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绩效管理专栏系列文章(第3/3页)
二是制度体系的自洽度。自洽,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开始推导或实验,即便路径和工具不同,但能得到的结果是趋同的、统一的、不矛盾的。就公务员绩效管理而言,要凸显公平公正公开公认的"信度",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制度体系的自洽。即从指标编制、考评实施、基层运行、干部反映、领导测评、考评结果等各个维度,所反映的真实情况是趋同的、一致的或是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比如,编制的指标体系能否紧扣重点工作,考评所发现的问题或暴露的工作短板是否是真实的,干部反馈和领导测评中关于指标的情况总体是否一致,指标考评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工作落实情况,或是与真实的工作情况相匹配。
三是实践推进的成熟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就是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实现从组织绩效到个人绩效的考评延伸,就必须做到组织保障、思想认识、制度体系、信息系统、文化培育等方面的统筹兼顾,提升考评延伸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推进考评延伸的有效合力。同时,推进考评延伸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体谋划、一体执行、一体遵循、一体落实,不能畸轻畸重,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在理念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落实层面整体推进、相互协同,才能推进组织绩效向个人绩效考评延伸工作日臻完善、更加成熟。
(作者:江武峰)
以数字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税务绩效管理创新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营商环境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期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世界银行对全球190个经济体的评价中,中国最新的排名为第31位,并连续多年入选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
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
(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展历程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目标。2018年10月,国办印发《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提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推出10个方面101项改革举措,明确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营商环境建设。
(二)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目前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评价标准,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但是由于数据原因,世界银行已经连续两年(2020年-2021年)暂停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可比的指标体系,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对重点城市进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国现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包括18项指标,既完整吸收、整体借鉴了世界银行"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办理破产、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府采购"12项指标,又剔除了与国情明显不符的内容,叠加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创新设置了"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招投标、获得用水用气、包容普惠创新"6项特色指标。
二、浙江依托数字化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探索
各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开展了各有特色且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其中,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抓手,开展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倒逼政府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行政体制机制重大创新,蕴育出了敢干实干的"浙江经验"。
(一)"最多跑一次"的数字化发展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场从理念、制度到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致力于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优、政务环境最优"的营商环境。改革经历了从"政府代替群众跑"到"数据代替人跑",再到"跑部门变跑政府"逐步深化的不同阶段。2021年,浙江在已有基础之上,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塑造"最多跑一次"的迭代升级。相较于前阶段的改革,数字化改革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和融合为基础,注重数据的关联应用,通过数字化提升治理能力,重点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督体系、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
(二)以"杭州"为样本的比较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结果,2019年杭州市被列为16项指标标杆城市;2020年,杭州市18项一级指标均进入标杆城市名单,在总体标杆名单中列第5,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
杭州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登记财产、跨境贸易、办理施工许可、招投标等4项指标排名在标杆城市中列10名以后,政务服务、获得信贷等8项指标排名显著低于北上广深,仅市场监管1项指标排名第1,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压力相关的指标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以"税收"为切入点的效用分析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企业生命周期中各项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18项一级指标中,有9个指标与税收工作密切相关。其中,"纳税"指标与税收工作直接相关;另有8项指标间接相关(见表1)。提高税收相关指标排名对提升整体评价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三、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路径探索
在数字化改革领域,税务部门已经建成运行了以"金税三期"为主体的数字化平台,正在建设以智慧税务为特征的"金税四期",具备优化营商环境的天然优势。
(一)对"纳税"指标的数字化提升策略
"纳税"指标,包括纳税次数、纳税时间、总税收和缴费率、报税后流程指数4个子指标。
1.纳税次数:评价样本企业一年内缴纳各项税费的次数。如果一项税费采用电子申报,则无论实际缴纳多少次,均按1次计算。如果多项税费合并电子申报,也只计为1次。目前全球前沿水平(前沿距离法连续5年表现最好的地区)为3次。税务部门主要通过合并申报表、依托电子税务局推行网上电子申报等措施,减少纳税次数。
2.纳税时间:评价样本企业一年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及公积金业务的准备时间。目前全球前沿水平为49小时。税务部门主要通过优化纳税申报表、精简申报资料等措施,压缩纳税时间。包括实现增值税发票全面电子化,拓展"免填单"范围,实现财税库自动扣缴税费等。
3.总税收和缴费率:评价样本企业一年内负担的税费总额占企业商业利润的比例。目前全球前沿水平为26.1%。税务部门主要通过降低税率、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有效降低总税收和缴费率。依托数字化系统向纳税人自动推送优惠政策、提供实时查询等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4.报税后流程指数:评价样本企业申请增值税退税和获得退税时间、企业所得税更正申报及审计的情况。目前我国在所得税方面处于全球前沿水平,提升方向侧重在增值税方面。税务部门主要通过加快增值税退税,提高报税后流程指数。包括推行网上申请增值税留抵退税,逐笔加快出口退税办理时长,压缩企业申请退税时间。
(二)对相对落后指标的数字化提升策略
1."登记财产"指标:评价不动产交易所需完成的步骤、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包含"程序"、"时间"、"成本"3个子指标。涉税环节与每个环节都密切相关。税务部门主要通过推进税务、住建、国土三部门服务窗口的整合和优化,打造不动产登记综合受理窗口,并依托信息化打通不同部门中信息共享问题,推动"一窗式"一次性受理不动产交易登记、缴税的所有材料。
2."跨境贸易"指标:评价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所需经历的政府审批和外部办事流程。涉税环节与出口贸易涉税事项的申报、资料报送、证明开具等环节密切关联。税务部门主要通过整合优化出口退税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完善与海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简并出口退(免)税申报、报送资料、办税程序、证明开具和分类管理等措施,推动出口贸易涉税服务便捷化。
(三)对间接相关指标的数字化提升策略
主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部门间协同,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1.打造商事政务"数字共同体":建立综合市监、税务等的商事政务各领域事项办理基础数据的平台。市场主体于市场注册环节自动获得关联纳税人识别号、法人身份信息、是否"税务非正常户"等数据标识,进而享受各类商事政务事项"一码通"的"网办""掌办"便利服务,无需重复经历信息提交及审核环节。
2.全面实现"宽进严出、收放有度":全面放开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经营等前期领域,总体上大幅提升办理效率、降低办理成本。在这基础上,从事前审批全面向事中事后风险管理转变。以税收大数据为基础,关联环保、质监、消防等各类风险数据,构建覆盖广泛的风险监测应对机制体系。在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事中事后环节,依托税收监管与服务日常事项开展风险监测分析,对触发大数据风险预警的,实施政策辅导、监管措施或转送有关执法部门,特别是严格注销环节,落实市场主体的法律义务与社会责任,兜底保障公共利益与安全。
3.促进资源要素公平分配:加强税收数据分析,算清用好区域"财源账"、减税降费"红利账"、市场主体"信用账"等数据资源,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在不同性质、规模、区域的利益群体间公平分配。如运用减税降费和纳税信用综合分析,精准掌握市场主体的健康度、潜力与需求等信息,依托"税银合作"平台,助力银行等金融部门与市场主体间建立供需匹配,促进资本健康流动。
四、数字化视角下税务绩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建议
税务总局自2014年起在全国税务系统实施绩效管理,将其作为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税务部门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抓手。随着中央和地方对营商环境关注度的日益增强,税务绩效管理对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
(一)完善税收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考评指标
要大力推进指标趋同,凡是营商环境中有明确标准,特别是"纳税"指标,要全部纳入税务绩效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应适当进行数字化的转化。一是确定合理的量化目标。以指标的实效性和可用性为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测量成本和困难度,选取各级税务部门"跳一跳、够得着"且可量化的目标值。二是突出数据可比。营商环境是对特定地区或城市进行的评价。税务绩效管理是面向全国税务系统的考评。在指标设计上,要注重不同对象的差异,围绕营商环境最核心的评价内容,剔除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让考评数据横向可比。三是注重自我提升。营商环境绩效以历史最优数据表现为"标杆",根据参评单位与"前沿"单位的数理距离进行赋分。税务绩效管理要参考这一做法,增加纵向考评维度,把推动自我提升作为重要着力点。
(二)建立适应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考评机制
在指标趋同的基础上,注重与营商环境数字化发展的统筹推进。一是"嵌入"税收营商环境体系。税务部门要把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完善"信息系统+业务应用+内控绩效"的税收治理体系,把税务绩效管理"内嵌"到税收营商环境有关的业务系统中,将税务绩效考评作为税收营商环境业务流和工作流的最后一个环节,推进税务绩效管理与税收营商环境有机融合、一体运行。二要促进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和使用。营商环境是综合性评价体系。要利用好税务绩效管理跨部门综合决策指挥的功能,通过绩效管理数字化平台对营商环境进行整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跨部门应用。三是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利用新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从税务绩效管理考评数据中,挖掘营商环境评价数据来源。比如"纳税次数""纳税时长"指标,可以直接从信息系统计算得出,既减少了实地调查环节,又提高了客观性。四是加强数字化动态管控。借助数字化手段,丰富绩效监督反馈渠道,通过绩效考评的及时公开、透明可查、开放共享,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的透明度、权威性。
(三)努力成为全国税收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窗口"
抓住杭州成为首批试点城市和浙江数字政府建设的机会,以税收数字化提升"纳税"、"开办企业"等9个相关指标开展先行先试。充分评估税收营商环境试点过程中取得的改革成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措,在全国税收营商环境整体优化中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上一篇:“四史”教育学习资料汇编
下一篇:2022年5月理论文章合集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