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41篇(第40/79页)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市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更高水平创新型县市建设。紧盯省"科技创新鼎"和宁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相关指标要求,锚定"全省科技第一方阵最前列"目标,积极动员引导各方资源参与科技创新,进一步凝聚强大的创新合力,为共富共美现代化新XX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构建全周期科技型企业培育梯队。一是强基扩面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规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主要着力点,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加快培育促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量质并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夯实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主体地位,推动农业、服务业、孵化器企业、人才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介服务联盟以研发投入规范记账与专利辅导为重点,实施标准化、一站式、托管型的全周期培育。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准确把握资格认定标准,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补政策。三是好中选优增育"科技独角兽"企业,对标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与科技小巨人,给予市内用地、能耗、排放等稀缺资源配置倾斜,市外供应链、科研团队、投资基金、认证渠道等科创资源导入,助力企业在细分赛道迅速壮大。
(二)加快建设创新平台矩阵。一是打造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扎实推进中科院两平台、温医大XX生物医药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其赋能企业、提升产业的职能作用。主动承接甬江科创大走廊技术孵化转化,积极布局战略性新产业新赛道,打造新材料、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培育策源地。二是打造高水平创新综合体(联合体)。制定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暨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重点产业领域,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建立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提升创新链组织化水平。支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相关龙头企业创建宁波市级企业创新联合体,优先组织推荐上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制定实施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零的突破。提升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把众创空间作用提升与制造业全域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农业星创天地、都市工业孵化器、科技型小微产业园建设路径,探索双创平台建设的"XX模式"。
(三)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一是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引领企业承担各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或专项实施,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联盟"。形成一批行业领跑的"硬科技",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以企业联合体等形式争取上级重大专项。制订行业可推广技术清单,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案例的推广复制。二是组织实施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化融合与创新应用,抓好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引领,推进细分领域智能制造应用,打造各类新技术、新模式,各类应用场景。三是组织实施创新链补链强链。围绕我市制造业需求,积极发展研究开发、科技中介、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重点领域服务业,打造杭州湾优质创新资源集成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等全链条数字化水平,加快构建形成"一核二区多园"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四)探索科技助推产业升级模式。统筹整合科创资源,打造四方面公共服务中心。一是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服务中心。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与浙江科院为主要支撑,推行成批次改造与本土化配套,为企业提供成套经济适用型自动化改造。二是打造数字化嵌入模块服务中心。由智能家电创新服务综合体牵头,集成区域内芯片设计、封测、模组、智控软件等创新资源,为小家电主导品类定制一批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智能模块。三是打造小家电新品类发布中心。依托XX(杭州)创新创意飞地,以创意品类线下展示体验、基地直播榜单大赛等形式,演绎好XX小家电的"新IP"。四是打造咨询及检测服务中心。发挥中家院华东分院与浙大新经济产业研究中心的独特优势,为广大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检测与企业技术进步咨询规范服务,创出XX特色的"企业医院"新模式。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总抓手,以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和巡察整改为契机,加快构建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体系,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贯彻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有关要求,"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列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市委农村工作暨粮食安全工作会议上,市、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签订2022年度《粮食安全责任书》。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纳入市对县考绩和全市常态化督查内容,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梳理分解各县(市、区)、各部门指标任务,将责任制考核纳入市考绩体系,以考绩促落实。市粮安办发挥牵头抓总职能,梳理形成全市粮情"一本账",制定市级党政班子及其成员职责、四季工作和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并加强月度督查通报,确保"党政同责"真正落地见效。2022年,全市储备粮库仓容达76.3万吨,储备规模增长到70.72万吨,订单粮食收购量超16万吨;救灾物资库合计34个达3.1万平方米面积,储备量增至69.7万套(件);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提升至4018吨,应急供应网点增至363个,应急运输能力保持1200吨,粮食和物资保供能力大大提升。
(二)优质粮源供给和保障渠道进一步拓展
1.不断完善助农优粮优产政策。研究出台系列惠农订单政策,率全省之先实施早稻粒型加价、晚稻优质加价政策,相比国家最低收购价,每亩助农增收138元。开展余缺调剂2.2万吨,争取省委托收购计划0.7万吨,2022年我市订单粮食收购再创历史新高,早稻收购9.8万吨,预计收购晚稻6万吨,全年收购粮食15万吨以上,合计比去年增长15.3%,较上年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坚持以市场化、全链条为导向,着力打造"五优联动"升级版。全市优质晚稻种植面积达50万亩、"五优联动"签订订单规模7.5万亩,预计全年可达3.5万吨,同比增长140%。组建"五优联动"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决策作用。实施粮食品牌战略,注册"瓯味稻"商标,制订《"瓯味稻"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瓯味稻"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打造XX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