突破。
构建全员招商格局
树牢"大招商、招大商"理念,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定人员、定奖惩,开展"全域、全员、全年"大招商。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招商水平,配强平台公司专业化招商队伍,实行市场化选拔、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机制,2022年力争扩充至100人以上,实现力量翻倍。组建重大项目、科创企业、文旅产业、现代服务业等8个全员招商工作专班,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到28名副区级以上领导、27个区直相关部门和10个街道办事处,瞄准智能家电、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智能终端等方向,开展蹲点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构建"经开区周调度、政府月推进、区委季点评"工作机制,出台商会、协会、中介组织社会化招商奖励政策,激发招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年引进落地亿元以上项目70个以上,计划总投资650亿元以上。其中,2022年力争引进中铁、上海君和、市城投、东北国际医院4个百亿规模项目。
强化重大项目攻坚
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抓手,持续优化工程建设审批,强化项目审批联合办理、限时办结、线上办理,进一步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树牢"店小二"式服务理念,做实"周调度、月推进、季点评、半年全年双考核"推进机制,及时解决规划选址、审批手续办理等"8+2"类受阻问题,组织"四条赛道"赛马评价,争取项目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2022年重点推进永安机床小镇、启迪协信沈阳智慧科技城、温州电力电气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年确保开复工项目170个,形成投资174亿元。精准开展项目谋划,密切跟踪上级稳投资、扩内需系列利好政策,锚定产业转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民生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强项目谋划,谋划包装三年拟建重点项目140个以上,总投资1800亿元以上。
做好工业"三篇大文章"
围绕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固化服务专班工作机制,支持联恒工业、铸研科技等"老字号"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聚星机床整机装配项目镗铣床全系列产品组装下线,"老字号"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聚焦冶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原字号"重点产业,推动大成农牧等龙头企业增资拓产,组织实施美狮化工水性涂料数字化车间等一批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原字号"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支持飞研航空、华天航空等"新字号"企业加大民用航空保障配套产品研发,积极引进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头部企业和项目,"新字号"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项目补助力度,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600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超过14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0家,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的"于洪工业品牌"。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坚持主动拥抱数字时代,推广实施数字赋能专项激励政策,设置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大清宝泉、铸研科技等重点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以永安机床小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为抓手,围绕10类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落地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推动中小企业"数字蝶变"。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2024年年底前,5G基站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全覆盖,打造5G应用场景30个以上。全方位提高数字政府服务能力,推进"一码通城"应用,实现扫码就医、求职、申请补贴等功能。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粮食生产者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亿斤以上。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与中化农业合作,发展稻米"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推广柳根鱼、南美白对虾、稻田综合种养等新技术、新模式。支持味丹、大成等精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提升本地农品加工转化率和产出效益。打响于洪蛹虫草、马三西红柿等特色品牌,建成集研发、种植、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国家级蛹虫草数字化种植基地。依托农产品安全监管平台加强"两品一标"认证,建设高品质的菜篮子产品示范基地,建成"产销配育"一体化农村电商孵化基地与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培育电商村15个、区域、街道电商中心各2家,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加快造化中心镇建设,启动《光辉中心镇发展规划》编制,紧扣市民消费导向,支持玫瑰小镇发展壮大,建成一批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项目。
以改革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在要素配置合理化上先行突破
聚焦优化城乡土地、园区、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加大关键性标志性改革攻坚力度,促进营商环境更优、市场主体活力更强,在城乡要素配置市场化、合理化上率先突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以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为目标,实施高标准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一网通办",确保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高频刚需服务事项掌上办、一件事一次办比例均达100%,"全程不见面"成为政务服务新常态。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全面落实净地出让、带方案出让、区域评估等改革举措,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竣工验收前审批事项100%实行告知承诺。创新"综合窗口"进产业园区服务模式,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实现企业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依托营商环境助企服务团设立"数据服务官""政策服务官",帮助企业落实政策、解决困难、转型发展。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力争2024年年底前,全区注册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2万户以上。
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支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进创新产品研发应用。筹建浑南-于洪技术交互分中心,探索技术、人才、成果交互共享机制,实现"1+1>2"的科技资源跨区域配置。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协同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鼓励区内企业依托"弘英汇"平台发布技术需求,邀请大院大所发布科研成果,深化"企业出榜、任务定榜、揭榜挂帅",打造科技成果交流、交易平台。
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全力推进土地攻坚,围绕城市核心板块和蒲河湾白色家电产业园、机床小镇、永安物流专用装备产业园、沙岭工业园等重点园区整理土地不少于9600亩,年供应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200公顷以上。其中,2022年重点推进启迪协信产业园、中港智能装备园等35宗地块攻坚工作,腾让净地不低于3000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发展精致农园、体验农庄等多业态复合项目;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成果,推动耕地整村规模流转、托管式经营,到2024年,全区耕地流转率突破65%。
优化金融要素供给
围绕国家专项债支持的6大重点领域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积极争取沈阳永安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农村冷链物流等项目获专项债支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力争城市更新项目获融资支持100亿元以上。推进"园区集合贷"试点,出台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构建"银政企担"四方风险分担机制,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2022年力争获批贷款总额6000万元以上。设立制造业发展基金,加强安芙兰健康农业股权投资基金运营管理,最大限度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落实"人才新政3.0",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大师工作室"等载体,推行"校企合作+技能人才服务园+蓝领公寓"模式,完善人才住房、就医、子女看护就学等覆盖生活各领域的保障体系,力争2022年建成人才公寓1.05万平方米。创新人才引进形式,落实高校毕业生首次购房补贴、就业创业房租补贴等人才引进政策,年吸储来沈留沈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6500名以上。面向新能源汽车、特种机床、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航空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到2024年,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5%以上。
提升永安经开区产业发展水平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加快永安机床小镇智能装备产业园、永安智能制造产业园、蒲和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建设,推行"园区+平台+基金"开发模式,逐年为永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增资增信,探索开放股权融资,与优质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引导基金,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开展园区建设,搭建科研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生活性服务平台,实现由资本驱动向人才驱动转变、传统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功能分区向产城融合转变、单一产品制造向产业集群转变。推行"标准地"改革,实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打造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功能集成构建的装备制造配套类中小企业发展先行区。到2024年,永安经开区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60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
争创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
全力支持、配合市政府加快蒲河铁路基地内海关监管场站和铁路口岸建设,完善路网、给排水、配电等设施配套,力争年开行量提升至1000列以上,创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发挥蒲河铁路基地和深国际公路综合物流港优势,以家乐福东北区域分拨中心、唯品会物流分拨中心为重点,建设东北地区总部型商贸物流基地,建成集跨境电商、现代仓储、展示交易、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日用消费品东北区域分拨中心。到2024年,基本建成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开放型经济。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托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培育引进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跨境电商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打造沈阳开放通道重要节点。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区、街、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进村融合发展,实现"洋货下乡、农品进城"。
以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先行突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化解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健康于洪、幸福教育、品质养老等重点工作,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率先突破。
持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聚焦传达党的声音、贯彻党的主张,高质量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大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提质提效、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村(社区)四级组织构架,推动组织全覆盖、资源全整合、服务全方位,健全完善基层权责体系,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务干部,确保上级要求在基层一线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优化"三农直通车"功能,建立村级组织重点任务清单。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深入推进机关党组与村(社区)"结邻"共建行动,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实施党建聚邻、服务暖邻、科技安邻、社会助邻、和谐睦邻、文化亲邻工程,推进社区亲民化改造,力争2022年实现"两邻"社区全域全覆盖。认真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围绕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推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区单位等多方"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创建"四零"社区(村),实现"评理说事点"覆盖率、重点人员警综平台信息录入率、事故隐患排查整改率、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率"四个百分百",力争2024年"零信访、零案件、零事故、零疫情"社区(村)创建比例不低于70%。
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实施舒心就业"580"工程,开展困难帮扶、技能提升、供需对接、涵养人才、权益保护五项行动,推动就业服务平台社区、乡村全覆盖。推进职业教育学院新建工程,深化校际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落实创业扶持单位社保补贴政策,扩大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规模,加强双创孵化载体培育,年新增市级以上双创载体2家以上、年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更加关爱特困人口、孤儿等特殊群体利益,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改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条件,护理型床位达到80%以上。完善农民工工资、住房、子女教育保障机制,保权益、解困难、促平等。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争创国家标杆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4个以上。
打造"幸福教育"品牌
以"舒适、兴趣、充实、安全"为目标,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行动,完成于洪区东北英才第二中学等8所中小学新建工程、于洪新城第三小学等7所中小学续建工程,于洪区三十家中心校等22所学校的维修改造工程,增加学位2.3万个以上。新开办保利海德公园等公办幼儿园,增加学前教育学位291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87%以上。持续推进优秀校长和名优教师引进,促进优质师资力量均衡配置。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持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营造舒适、兴趣、充实、安全的教育环境。
补齐"健康于洪"短板
继续做强做大区医院,建设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增加优质公共医疗资源供给。推行"扫码就医",让就医群众"少排队、先看病、后付费"。推行"扫码救治",探索对急重症患者先行垫付费用的可行渠道。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提升"2+4+24"流调能力,推行"微医疗",按照平疫结合方式,加强社区和村防护韧性,推进37所村卫生室建设,合理布局城乡核酸检测点,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环境同防"等疫情防控措施。
提升"品质养老"水平
积极对接优质养老医疗资源,打造医养结合养老品牌。抓好养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扩大适老化改造工程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区中心敬老院改造、城市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改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广农村地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发展普惠性和互助性养老。到2024年,建成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80个,志愿、互助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15个以上,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
化解民生历史遗留问题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动"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化解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居民回迁安置、房产证解疑和总计12万户居民煤水电气等民生类历史遗留问题,做到条件成熟一个、有效解决一个,力争2023年底前全部清零。充分发挥民心网、12345市民网站等诉求平台功能,建立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和常态化管理体系,推动民生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反馈。
踔厉奋发勇担当笃行不怠开新局枣强县《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枣强县委宣传部
2022年2月9日
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1月28日,枣强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召开,枣强县人民政府县长张赤峰代表枣强县人民政府向全体代表、全县人民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过去的一年,枣强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全县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从今年起,枣强县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拉框架、三年上台阶、'十四五'未见成效"的步骤安排,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2021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枣强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全县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7.2%,增幅位居全市第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增市场主体5571家。裘皮服装服饰、复合材料、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69亿元、105亿元、24.4亿元,均比2018年增长70%以上。培育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认定省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等,成功晋升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A类县。圆满举办2021河北(大营)国际皮草博览会,荣获"中国裘皮文化传承示范基地"称号,与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哥本哈根皮草达成战略合作。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圆满承办衡水市第五届旅发大会,索泸河枣强段入选第三届河北省"秀美河湖"。民俗文化步行街建成开放,火车站面貌提升全面完成。杜烟、驴棚户区改造一期完成主体建设,7个老旧小区改造广受好评,建成智慧小区78个,新增停车位950个。雨污分流实现县城主干街道全覆盖。建成3座智慧集成供水设备,部分区域供水压力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新增绿地面积66.39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7.65%,绿化覆盖率42.36%,)公园绿地面积14.3平方米,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5名。
乡村振兴全面提速。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065.27元,比去年增w15.25%,消除易返贫致贫户风险201户409人。地表水灌溉总面积达到62万亩,实现了稳粮、压采、节水、增收效果。压采地下水1834.22万立方米,深层地下水位上升11.5米,居全省第6,获评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新增高标准农田8.7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7万亩,总产量达到4.8亿公斤;建成3万亩高油酸花生示范区1个,被省农科院确定为良种繁育基地,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7.03%。培育国家级合作社3家,认证绿色基地2个,注册商标4个。建成农村户厕4800座、公厕185座,精心打造美丽乡村重点村14个,村庄绿化率达32.3%,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生态优势愈加凸显。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全县风电、光电并网总规模达到40.7万千瓦,全年上网电量6.86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6.8%,减排二氧化碳68.4万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8,同比下降15%;PIM2.5浓度44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76微克/立方米,分别下降15.4%、14.6%,优良天数264天,较去年增加32天,全市排名第2。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完成污水治理193个村、污水管控360个村,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代良比例达100%。完成造林4651.4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完成全程免疫326848人、加强针97586人。坚持财力优先向民生集中,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1.4%。10件民生实事如期完成,为民承诺圆满兑现。落实"双减"的经验做法被确定为全省基层先进典型案例,获评全省体育工作最佳县、冰雪运动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参保职工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新增城镇就业3547人,发放低保金3100多万元,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挂牌运营。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关心关爱现役、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15条农村客运班线完成公交化改造,争列省级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深化"放管服"改革,56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县乡村"一网通办"可办率达到100%。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6件、政协委员提案84件,办复率均达100%。坚决维护宪法权威,严格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重拳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同时,人民武装、国防教育、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广播电视、邮政通信、外事侨务、老龄、残联、审计、气象、档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2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省市一系列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瞄准"一都一区一城"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四基地四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县、美丽枣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PM2.5浓度下降完成市定任务。
上一篇:2022年求是文稿-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