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15篇(第57/95页)
(二)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持续扩大项目投资。健全项目滚动策划储备建设机制,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畅通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绿色通道,全力抓好500个市重点项目。聚焦强链条塑优势,大力推进山钢新旧动能转换、重工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城、正泰智能电气装备区域总部等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聚焦增活力提品质,推进宋刘城中村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推动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国际贸易中心等城市新片区加快成形起势。聚焦补短板强功能,加快实施全域交通一张网、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大明湖排水分区等3个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项目,提速水利、能源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用好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策划实施一批PPP项目,稳步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支持范围,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严格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九大行动",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投行化招商,推进招商智库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基金助力产业和园区发展的力度,加强专业评估和资本赋能,投资引进一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强产业链招商,发挥龙头企业、园区平台作用,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加快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大力开展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积极引进一批百亿级头部企业项目和10亿元以上关键配套项目。加强央企、省企招商,争取新增10家央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落户,吸引省属企业新设公司总部和实体性项目落地。加强展会招商,用好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高端平台,新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招商推介活动。加强境外招商,在欧洲、日本、香港等地设立国际投资促进联络站,加快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建设,引进落地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制造业外资占比达到15%以上。
促进消费恢复扩大。积极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提高省会消费能级和吸引力。健全常态化促消费机制,优化提升"泉城购"济南消费季活动,保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稳定增长。打造高品质消费地标。推动泉城路国家级智慧商圈持续提升,促进老商埠、印象济南建设夜间消费集聚区,加快泺口服装城等传统商贸市场转型升级。推动百花洲、曲水亭街等建设商旅文体融合特色街区。新引进知名首店、品牌店、旗舰店50家以上,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培育高品质消费供给。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时尚消费,壮大化妆品、家电数码、纺织服装、农特产品等特色电商产业链。营造高品质消费环境。推进消费基础设施改造,新打造2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活动,改造提升一批基层供销社,加快释放农村消费潜力。高质量办好日本(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北方消费品博览会等展会活动。
推动外贸增量提质。深化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大力引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支持150家外贸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500家以上,全市进出口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强出口信贷支持,组织开展组团"出海",帮助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高标准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推动特色优势产品更快"走出去"。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速山东丝路跨境电商项目,新建海外仓4个,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稳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功能区在境外设立产业园区,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推动外经外贸协同发展。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优质消费品等进口,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施骨干民营企业攀登行动,新培育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10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格局。开展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创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重商亲商安商良好氛围。落实国家、省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优化实施纾困贷等政策,更大力度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建设全市统一的融资服务平台,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优化普惠性融资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
当前,各类市场主体面临较大经营困难和生存压力,从业者的难处和艰辛我们感同身受。但我们更坚信,只要我们提振信心、政企同心,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共克时艰、渡过难关,留住青山常在,赢得美好未来!
(三)着力推进科教强市人才兴市,加快构筑强省会建设战略性支撑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开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5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0所,巩固拓展"双减"成效。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盛福高中建设。健全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持续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山东大学龙山校区、空天信息大学建设,高水平打造长清大学城、章丘大学园区,推动校地共建创新共同体、产业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发展教育新基建,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聚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3家省实验室建设,推进泉城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齐鲁科学城建设步伐,全力推进中科院理化所二期、空间应用中心等工程建设,打造北方先进激光研究与高端制造基地,提升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引领带动能力。支持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济南通用超算平台等平台载体做大做强,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抓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建强用好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办好2023中国(济南)科创金融论坛,加快建设提升中央科创区,设立和引进一批特色化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交易,支持科技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总师负责制"等机制,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75%。塑强"创在济南"品牌,激发各类创业创新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着力打造"双创"高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进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突破700亿元。
上一篇:煤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