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15篇(第18/95页)
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发挥"链长"、"链主"作用,持续壮大头部企业配套和特色工业园区数量和规模,启动建设沈飞航空配套产业园、华为数字机器人产业园等新园区。优化"一园区一基金一银行一政策"园区生态,推进26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丰富"一园一链"、"一企一场景"供应链融资产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施"六基再造行动",推动121个项目加速产业化,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户。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优化数字沈阳云底座,升级数据中枢5.0版本。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7000个。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场景项目突破1000个。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加强沈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广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力争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5个。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抢占区块链、元宇宙等新领域新赛道,促进数据资源向资产转化,全力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
(三)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不断引育壮大新动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秉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创新沈阳。
办好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巩固拓展"双减"改革成果,全面创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新开办2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普惠学位5000个。组建30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盟,综合改造40所乡村学校。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占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支持驻沈高校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迈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园,积极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37个科创组团提质增效。推动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发挥作用,支持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深部工程灾害试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突破1500家。深入推进"揭榜挂帅",组织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科技型企业"育苗、培干、强柱"梯度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全市科技型企低黄?2万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畅通工程,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东北科技大市场作用,推广赋权试点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开展招才引智、集聚高校毕业生留沈来沈等专项行动,聚焦重点产业链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持续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全年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15万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自主认定机制,推动人才政策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进园区。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我们将高度重视青年成长,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广大青年提供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最佳的舞台,风好正是扬帆时,不负韶华争朝夕,我们要让更多青年人在沈阳精彩、出彩!筑梦、圆梦!
(四)坚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作用,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6.0版改革,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推广"智能办"、"零材料"等创新服务场景,完善"惠帮企@链上沈阳"平台功能,推进"12345"政务服务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确保"一网通办"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实施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沈阳专项行动。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全力降低企业成本,落实留抵退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取消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能降全降、能免全免!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健全"2+3+N"多层次投资基金体系,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应用创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好国企重组"后半篇文章",深化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改革,全面推开实质性三项制度改革,深化央地多领域合作,让国资国企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大价值。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市场主体达到132万家。更加积极主动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深入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研究制定促进我市引进外资政策措施,优化外企投资服务环境,聚焦重点产业链、重点园区、重点平台,加快引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现代服务等领域外商投资项目。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多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多办打气鼓劲的实事,让企业家在沈阳投资更加安心、创业更为顺心、发展更有信心,真正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普通群众敢首创!
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全面拓展"空陆海网"大通道。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新开通3条以上国际货运航线。实施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行动,高标准推进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运营,与营口、大连合作建立陆海联运体系。拓展"保税展示+跨境电商"新模式,打造跨境消费活跃地。加快完善开放平台功能,支持开发区完善"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推动自贸区在金融服务、海关监管等领域加快制度创新,推进综保区创新"保税+"业态,推动辽中近海片区中俄大宗货物贸易实现突破,支持中德产业园扩容增量提质。实施外贸"双量增长"计划,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间经贸合作,拓展日韩、东盟、蒙俄等市场,带动企业抱团出海。强化"外事+"、打造"国际沈",办好系列对外交流活动,促进国际交往扩友提质。持续拓展京沈对口合作,签约引进合作新项目突破50个。
上一篇:煤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