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2篇)(第17/5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164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55分钟。

服务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好在沪国家实验室配套服务和硬件支持,配合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助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持续推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硬X射线、海底科学观测网、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项目建设。

积极打造双向开放"三大平台"。精心办好第五届进口博览会,扎实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等平台作用,巩固提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影响力,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实践应用和复制推广,加快推进水乡客厅、淀山湖岸线生态治理、西岑科创园区等82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优化区域规划,发布重点产业目录,大力实施区域品质提升、展会产业联动发展、专业机构集聚等专项行动,持续增强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二)聚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

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文旅消费试点,高质量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旅游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做大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品牌经济,促进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持续提升,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建板块、乐高乐园度假区、邮轮旅游度假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启动建设上海示范区线、20号线一期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开工建设沪渝蓉沿江铁路上海段等工程,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大芦线内河航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一批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打造虹桥、外高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批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全面发力"五型经济"。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首台套设备、首版次软件、首测试场景、首批次新材料等创新成果先试先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集聚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总部、民企总部,积极拓展研发、销售、金融等功能。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贸易投资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国际分拨、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深入推进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促进流量线上线下融合,全面建设国际数据港,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提振信心,排除隐患、守牢安全底线。深化央地融合发展,拓宽央企服务保障"一企一方案"覆盖范围。全面完成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筹建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在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等领域适时组建新的国企集团,推动一批国企实施股权激励。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深入推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破解融资难,启动建设首批中小企业创新园,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创新,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落实国家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探索在电信、医疗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三)聚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现代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彻"四个面向",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聚焦基础学科、战略导向领域,健全面向基础研究重点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布局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扩大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覆盖面,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推动新中考改革平稳落地,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入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人才揽蓄等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和新型高职。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发展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

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稳妥下放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科研管理、经费支配等权限,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强全市人才计划整合,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特色化发展,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打响"海聚英才"品牌。健全创投机构与创新项目对接机制,完善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投贷联动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优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

各位代表,上海要持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之火燃得更旺,把强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把招贤引才之门敞得更开,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上海这座城市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创新潮流!

(四)聚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率先应用新技术、转换新动能、探索新经验,奋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加快经济数字化。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安全软件等供给能力,建设一批大数据、区块链等开放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启动建设虹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数字孪生企业,新建4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深化数字商圈、云上会展、洋山港智能重卡等场景应用。

加快生活数字化。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和重点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数字医学创新中心,打造便捷就医2.0版。基本建成"文旅通"智能中枢,加大数字场馆、数字景区、数字酒店建设力度。扩大智慧菜场试点。优化出行即服务系统,拓展智慧停车应用场景,实现公共交通"三码合一"。大力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持续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

加快治理数字化。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再推出一批零跑动、零材料、免申即享、智能速办事项,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完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推出一批应用场景。完成部门信息化职能整合优化,推进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强化数据共享。强化智慧公安规模应用、深度应用,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数字发展环境。落实数据条例,健全数字法规、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支持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完善数字社会权益保护机制。全面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构筑数字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五)聚力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统筹好功能定位、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推动规划、政策、项目落地,推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打造"一城一中心"、塑造"一城一意象",促进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

提升新城产业发展能级。深入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打造嘉定国际汽车智慧城、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奉贤东方美谷、南汇数联智造品牌。加快建设10个示范样板区。

构建新城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一城一枢纽",打造内外衔接、站城一体的多层次交通网络。强化新城与长三角城市、近沪枢纽和相邻新城的便捷连接,加快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和轨道交通南汇支线、嘉闵线、13号线西延伸等项目建设。完善新城内部公共交通体系,有序推进中运量骨干公交系统、智慧交通等项目落地。

提升新城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全龄友好生活圈,打造一批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落户新城,新建17所中小学、13所幼儿园,推进新城市级医院项目建设。实施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政策。加快建设新城"绿心"公园,推进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

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强化主城区中心辐射,推动核心产业和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推进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更新和功能提升,加快北外滩建设。加快宝山、金山"南北转型",推动功能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高标准推进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促进桃浦、吴泾、高桥等区域转型发展。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更新,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

(六)聚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闵行燃机、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装机30万千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500项,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家绿色制造企业。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新投放3000辆新能源公交车,全面完成内河泊位岸电标准化改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流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工建设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48座雨水调蓄池,建成竹园-石洞口、白龙港-海滨连通管。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建设,整治河道140公里,建成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启动建设7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着力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新一轮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放大花博后续利用效应。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千园工程",压实林长制责任,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新建公园120座,新增森林5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七)聚力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积极回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持续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落细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措施,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开展就业专项帮扶、职业技能提升等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全力做好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工作,努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按照国家部署,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优化养老托幼服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深化长护险试点,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新增普惠性托育点60个,全市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健全残疾人、孤儿福利制度,推进阳光助残工程,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新增人行天桥无障碍电梯38座、公共交通无障碍车辆1000辆。

进一步提高市民居住质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1000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建设筹措17.3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精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入实施健康上海行动。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争取更多国家医学中心落户,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康复等功能。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深入实施医保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卫生20条",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新一轮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

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深化"美丽家园"建设,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00台以上,推进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和消防设施改造。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改造22个易积水小区、11条道路积水点。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进一步增加早餐供应网点,在家门口的"小空间"里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

(八)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进一步强化郊区功能,凸显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努力让乡村成为超大城市的亮丽底色。

做优做强都市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负责制,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蔬菜产量,完善产购储加销体系、保障初级农产品供给。加快推进种源农业发展,建设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启动建设横沙东滩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推进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建设。着力打响一批地产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数字农业,努力打造高精尖农业的标杆。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探索一条打通全产业链的新路径。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1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进示范村片区化联动发展。再推动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实现五万户的集中居住目标。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打造一批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路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诗画田园。

积极推动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成松江、奉贤两个国家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着力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资源要素统筹能级,积极拓展新业态。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继续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完成本轮农村综合帮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九)聚力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深入挖掘时尚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进一步展现独特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彰显城市精神品格。开展城市精神品格主题宣传教育。实施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程,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加强对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丰富内涵功能,延续历史文脉。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歌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提升计划,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等文化新空间,推广市民艺术夜校。健全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发挥影视、演艺等重点产业集聚作用,放大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带动效应,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

打响上海旅游品牌。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浦江游览"等世界级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度假区发展能级,积极发展古镇游、工业游、乡村游等文旅业态和产业集群。优化建筑可阅读服务,新增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让群众更好享受微旅游、慢生活。

优化文艺创作生态。实施文艺再攀高峰工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演出演播、评价推广等机制,加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厚植出人才、出精品的肥沃土壤。

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做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新建改建一批嵌入式社区健身设施,办好第十七届市运会。支持上海体育健儿在冬奥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取得好成绩。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体育产业。

(十)聚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坚持主动、科学、精准、综合防控,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筑牢超大城市安全底线。

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压实"四方责任",因时因势、精准有效完善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扎实做好常态化防控,加强入境口岸、隔离场所、医疗机构等高风险源管理,严格落实高风险人员、冷链物流等闭环管理措施,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防疫保障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疫情监测预警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等工作。积极推动疫苗和药物研发攻关和产业化。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和功能,推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南拓北延。推进路口遮阳设施建设,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持续提升桥下空间品质,设置优化5000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改造50个交通拥堵节点。深化城市维护管理改革,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以更高标准引领品质提升。

全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从严从细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隐患治理,扎实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做到"治已病、防未病"。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的安保维稳工作,严密落实动态隐患清零、社会治安专项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措施,完善新型现代警务机制,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各位代表,上海具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双拥共建,不断汇聚起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磅礴力量。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上海肩负着时代使命、中央重托、人民期盼,我们要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全力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以更加过硬的业绩建功新时代!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新征程上,政府工作要有新作为、新成效,必须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着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定信念铸就忠诚。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持之以恒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实践贯穿其中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果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

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强化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法治保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系统,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应诉工作。坚持依法科学统计,推进统计改革创新。深化政务公开。政府要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深化审计整改。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

务实创新提升效能。高标准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172项含金量大的改革举措,一体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深入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在更多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深入开展综合监管改革,深化包容审慎监管,以精准有效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全面推行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事"就近办、集成办、简便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改革。

减负增能夯实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街镇居村减负常态化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力量和资源下沉,分层分类开展基层干部培训。引导居民积极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水平。做好人口服务管理。优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信访服务和人民建议工作机制,畅通民意"直通车"、汇聚群众"金点子"。

锲而不舍改进作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节用裕民,继续带头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更加高效地用在推动发展、为民服务上。坚决惩治腐败,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做好经济社会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担当和韧劲。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各位代表,时代浪潮奔腾向前,责任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1.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许昆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人均达13.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6%,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0015亿元,税收占比为81.6%。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占比全国最高。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其中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6.1%、6.3%,220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6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2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增长15.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9万亿元和17.8万亿元,增长9.8%和15.2%;新增北交所上市公司1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9家,均居全国第一,新增A股上市公司92家、创历史新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