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2篇)(第10/5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164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55分钟。

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定促进制造业、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发挥军工优势,打造包头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建设10个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巩固工业园区整合成果,完成区域评估,实现智慧园区全覆盖。加快过剩低效产能退出,有序推进节能节水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园区自备电厂、高耗能企业绿电替代,发展绿色制造,打造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大力推进数字内蒙古建设。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呼和浩特、包头"千兆城市"和煤炭、稀土、化工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新建5G基站1万个。推进产业数字化,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加快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提高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建设5G+智慧矿山,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等5G场景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推进数字产业化,以呼包鄂乌、赤峰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数字产业。

大力推进服务业提质提效。培育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抓好包钢、伊利、北重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全面推进物流业现代化,加快呼和浩特、乌兰察布--二连浩特、满洲里国家物流枢纽和巴彦淖尔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健全农村牧区寄递物流体系,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推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降低融资成本。全力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重点景区品质提升行动和文化旅游数字化工程,组建自治区文旅投资集团,支持黄河"几"字弯、阿尔山、额济纳等优势区块率先发展,打造一批资源深度整合、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样板,带动全区旅游从东到西都火起来、一年四季都热起来。

(三)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完成盟市、旗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首要任务,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强化林草灾害防控,深化破坏草原林地违法行为整治,聚焦生态环境脆弱区块实施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坚持把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挺在前面,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快推进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滩区居民迁建。突出抓好"一湖两海"、察汗淖尔、西辽河等重点河湖湿地综合治理,加快规划工程项目建设。强化林长制、河湖长制,构建草原、河湖等生态系统保护数字化监管、网格化落责、法治化规范体系。加大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新建绿色矿山100座以上。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鼓励各地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深化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推进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快推进清洁取暖,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整治入河排污口和不达标断面水体,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精准提标,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强力推进土壤风险管控,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加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膜回收力度,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支持鄂尔多斯、包头、乌海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

扎实推进节约集约循环发展。科学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力度,加快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散改集",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实行能耗强度严格控制、总量弹性管理,完善用能预算管理,强化能耗强度标杆引导,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新建项目一律执行"两个先进"审查标准,新释放用能空间优先用于发展绿色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和"量水而行"要求,狠抓地下水超采治理,全面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强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弘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激励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美丽内蒙古。

(四)着力深化改革促进创新扩大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越是发展困难、转型艰难,越要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红利。

继续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一流、学习一流,全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向呼包鄂乌全面下放自治区本级权力事项试点。优化"一网通办",启动"一网统管",深化"蒙速办·四办"服务,实现教育、社保、医疗和企业开办、经营许可等高频事项"一次办"、"掌上办"、"跨省通办",推进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一线通达",让群众反映的事有人盯、有人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控涉企收费,国家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一律执行到位,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一律清偿到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政府越是要搭一把手、助一份力,政府与企业要"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理直气壮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完成重点亏损企业专项整治,更大力度地推动区属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开展对标行业一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坚定不移把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做强做优。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增强全区统筹能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调控、撬动作用,加强对基层的统筹指导,加强对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项目的保障。深化城商行、农信社改革,继续推进企业上市"天骏服务"计划,支持企业扩大股市和债券融资、开展信用融资,扩大信贷总量、调整融资结构。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落实交易电价浮动机制。稳步实施土地草原"三权分置",系统推进动物疫病防控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全区上下要形成一种共识,向科技要质量,向人才要发展。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落实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6.9%,引导企业、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科研投入,实现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翻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乳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启动种业、"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乳业、稀土新材料、动物疫苗等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支持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创建攻坚,支持重点实验室提档升级,用新理念打造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力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扩大高校院所自主权,拓展深化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研机构人才机制改革,大力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有效落实扩大开放举措。统筹"放"与"防",一手抓实疫情防控,一手抓好口岸畅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同俄蒙各领域合作,组织实施口岸枢纽扩能改造、联运通道能力补强、集疏运设施补短板等建设项目,为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做实基础。充分发挥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功能作用,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积极做大外向型产业,提高中欧班列参与度,扩大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全面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沿黄省份、毗邻省区的务实合作,特别要在能源、生态、旅游、商贸和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重点领域寻求突破,精准谋划一对一、一对多合作事项,更好承接高端产业、引进领军企业、吸纳先进要素、开拓消费市场。

(五)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全区各地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深化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举措,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防止返贫作为前提,完善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重点帮扶旗县倾斜支持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提升产业规模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容量,紧密农企利益联结,提高农牧民组织化和合作社规范化程度。支持本土人才、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发展"能人经济",深化京蒙协作、定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全面完成乡村规划编制,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问题厕所整改,新建卫生厕所11万户,分区分类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加强边境地区苏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拓展牧区现代化试点成果,深入开展农区现代化试点工作。

统筹推进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引导各地立足优势特色、加强分工协作,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东部地区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以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为支柱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支持赤峰、通辽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打造大草原品牌,支持兴安盟阿尔山创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加快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进程,实施市场规则体系"三共三互"工程,打造1小时快速客运圈,一体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形成强劲活跃的增长带动极。支持呼和浩特实施强首府工程、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持包头建设战略资源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支持鄂尔多斯建设现代能源产业基地,支持乌兰察布打造物流枢纽和口岸腹地。促进西部地区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优化整合采矿、焦化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巴彦淖尔加大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力度,支持乌海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支持阿拉善建设可再生能源基地。

(六)着力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点在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健迈进。

切实稳定扩大就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以稳企业来稳就业、以保企业来保就业,大力扶持就业带动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就业带动面广的个体工商户,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分类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不低于240万人。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保障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群体权益。深化"创业内蒙古"行动,支持各地创建重点群体就业基地和创业园区,统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广应用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有效组织供需对接,帮助更多劳动者就业创业。

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坚持立德树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多渠道解决"入园难"问题,增加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和公办学位供给,持续提升"双减"成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就近上好学。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计划,推动部区共建"技能内蒙古",对接重点产业和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高校设置和专业布局,加大部区共建"双一流"高校力度,促进教育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健康。推进疾控体系改革,提升基层疫情检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定点医院救治能力。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加强京蒙、沪蒙医疗机构合作,全面实施中医药(蒙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大常见病医疗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力度,扩大妇女"两癌"筛查覆盖面,提升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40万人、参保率提高到86%以上,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建立地方政府补充基金投入长效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自治区级统筹,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1.37万户、棚户区改造1万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调动多方力量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全面落实妇女儿童"两纲"目标任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救助保障工作。深化殡葬改革,补齐殡葬领域服务短板。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创建,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深化拓展智慧广电工程,支持乌兰牧骑、新闻广电、文艺创作事业守正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群众身边的精神文化家园。开展全民健身和冰雪运动,办好第十五届全区运动会、第六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

(七)着力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稳定局面,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牢牢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在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使命和任务,做实做细维护和谐稳定各项工作,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祖国边疆稳定常筑长固。

持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扎实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传播推广更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四个与共"理念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整治非法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促进宗教和谐。

科学有力抓好疫情全链条精准化防控。将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到一切经济社会活动之中,以最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决防止突发疫情冲击安全稳定大局。强化口岸风险隐患专班排查、专项演练、专业管控,强化口岸城市疫情防控资源布局和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强化人、物、环境闭环管理。细化常态化防控措施,健全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疫情应急能力建设,既要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快速有力处置,又要尽最大努力减轻代价、减少影响。

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把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摆在第一位,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将所有措施筹备在前、落实到位。深化"枫桥经验"内蒙古实践,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健全社会工作体系,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起底式排查整改,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储备、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军民融合、人民防空等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军政军民团结一心守护祖国北疆安宁。

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政府工作必须有新标准新质量、新作为新形象,政府自身建设必须有新加强新跃升。

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对党忠诚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门心思抓落实。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百折不挠推动落实。坚持岗位就是责任、职位就是责任,坚决杜绝不落实、落不实的现象。工作举措要更严、更细、更实,让一线工作成为常态、闭环落实形成长效,持续为基层减负,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定下的事要紧抓快办、见效果、有结果。

用心用情办实事。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把群众的急事难事当要事,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各级政府要建立领导干部接访机制,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实打实解决群众问题,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严格控制"三公"经费,自治区本级非重点、非刚性支出预算再压减29.5亿元,带动各级各地节支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用好每一分钱、办好每一件事。

清正廉洁干事业。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矩,防止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交易化,对"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露头就打,对贪腐现象坚决做到零容忍,使严的主基调在政府系统一贯到底,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守信践诺机制,言必信、行必果,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统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善于在监督中履职尽责。

各位代表!新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使命,新征程召唤我们砥砺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团结带领下,同全区各族人民一道,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省长李乐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辽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抓创新、促转型、化风险,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四五"迈出扎实第一步、见到振兴新气象。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面对超出预期的多重困难和挑战,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地区生产总值27584亿元、增长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4.7亿元、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进出口总额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新增减税降费167.6亿元。下达财政直达资金1189.4亿元,惠及企业2800多户、群众2100多万人。全力做好能源、电力保供稳价工作。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徐大堡核电二期开工建设,双台子储气库群扩容工程正式投产,朝凌高铁开通运营,沈白高铁、阜奈高速全线开工。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开展"全民乐购·约惠辽宁"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沈阳中街获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成功承办全国农村商业建设工作现场会。全省经济运行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态势。

二是风险化解有力有效。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工作机制,绝不绕道、精准拆弹,坚决扛起属地风险处置政治责任。快出手、慢撒气、稳预期,组建省金控集团、辽沈银行,推进城商行和农信机构改革,金融风险扩大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金融改革化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推动华晨集团司法重整。积极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建立完善财力保障机制,基层"三保"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从严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集中力量打赢几场局部聚集性疫情歼灭战。

三是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倾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谋划项目1492个、总投资6768亿元,制定实施24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方案,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上云企业近9万户。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5G基站2.5万座,"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沈阳,1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行。成功举办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实施《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构建以企业为"盟主"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组织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01项。完成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38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66项。引进"带土移植"团队218个。2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纳米限域催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新增瞪羚企业215家、雏鹰企业798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

四是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建设深入人心。"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减80%。以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服务效能提升,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完善,19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办","一网通办"实办率超过75%,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沈阳、大连营商环境建设多项指标挺进全国前列。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全面启动。鞍钢本钢成功重组。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企业18.4万户,增长10.9%。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承办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成功举办2021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高水平建设辽宁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出口业务稳步增长。深化苏辽、京沈、沪连对口合作。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3.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1%。

五是区域发展稳步推进。着力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沈康高速全线贯通。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推进港口整合,实现一体化运营,启动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建设。辽西地区与京津冀产业合作落地项目110个、总投资230多亿元。探索辽东绿色经济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林下经济和大健康产业,积极培育特色文旅品牌。

六是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扶持产业项目2020个,脱贫基础更加稳固。开展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16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7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07.7亿斤,创历史新高。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03个,新建美丽宜居村1030个。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加快发展。

七是绿色发展底色鲜明。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和农村环保五大工程。PM2.5年均浓度降为35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4.3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比例提高5.3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完成营造林219.3万亩、防沙治沙1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7.7万亩。《辽河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省级绿色矿山26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得到有效遏制。绿色发展理念正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八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千方百计稳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8.4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6%和10.1%,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增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学位6.3万个,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双一流"建设取得新成效,普通高校开放办学、学分制改革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健康辽宁建设和"三医联动"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医药负担逐步减轻,重点建设47个高水平县域医共体、226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2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辽宁省城市更新条例》,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46个,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3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3万户。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060公里。3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得到改善。建设"四好农村路"等3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切实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4.9%和9.9%。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话剧《北上》、舞剧《铁人》、电视剧《霞光》等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广泛好评。以辽宁男篮为代表的运动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和全运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展现良好风貌。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大力开展城镇燃气、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好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扎实推进更高水平平安辽宁建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