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仪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2日在仪征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李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要求,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总量再上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2亿元,税收占比80.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60元,增长9.5%;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达到省市要求。
一、坚持量质并举,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313亿元,增长15.7%。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扩链强链。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车型技改项目,新开工汽车电子项目5个,泽景汽车电子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仪化300万吨PTA、中化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加强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企业96家、亿元企业19家。推动企业上市,"新三板"存量挂牌企业数位居扬州首位,天富龙集团启动主板上市。西门子电机获评扬州市长质量奖。盘活低效用地,处置面积4000亩。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90亿元,增长3%。
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2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78家。天地汇智慧物流项目成功签约,绿地智能保税物流园、超达智慧物流项目有效推进。金山玩具城创成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腾讯数据中心部分投产,电信数据中心正式开服,移动数据中心开工建设。编制旅游1号公路规划,"踏青世园休闲之旅"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万有文旅项目开展前期规划设计,铜山体育青少年户外基地开工建设。实现游客接待量525万人次、旅游收入42亿元,分别增长76%、38%。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实施新一轮沟渠河埂疏浚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2.3万亩。成立储备粮管理中心和粮食储备公司,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粮食购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省级茶果示范园启动创建,马集黑莓产业、陈集循环农业加快发展。"仪征紫菜薹"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省农业品牌目录3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个、示范社12个,农业电商销售额14.8亿元。开展土地托管服务18万亩。
产业载体提档升级。推进开发园区"二次创业",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开发区、化工园区在省级开发区排名分别提升2位、5位。大数据产业园框架全面拉开。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提升有序实施,智慧园区项目建成投运。汽车电子产业园二期积极推进。加强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建标准厂房15.2万平方米。胥浦产城融合区加快建设,仪征化纤织造科技产业园获批。
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重点改革稳步实施。深化"一区多园"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推动专业化发展。加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执法队伍,制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打造综合行政执法平台。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优化布局结构,强化公益属性,精简事业单位、事业编制比例44%、20%。深化"三整合"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开展"1+X"试点。
开放开发纵深推进。实行"9+13+X"招商联动机制,新聘招商大使33名,凝聚"部门+企业"招商合力。开展春季招商突击月、夏季产业链专题招商、流动红旗季度赛、四季度"百日冲刺"等活动。组织小分队外出招商263批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5个。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新落户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4个。实体化运作重大办,落实重大项目"一月一督查、一季一汇报、半年一开工"机制,开展"家家到"观摩活动,江扬电缆、质子医疗等列省项目进展顺利,63个列扬项目加快推进,111个项目参加集中开工。
科技创新取得实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研发经费增长9.8%,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通过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验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7%。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协同创新,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73项。做优"凤来仪"人才品牌,上线"凤来e"人才服务云平台,获批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18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8个。
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制定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落实目标事项22个、工作措施182条。推进"五减五化",打造"真省心"政务服务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掌上办"等服务新模式。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340"以内。就业登记、退休办理、新生儿出生等"一件事一次办"率先在扬州试点。全市高频事项进驻率98%,办件时间压缩93%。"店小二"代办服务站实现园镇全覆盖。实行"容缺预审、并联审批"模式,试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开展营商环境"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推进涉审中介、涉企收费、涉企执法等专项治理。
资源要素有效配置。深化政金企合作,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小微贷""苏科贷""政采贷"专项融资产品,助力企业发展。成立省农担仪征分公司,完善财政与金融协同支农机制。投资3亿元入股省信用再担保公司,开发"园区保"业务。创成省金融生态优秀市。做活土地经营文章,收储土地750亩,储备土地上市845亩。获批新增建设用地2920亩,供应土地4142亩。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3.2亿元,节约融资成本4800万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56亿元,债务风险等级连续第二年实现转色降级。
三、坚持城乡融合,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世园盛会圆满成功。举全市之力兴办世园会,围绕开园节点,挂图作战,合力攻坚。主要展馆、各类展园、景观工程如期建成,宣传策划、安保维稳、智慧园博扎实开展,园博酒店、商业市场顺利投运。运营期间,开展各类表演近1000场、月度主题活动180多场,呈现具有仪征风情、扬州韵味、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园艺盛会。累计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受到上级领导和各方游客广泛好评。
城市面貌显著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初步成果。推进城建十大工程,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征拆680户,提交净地990亩。三河片区城市更新正式启动。完成危房解危1.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39.8万平方米。完成伍子胥大道建设、解放路改造,推进红旗路西延、胥浦路、浦东路建设,工农路南延跨仪扬河大桥竣工。完成胥浦河景观带、大江风光带一期工程,实施328国道两侧绿化亮化。启动龙山生态新城建设,推进规划、征拆、招商等工作。聚焦城市顽疾,实施"六乱"治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接受省级测评,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
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完善政策、工作、制度体系。推进第二批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建设。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绿美村庄5个,新建美丽宜居村庄17个。认定省级传统村落1个、新型农村社区2个。月塘镇四庄村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坚持产业增收、物业增收、"三资"增收,村均年经营性收入146万元,所有村实现零债务。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宁扬城际、宁启铁路仪征站复建项目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仪征段线型和仪征北站站房设计方案基本确定。328国道改扩建工程、南京绕越高速新篁互通连接线全线通车,大新公路大数据产业园段启动建设,仪禄高速、龙潭过江通道、345国道新集南段工程加快实施。启动"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提档升级乡村道路18.5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4公里、县道大中修7公里。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用,胥浦车站改造完成。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二期、龙河治理二期、乌塔沟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创建幸福河湖2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领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189项,完成9个镇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1.1%。PM2.5浓度29.5微克/立方米,下降16.4%。推进污水处理厂迁扩建、仪扬河大桥断面整治提升工程,高质量发展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强长江岸线环境保护,完成长江沿线绿化造林4112亩。
四、坚持改善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绷紧疫情防控之弦,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守牢"外防输入"防线,建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动态排查重点人员,闭环管理靠港船舶,检测消杀进口货物。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人群核酸检测、重点场所环境监测,提升社会面防控水平。建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人民医院万管实验室,完成三轮全员及一轮环扬园镇核酸检测任务。开展疫苗接种,全市3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93.6%。保持本土"零感染、零病例",受到省主要领导肯定。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落实技能提升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发放稳岗补贴1237万元。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900人,扶持自主创业19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7%。健全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增长机制,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推进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新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个、颐养示范社区4个。推动"同舟计划",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100%。4.7万人纳入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推动建设分层分类梯度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标准。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惠及群众1.8万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课后服务全面开展,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育才小学北区校、古湄幼儿园等4所新校区投入使用,东区普通高中主体封顶。加强与宁镇扬名校合作共建,培育高水平合作办学项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1+1+2"医共体新模式。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通过省级验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1.2万份。中国青少年(U14)棒球队训练基地入驻仪征。举办全国棒垒球锦标赛、仪征市第七届运动会等体育赛事,组织文体活动243场。
社会治理巩固提升。按照"1+1+N"模式建强网格队伍,实现基础数据采集全覆盖。深度融合警格网格,平安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培树"援法议事"典型范例,启动"八五"普法。新增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个。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信访初访登记连续第三年下降。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2%、61%。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16家农贸市场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室建设。创立"義拥军"服务品牌。
一年来,我们注重政治引领,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前行力量,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科学民主决策,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5件、政协提案190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提升工作效能,对"十件大事"、城建十大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等,实行定期督查、现场会办、跟踪问效。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优化工作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2021年的成绩是本届政府五年任期的生动缩影。回首这五年,我们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仪征的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彰显。
通过五年进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2+2+4"产业体系。落户百亿级项目7个,列省重大项目13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39个,项目数量、体量均位居扬州前列。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44家、亿元企业65家、10亿元企业2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开票销售分别比2016年增长43.8%、34.7%。连续入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工业百强县市。2021年跻身全国基本现代化百强县市,获评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县市。
通过五年开拓,发展质态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占比逐步提高。科技创新成效明显,与12家高校院所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纵深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2.5万亩,亩均产出效益不断提高。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完成长江岸线清理整治。
通过五年攻坚,城乡魅力显著提升。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滚动实施城建十大工程。老城区改造全面推进,新城区人气加快集聚,实施重点城建项目52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37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初步成果。集镇功能设施、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大仪、月塘、刘集等镇面貌持续出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农民增收同步推进,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扬州市级美丽宜居村庄185个。环境整治获得省政府奖励激励。作为县级城市,首家成功连办省园博会、世园会。
通过五年奋斗,人民生活显著提升。坚持把70%以上新增财力用于民生领域,每年实施民生实事工程约百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6年增加49.7%。投入20亿元,新改建学校17所,教育水平稳中有升。异地新建市中医院,新改建卫生院11家,3家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创成二级医院,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基层卫生人才建设、医养融合等工作列入国省试点。养老、医疗、住房保障提标扩面,社会救助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等工作有力有效,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履行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为仪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不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人才、资源、环境约束亟待破解。二是城乡建设还需提速提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安全环保领域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治理成果需要巩固提升。四是政务服务仍然存在短板,营商环境需要持续优化,创新突破、勇争一流的精气神还需进一步提振。对此,我们要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今后五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强富美高"新仪征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争当跨江融合发展先行区,打造南京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新高地、长三角重要的文旅文创新高地和华东地区有影响的大数据产业新高地,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工业开票销售2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亿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把握"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战略引领,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坚持高水平开放,深入对接国省重大战略,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对外合作。推动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仪征集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成果转化。发挥园镇平台载体作用,加速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打造对外开放主阵地。
二是突出转型升级,增强赶超跨越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向现代高效转型、工业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向新型业态拓展。坚持以招商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坚持科技人才首位战略,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补齐人才科技短板、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家园。贯彻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功能优化、品质形象、特色打造上求突破,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整体发展能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富裕。以建设美丽仪征为总抓手,实施一批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快构筑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绿色生态屏障。准确把握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要求,推进绿色制造、清洁生产、低碳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四是突出共建共享,创造幸福和谐局面。聚焦民生"七有",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于民。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多途径增加群众收入,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更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把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作为民生工作重点,优化布局,扩大供给,完善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带动民生福祉整体提升。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38%;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8%;新增文化列统企业10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具体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产业集群。聚焦"2+2+4"产业体系,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汽车产业,稳定整车产能,加快实施新车型技改项目,招引汽车电子及精密配件项目10个。新材料产业,深化化工园区、仪化公司、真州镇联动发展,推动仪化300万吨PTA、远东仪化200万吨PTA、实友化工二期、中化新材料产业园、虹石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大数据产业,放大腾讯、电信、移动三大数据中心带动效应,发展关联制造、应用服务等相关产业。文旅文创产业,打造旅游1号公路,串联优质旅游资源,推进万有文旅、铜山体育、捺山旅游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动高端装备、高端纺织、临江重工、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加快项目建设。全面优化招商体系、健全招商网络、建强招商队伍。精准绘制"产业+要素+政策"招商图谱,突出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在招大引强、招优引新、招急引缺上实现新突破。新招引亿元产业项目80个以上。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服务机制,推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着力化解土地、环保、能源、金融等要素制约。推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已批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推进、竣工项目抓达效,提高项目实在度和贡献率。
提升企业质态。优化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实行企业梯度培育,落实"一企一策",力争新增亿元企业15家、规模企业60家。鼓励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突出工艺创新、设备更新、技术革新,实施技改项目60个以上,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深入推进企业上市、专利、标准、品牌战略,助力企业"强筋壮骨"。建立上市专家服务团队,动态管理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快天富龙集团、东升汽配等企业上市步伐,力争主板上市实现零突破。纵深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争创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
升级载体平台。完善"一区多园"整体规划,优化管理运营、审批执法、公司运营等机制,加强用地、人才、能源保障,全面启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创建。大数据产业园推进云谷众创空间、启迪科技城、智能制造产业社区建设,提档升级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化工园区推进智慧园区"建管用"一体化集成,全面优化区域整体环境,提升本质安全环保水平。汽车工业园打造生态绿化长廊,加快汽车电子产业园二期建设,推进大众广场投入使用。枣林湾旅游度假区围绕"后世园"开发利用,整合资源,完善功能,丰富业态,带动全域旅游振兴发展。推进镇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实施"五化提升",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加强要素保障,支持有条件镇打造百亿级工业集中区。推进化纤织造科技产业园建设,做好二期地块空间腾让及后续开发。
二、推动融合发展,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更深层次跨江融合。关注毗邻地区规划动态,主动在基础设施、跨界合作、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机衔接。推进龙山生态新城建设,加快规划编制进度,明确开发运营模式,启动先期项目。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与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构建快联快通的区域交通格局。引导大数据产业园、化工园区、汽车园与南京相关园区开展合作共建,推动汽车、新材料、文旅文创等产业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开展区域校际结对和办学合作,推进跨区域医疗协作和医联体建设,引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更大力度推动改革。深化"三整合"改革,精准赋权赋能,加强系统集成,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厘清市镇两级执法权责,推行"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按照财权事权相匹配原则,理顺城关镇工作要求和职能定位。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完善国企公司化治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完成粮食购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切实维护粮食安全、促进粮企发展、保障粮农利益。创成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评估试点。探索推行"编制周转池"制度,按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质扩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更高水平创新转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精技术,做优产品,做大市场。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作用,深化校地合作,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70项。引导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实验室、研究站,建立长期合作平台,增强技术攻关能力,新增省级研发机构5家、市级研发机构12家。深化产才融合,升级人才政策,打造"宜业、宜心、宜居"人才服务体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5人。
更高标准优化环境。持续打造"真省心"政务服务品牌,进一步压减办理材料、时间、环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一件事"改革,形成套餐式、主题式服务。发挥园镇"店小二"代办服务站作用,推行"网格+代办",实现企业就近申请、代办员全程代办、帮办员及时帮办。推进业务"一网通办""不见面办理""指尖办理",下放第二批赋权镇级行使的审批服务事项,加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降低公共资源交易成本。
三、围绕精致宜居,打造现代滨江城市
提升城市品质。完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核心区域、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完成宁启铁路站前片区、高铁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新城区重点打造科创商业区、公共服务区、产城融合区。老城区有序推进大码头历史街区、三河片区等开发。强化合力攻坚,加大棚改征拆扫尾和旧城改造力度。完成危房解危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12.2万平方米。完成工农路综合提升改造一期、西园北路综合提升工程。推进金斗河景观带、大江风光带建设。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强弱项、抓提升,强管理、促长效。
优化基础设施。配合龙潭过江通道、仪禄高速、345国道新集南段、宁盐高速规划建设。建成宁启铁路仪征站复建主体工程。完成北沿江高铁仪征段沿线房屋拆迁,深化仪征北站站房设计,保障北沿江高铁仪征段顺利开工。推进穿越高铁通道规划建设。启动仪征北站至市区快速路网规划设计。建成大新公路大数据产业园段,实施大新公路328国道至通扬路段改扩建工程。提档升级乡村道路20公里,实施县道大中修6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5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完成城市西南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推进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二期工程,建成龙河治理二期工程。推动农村生态河道和幸福河湖建设。
筑牢生态屏障。完善生态红线与生态空间管理体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不低于24%。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实现"林长治"。深化"河长制""点位长制"工作模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和监控中心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以上,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以下。建立水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迁扩建工程,高质量发展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开展危废规范化达标和危废库整治。持续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行动。
上一篇:关于全区档案工作检查情况的通报
下一篇:交通局上半年重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