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2年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88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3分钟。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1日在邳州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王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邳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职以来,我们先后迎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盛事,满怀豪情地庆祝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克难奋进、承压前行,经受住了世纪疫情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一)综合实力在增长增效中再上新台阶。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六大主导产业,压茬推进"765"计划,聚力突破招商引资"1号工程",滚动实施省市重大产业项目127个,实体经济支撑有力、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元台阶,达到1100亿元(预计,下同),是五年前的1.39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4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9.89%;跃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6位、全国工业百强县第29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33位,获评中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市、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市,三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改革创新在提标提质中再添新活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国资集团重组顺利收官,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全面完成,14项工作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科技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家,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5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发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城乡建设在协同协调中再迈新步伐。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0万人,城镇化率超60%,全面迈入高铁时代、陆港时代、运河时代。全民参与开展文明创建,以江苏第一、全国第六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三乡工程"推进有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房改善1.9万户,创建省、徐州市特色田园乡村20个、美丽宜居乡村176个,获评省绿美乡村36个。

(四)民生幸福在共建共享中再获新提升。累计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51个,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校70所,创建四星级高中4所,创成三甲医院2家;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15万元、2.38万元,是五年前的1.45倍、1.55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达标。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突破,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3.2%、39.86%,拥有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8个,被评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五)社会治理在求精求细中再有新成效。创新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成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品牌持续擦亮。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实战防疫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深入推进"平安邳州""法治邳州"建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多元化解,有力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两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聚焦"强作风、抓项目、提质效、惠民生",大力弘扬"五种风气",启动五个"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顺利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稳中求进、稳中求新,发展质态持续向好

工业经济量质并进。始终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成功签约招商引资"1号工程"6个,竣工投产省和徐州市级重大产业项目26个,"765"计划开工投产总量徐州第一,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工业开票达到735亿元、同比增长9.6%。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沂州科技、新春兴等7家企业跻身徐州工业50强,华邦汽车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鲁汶仪器、银杏源生物等7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黎明食品获评省长质量奖,康力源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现代农业量效齐增。扎实推进富民强村,新增高标准农田12.6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十八连丰",超额完成生猪生产省市任务。持续深化"三乡"工程,新增1个国家级、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5家省级、18家徐州市级家庭示范农场,获批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首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银杏加工集中区获批省级示范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肉鸡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邳州白蒜"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服务业质效双升。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33个,上亿商贸城稳步推进,北环现代商贸集聚区初具规模,住宿餐饮业恢复增长,服务业发展潜力加快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亿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培育,炒货电商直播园、家居电商直播基地建成运营。商品房销售面积239.53万m2,一般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49.5亿元、788.6亿元。

一年来,我们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重点改革密集实施。成立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新港建设领导小组,不断完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新增国家级试点6项、省级试点8项。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组建城投集团、产投集团,实现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围绕高频事项开展"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拿地即开工"改革实现工业项目"五证齐发"。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众创空间1家、省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5家,获批省农业科技型企业4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力度,引进领军人才65人、专门人才515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人、国家级智力引进项目10个。

开放合作深度拓展。依托大蒜、地坪地材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新春兴、黎明食品等海外基地建设,拓展国外市场。实现进出口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9.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5.7%。

一年来,我们统筹协调、一体推进,城乡品质显著优化

城市功能日趋完备。实施城建重点工程87项,徐连高铁正式通车,新港建设提速推进,陇海大道、南京路、瑞兴路立交建成通车,344省道邳州段全线贯通,西大桥环岛完成渠化改造,后沙片区7条道路纵横成网。建成安置房100.6万m2,改善提升老旧小区4个,为17个老旧小区办理不动产权证,新虞豪庭、泰和家园等多年未决的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实施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工程,有效缓解城区排涝压力;完成53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持续改善城乡供水功能。

城市管理精细有序。深入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拆除围挡6.7万m2、违建1.6万m2,规范设置便民摊位864个,文明城市创建持续走深走实。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启动实施智慧停车系统工程,一期21个场库停车场投入运营,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城市的宜居与便利。

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不断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有序开展21个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村庄道路320公里、农村公厕360座,改造农村危桥10座,完成农房改善项目10个、8104户,新增垃圾分类试点镇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6.4%、入户率42.8%,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一年来,我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环境治理不断加强。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多措并举推进大气污染防治,PM2.5均值为3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为83.6%、同比上升3%,均位居徐州前列。统筹推进水岸同治、源头防治,实施50条劣质支流综合治理,8个国省考断面均值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化危废固废治理,完成74家企业土壤污染调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和六保河生态风光带提升、高铁片区园林绿化等工程,开展矿山生态修复6个,新增绿地47.5万m2,成片造林3.5万亩,提档升级农田林网14.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1.6%。大力建设百姓身边的小公园、小游园,让市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

绿色发展不断深化。深入落实"三线一单"环境准入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准入门槛,关闭取缔"散乱污"企业519家,清理"僵尸企业"、低效闲置用地206家、9202亩。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科学指导企业用能管理,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

一年来,我们倾心为民、办好实事,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组织线上线下招聘42场,提供岗位1.9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强化社会基础保障,新增参保单位1144家、参保人员1.3万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实现"十连涨"。不断加大困难群众帮扶力度,发放低保金1.77亿元、尊老金3343万元、困境儿童生活保障金2068万元、特困人员生活保障金6295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37亿元;首批79个"梦想小屋"集中交付。退役军人服务体系有效构建、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发放各类优抚对象生活补助金1.12亿元,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志在必得。

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学校7所,新增学位1.1万个,补充教师656人,邳州二中创成省四星级高中。完善医疗资源布局,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家,建成国家级卫生镇8个,中医院创成三甲中医院。发展多元养老服务模式,建成标准养老社区149个,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家、省级老年友善医院35家,养心居养老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首批"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事业成就显著,邳州籍运动员在第16届残奥会上勇夺19金2银1铜,金牌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5,创造历史最好成绩。

社会治理更加有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动"一年小灶""三年大灶"紧密衔接,排查整改各类风险隐患9059处,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全面提升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水平,有力有序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创建"平安邳州"巡防联盟,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群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徐州第一。

风险防范更加精准。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平急一体指挥体系,逐项提高180项应急处置能力,接种疫苗超过280万剂次,核酸检测能力达到单人单管6.5万人份,齐心协力打赢多轮疫情防控阻击战。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优化金融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全面提升食药安全监管水平。有效应对台风"烟花"和中运河1974年以来最大洪峰,有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积极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科协、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拥军优属、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和预备役、审计、人事、机关事务管理、供销、物价、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老干部、红十字、消防、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供电、邮政、通讯、烟草、盐务、保险等部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在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实现新提升。一年来,我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大力整治"庸懒散浮拖贪"作风顽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向市政协通报工作,190件人大代表建议、142件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执政为民的状态明显提升,政府系统狠抓落实、紧张快干的氛围更加浓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五年。这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人民的顽强拼搏,凝聚着历届领导班子的奋斗成果,汇聚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关心支持邳州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经济实力还不够强,龙头企业偏少,新兴产业支撑作用相对偏弱,产业规模层次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民生改善还不够快,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依然不足,精细化治理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振兴等方面还要下更大力气,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金融债务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干部工作能力、服务意识有待增强,营商环境还需优化,政府自身建设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基开局的重要时期,也是邳州乘势而上、奋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强市的关键阶段。综观大势,挑战与机遇共生,但机遇大于挑战。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但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审视自身,优势与短板并存,但利好因素更多。邳州的产业根基坚实、发展态势强劲,拥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最有信心、最有底气领跑徐州、比肩苏中、对标苏南,但也面临着区域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巨大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认清形势,更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做好自己的事情作为最大确定性,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展现新一届政府务实奋进新气象。

今后五年主要奋斗目标:围绕"徐州当排头、全省争先进"定位,推动各项工作"向苏南看、和苏中比",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徐州增速领先、份额提升,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进位争先,更多工作获得国家和省市表彰激励。根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我们将主要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体现在"六个新提升":经济总量实现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产业结构实现新提升。做大建强六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既有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新经济,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进一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城市能级实现新提升。加快"三区两带一环"建设,持续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幸福和谐示范区,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乡村振兴实现新提升。统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积极改进乡村治理模式,更大力度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绿色发展实现新提升。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指数位居徐州前列。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5.8万元、3.7万元,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均衡高效,困难群体得到更好扶助,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享受高品质生活。

今后五年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把新理念作为战略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各方面因素耦合性,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确保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把抓项目作为有力抓手。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项目第一抓手"理念,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狠抓重大项目,着力破解项目难题,推动重大项目接续不断、新增长点持续涌现,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坚持把提质效作为内在要求。毫不动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创新驱动能力,统筹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全面提高投入产出比、项目转化率,在高质量基础上加快发展,以质量提升带动总量跃升,确保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把惠民生作为不懈追求。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笃行安民之举,对照民生"七有"要求,持之以恒保障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进人民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把强作风作为重要保障。大兴"学习研究、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五种风气,持之以恒整治"庸懒散浮拖贪"作风问题,以自我革命勇气强化作风建设,以过硬作风彰显担当作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邳州的发展指数、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2022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全面履职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站位"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发展大局,担当"徐州当排头、全省争先进"光荣使命,通过重点工作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大力实施"1+6"发展战略,强化党建引领,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抓手,以创建创新型示范市为动力,以城市片区开发为重点,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依托,以建设幸福和谐示范区为落脚,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强市,奋力谱写邳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到9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和徐州市下达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按照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的重点任务,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守实体经济,提升产业能级,全面增强综合实力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实施100个重大产业项目,持续做大经济规模,做优经济结构,做强市场主体,做足经济活力,做优发展环境,全力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强化产业支撑,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全面推行"链长"制,不断强链补链造链,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实现碳基新材料、节能环保、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工业开票"221"目标,推动装备制造、生态家居、绿色食品产业向高端迈进。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碳基新材料产业壮大沂州科技龙头,加快推进龙兴泰项目,做强粗苯和甲醇产业链,完成开票销售收入2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做大新春兴、禧天龙、金发科技等存量企业,完成开票销售收入200亿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全力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加快推进上达芯源、源康电子等项目落地投产,完成开票销售收入1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化与徐工集团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彰显竞争优势;加快格雷博、曼德电子等项目建设,积极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延伸,努力打造全国知名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家居产业加大招引家居家具、卫浴橱柜企业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足"家居天下"文章。绿色食品产业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抓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银杏大蒜全产业链、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等产业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强化项目支撑,突出抓好重大项目招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强力推进招商引资"1号工程",注重领导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资本招商,推动驻点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提高专业招商能力,提升精准招商水平,加快矿冶集团、长城汽车等重特大项目签约,年内落地超50亿元项目3个以上、百亿元项目实现突破。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全要素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升"765"计划项目转化率,实现签约项目实质开工、开工项目按期投产、投产项目顺利转规。

强化企业支撑,分类培育壮大企业梯队。深入推行"一企一人"精准服务,加快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构建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培育龙头骨干型企业,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现有企业技改升级、技术创新、做强做大,新增工业开票超10亿元企业14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05家以上,净增规上工业企业70家以上,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企业方阵。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持续拓展"小微贷""苏科贷""小微创业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建立"科技资金池",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支持康力源、影速率先上市,培育鲁汶、博康、上达电子等后备企业,形成政府推动上市、企业争取上市、各方服务上市良好氛围。培育融合示范型企业,坚持以"智转数改"为重要抓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培育星级上云企业55家以上、数字化转型企业12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个,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强化板块支撑,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把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作为重中之重,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加快一区多园布局,举全市之力提升园区能级,确保开发区、高新区在全省排名晋升5个位次。把激发园区活力作为工作重点,打破"园区、非园区"概念,落实土地使用税等政策同等待遇,支持八义集等区位优势明显地区建设工业园区;完善镇域合作共建机制,推动区位临近、业态相近的镇联动发展,打造飞地园区、毗邻合作园区,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抱团发展。把以亩产论英雄作为鲜明导向,强化"算账"意识,算清企业税收、就业、环境、安全"四笔账",完善退出机制,持续开展"僵尸"企业、低效厂房、闲置用地清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300亩以上。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进多层标房建设,完善工业邻里中心生产生活配套,提升功能集成、设施共享、用地集约水平。

(二)突出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创新增强新生动力、以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以开放增强外源动力,形成三力齐发生动局面,全力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

大力度推进创新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使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做优做强创新平台,支持沂州科技、新春兴等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打造上海、深圳等科创平台"反向飞地",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徐州市级6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完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打通"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通道,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落地一批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新增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4家以上。积蓄人才竞争优势,深入落实"555"引才工程和"人才新政23条",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积极推进"金牌行动",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引进领军人才60人、大学毕业生4800人,让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在邳州奋斗出彩。

深层次释放改革红利。抓好重大改革任务落实,推进财税金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等各项改革协调配套,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开展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全面编制乡镇(街道)权力清单,不断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更大力度用改革破除发展的制约束缚。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容提升"一件事一次办",扎实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简易许可"秒批秒办"、民生事项"就近能办"。突出抓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全流程在线审批、多部门联合验收,让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交房即发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完善"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机制,全面推广扁平化管理、分布式办公模式,探索"一次进门、联合体检"执法检查制度,制定更多"合身""解渴""有感"的惠企政策,全力帮扶各类市场主体减负解难脱困,切实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让更多市场主体存活下来、壮大起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