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现代化稳步建设农业发展工作报告
加快农业现代化稳步建设农业发展工作报告
党的XX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XX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立足省情农情,紧扣XX特色,下好农业特色转型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这盘棋,走出一条"特""优"的XX农业现代化之路。
一、科学把握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的关系与内涵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三农"问题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用有限的资源稳定地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还摆脱了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与高速发展、方兴未艾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中国"三农"发展明显滞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XX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此,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随后,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这一表述清晰地呈现了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的关系与内涵。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实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的主要抓手。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全面。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战略部署的内涵,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对于布置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中长期"三农"工作至关重要。
(一)守底线,保证粮食供给能力是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强国的一大中国特色,就是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根基是粮食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在全体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成功地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不仅在上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在本世纪实现了粮食总产量"十九连丰",主要农产品的人均产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其中人均谷物产量2021年达到483公斤,蔬菜达到548公斤,肉类达到64公斤。
这样的成就是在我们高度绷紧农业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取得的,我们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政府财政、行政资源等都为此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未来,国内粮食安全的压力还极有可能继续增大。一方面,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食物安全主要矛盾快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多样""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过渡,这给整个农食供给系统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极端天气频繁,俄乌冲突前景不明,全世界范围内"脱钩断链"风险不断加大,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这种内外形势下,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也是底线任务。
(二)谋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心任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亿万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即便在三年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下,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达到2.01万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66万元。
然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旧十分艰巨,推动亿万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困难重重。因此,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下和未来较长时期内"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当下,首先要做到的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着眼于农业强国,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为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创造软硬件条件,尽快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此外,还需要不断理顺和完善收入分配体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在一次、二次和三次分配中向农民增收倾斜,不断缩小地区与城乡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求绿色发展,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是战略选择
面向农业现代化,必须摒弃过去重发展轻保护或先发展后保护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将会不断增大对整个生态体系中的资源需求,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越来越直接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保障粮食安全底线不动摇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态低碳的绿色农业,必须挖掘农业在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上的多元功能,实现整个农业系统与农民生活的生态良性循环,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这一点,就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三农"事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
二、XX在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XX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XX的能源保障,XX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国一盘棋的宏观环境。2022年,XX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5万元和1.63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6%和6.0%;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分别是5.70%、49.64%、44.66%,属于典型的工业主导型省份;城镇化率为63.9%,比上年末提高0.54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平均水平65.2%。
2020年,全省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329万农村贫困人口,79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50万吨以上,肉蛋奶果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盈;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662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3%,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比例达到95.3%。到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跃升到1464万吨,蔬菜与食用菌、水果产量均首次突破1000万吨,猪牛羊禽肉产量142.5万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继续稳步提高。
此外,XX省特色农业转型发展、晋风晋韵乡村多元价值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色农产品和有机旱作农业的叠加优势开始发力;到2020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晋中国家农高区(XX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三大省级战略和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持续推进,XX中部城市群发展进入国家规划;旱作有机农业初见成效。所有这些都为XX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开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面向未来,XX的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矛盾与挑战,省内农业发展基础总体仍旧薄弱。全省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1%,这使得XX的农地天然细碎化程度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规模化机械化作业难度都远高于周边省份,农业资源禀赋匮乏;尽管域内河谷纵横,但由于多数是外流型水系,加之雨季集中,灌溉难度大、成本高,可灌溉耕地面积仅占域内耕地总面积的27%;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域内高等教育、中专职教育招生、在读学生规模均远低于周边的陕西、河南、河北,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高科技人才、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新农人保有量十分有限,增速有待提高;龙头涉农企业总体水平仍然薄弱,引领性作用亟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特色农产品品种改良、选育等仍面临不少"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单产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受此影响,XX省的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很多,但真正能做"优"做"强"的有限。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治规模性返贫任务艰巨。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仍然滞后,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这些挑战不仅在短期内会制约XX省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还会掣肘农业农村现代化,拖累农业强国的实现。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时不我待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过去5年多,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剩12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还有不足30年。白驹过隙、岁月如梭。时间紧,任务急。XX必须提高紧迫性,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布局,立足省情农情,真抓实干,全面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推进乡村振兴。
(一)加快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实事求是地讲,XX的农业离国外的农业强国,甚至离国内的农业强省都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莫过于农业科技创新与装备水平上的差距。当今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农业强国,如美国、荷兰、德国等,科技进步在农业上的贡献率都在90%以上,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远超过我国和XX省的水平。提高这些指标,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而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又离不开高水平的农业基础设施。举例来说,没有良好的水利条件,再好的种子也很难充分发挥其效能,没有高标准的农田,农业机械就很难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