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7篇(第8/31页)
(四)重改革、强支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重点改革全面推进。着力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扎实开展,"标准地"改革有序推进,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出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改革、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等工作顺利完成。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和"一屏通办"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改革有序推进,部门下放乡镇赋权事项83项、政务服务事项123项。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经济发达镇赋权工作;开展"三变"改革提升行动和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着力增加村集体收入,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措施,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不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开展"互联网+"线上办理和预约上门服务,实现线上"全程网办"。推进"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各窗口内部流转,综合窗口统一出件"服务模式,企业群众对综合窗口认同感显著增强。设立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群众提供高频服务周末办、企业诉求收办、"办不成事"跟踪办等服务。设立"帮办代办窗口",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授权帮办,207项高频事项实现即来即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成效,联合惩戒联合激励机制全面推行。
(五)惠民生、增福祉,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脱贫政策不脱节、帮扶不脱钩,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87亿元,实施项目65个,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深入推进"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共投入资金2.72亿元,实施产业类项目30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37亿元。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400余场次。
民生保障持续提升。十大暖民心行动全面完成。就业保障有力有效,全县新增实名制就业14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20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再就业91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65个、乡村公益岗1.1万个,安置上岗10942人。招募就业帮扶基地561个,带动就业1814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894万元、脱贫人口跨省就业一次性交通补贴1750万元。建成市级以上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4个,吸纳就业4500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190元、16450元,增长5.5%、7.5%。社会保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率逐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新改扩建幼儿园9所;完成全县民生托位796个,新增安心托幼学位2610个,学前教育"985"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金城路一贯制学校、实验中学、XX一中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方案和措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非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工作。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深入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县级急难重症诊治水平稳步提高。妇幼保健大楼建成接诊;新建、扩建杨桥、陈集、范兴集等3个卫生院发热诊室。"平安XX"建设不断深化,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做好重点领域重大风险防控工作,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事故。禁毒工作持续推进。土地市场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安全生产、文明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有序开展。科技、工会、妇女儿童、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总体上看,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牵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大项目不多,有效投资结构不优、后续乏力,财政保障能力较弱,自我"造血"功能相对不强。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农业结构调整尚需加强,服务业发展仍需提档升级。三是工业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统筹能耗双控和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五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按照县政府提出的总体思路,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6%、11%和9.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粮食产量、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持之以恒抓运行,科学监测调度指标。更好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强化重点行业、企业、项目运行调度,着力破解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纾困资金惠及市场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产能对接、协作配套,提高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引导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中小微企业,确保新增贷款持续增长。
(二)尽心尽力抓项目,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以项目提质产业、推动发展。全年列排重大项目292个,年度计划投资325.76亿元。压实责任促项目。继续实行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指挥部"1+6+2"运行机制、重大项目"四督四保"推进机制、重点建设项目任务清单制度和"四必管、五调度"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四单"管理,落实"四制"要求,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形成项目建设新格局。主动出击抢项目。紧扣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方向,聚焦"1+4+N"产业争引大项目、强企业,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向上对接,全力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强化"双招双引",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对接央企、省企和知名民企,着力争取招引一批延伸产业链、补短板增优势、带动型规模型的项目,提高争跑项目、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实效性,努力实现百亿项目"零突破"。驰而不息建项目。着力推进G220(田桥至河南省界段)新建工程、S318XX段改建工程、S314韦寨至庙岔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加快建设XX至周口高速公路颍上(南照)至XX段、G345XX关庙段改建工程、洪河大桥、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等项目,力争一批项目尽快建成。科学精准谋项目。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和皖北振兴等战略机遇,紧盯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债等政策和投资导向,科学策划生成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长短结合、梯次接续的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不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