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1年常熟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70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7分钟。

2021年常熟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7日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市长:焦亚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0年工作及"十三五"发展回顾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常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盯"三增三进"工作目标,聚焦"促发展、补短板、解难题、精管理、抓落实"工作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过去一年,殊为不易的是全市上下齐心战"疫",常态防控扎实有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头等大事,坚决贯彻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迅速建立依法防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重点人员闭环管理,"疾控中心重点人员管理系统"获评中华预防医学会疫情防控优秀应用案例,在苏州大市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复产,交出了一份彰显"常熟力量"、体现"常熟效率"、展现"常熟担当"的抗疫答卷。疫情面前,全市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广大医护人员舍身忘我、奋战一线,43名"白衣天使"逆行出征、驰援湖北;1800余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冲锋在前,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和众多志愿者不畏风寒、不舍昼夜,用铁脚板、热心肠守城门、护家门;海关、海事、边检等部门与地方联防联控,筑牢口岸防线;快递员、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冒疫奔忙,各行各业劳动者坚守本职,共同维护城市正常运转;热心群众自发值守,主动为一线人员送温暖、鼓士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海外侨胞、国际友城纷纷伸出援手,汇成了多方协同、全民动员的强大合力,凝聚了风雨同舟、不怕艰险的磅礴力量,彰显了守望相助、共护虞城的小城大爱。国内疫情形势稳定后,我们毫不动摇抓好常态化特别是秋冬季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加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管理,开展进口冷链食品管控,有效巩固防控成果。市卫健委、常熟海事局及6名同志获评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与此同时,我们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集中精力抓"六保"促"六稳",出台常惠12条、惠外16条等政策,推行"点对点"包车、国际包机等举措,有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

二、过去一年,鼓舞人心的是主要指标逆势上扬,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0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3.7亿元、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增长20.6%;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增长45.3%;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55%,创历史最低。存量转型深入推进。成功举办中国苏州(常熟)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140家,智能化改造项目320个,苏州市级及以上智能车间38个,工业机器人超2500台(套)、累计超1.3万台(套)。培育"专精特新"产品(企业)31个(家),新增"小微进规"企业超200家。波司登登峰系列羽绒服荣获第四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2家企业IPO实现报会。首批21个老旧工业区改造项目启动建设。发展后劲不断积蓄。246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投资总量突破300亿元大关、居苏州首位。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0%。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获评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优秀地区。成功举办中挪北欧云推介会、常熟精英创业联盟大会、金秋经贸洽谈会等活动,引进投资达百亿元的防务科技产业园,15个超亿美元外资项目顺利落地。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92亿美元,一般贸易占比61%、提高6.4个百分点,"市采通"平台在全国37个口岸实现常态化通关。累计建设5G基站近1500个,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重点乡镇和重要产业载体连片覆盖。获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常熟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董浜筒管玉丝瓜""王庄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2%、居苏州领先位次。"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启动建设。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同位素技术研究所顺利落户。常熟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5家、瞪羚企业27家、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2家。立项国家级人才计划1项、省"双创计划"9项、姑苏领军人才计划22项,新增苏州杰出人才奖2个。

三、过去一年,催人奋进的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沪苏通铁路常熟站开通运营,百万市民圆梦高铁。交通体系提档升级。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快速推进,通苏嘉甬铁路常熟段线位、站位基本确定。新世纪大道北延三环至常昭段建成通车,完成珠江路等19条城区既有道路改造,升级农村公路39公里,道路综合健康指数位居苏州第一。获评省农村物流示范县。首座商用加氢站试运营,2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120辆氢能源物流车投入使用。实施"常熟港振兴"战略,吞吐量增长23%。城乡建设深入推进。日航国际社区和希尔顿、凯悦酒店等高端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城铁片区主要道路竣工投用。泰引线、碧溪转盘等34个征收搬迁项目实现攻坚清零。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入选全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专项试点项目"。19个单元城中村自主更新稳步推进。报本、西泾岸区域试点启动历史街区整理。北门大街等5个区域17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完成。既有多层住宅试点增设电梯成功。群策群力推进"千村美居"工程,投入14.5亿元,优化提升861个村(组),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5个,铜官山等"网红打卡地"火遍"朋友圈"。城市管理提质增效。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生活垃圾"四分类"扩面提质,建成"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小区579个,获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新增造林绿化面积近3000亩。城区防洪大包围及畅流活水工程全面建成,成功抵御1951年以来第二强梅雨季。

四、过去一年,备受关注的是污防攻坚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超额完成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Ⅲ率和空气优良率、PM2.5平均浓度等约束性指标,高分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现场核查。污染防治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等反馈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以及486项大气和74项水环境年度重点项目全部完成。智能化管控建筑工地扬尘。淘汰高污染排放机动车超1万辆。做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深化长江沿线环境整治,消除沿河污水直排口569个,长江干流、入江支流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建设生态美丽河湖73条。创新开展重点村(社区)污染防治专项帮扶,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新材料产业园、经开区化工园分别被省政府认定为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环评通过省级批准。环保设施加快建设。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金陵海虞热电替代扩建项目建成投用。城东净水厂具备调试条件,3家城镇污水厂扩建完工,5家工业污水厂提标改造完成,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0.5万吨、污水管网超150公里,完成419个村庄、1.2万余农户生活污水收治,获评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城市。

五、过去一年,令人欣喜的是公共事业稳步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15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80%。教育供给持续加大。琴湖小学等13所学校竣工,苏外常熟校区等15所学校开工,学位供需基本平衡。11所新市民子弟学校"补短板工程"实现全覆盖。普通高考主要指标实现苏州"十连冠"。职业教育6个市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建成投用,创建省现代化专业群1个、实训基地2个。卫健事业稳步发展。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共建常熟临床医学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北部院区建成投用,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院院合作"。家庭医生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超80%。"常熟智慧健康"微信服务平台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建成智慧中医专科联盟。获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面落实稳就业系列政策,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7%,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5%。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获评苏州考核A级。新增高技能人才8200余人。新增社会保险参保人员3.8万人。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超90%,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人数超过6000人。累计建成日间照料中心359家,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支出困难群众保障资金2.4亿元。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累计发药近4000万元。评选表彰首届"百佳新市民"。退役军人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31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全部完成脱贫转化任务。助力贵州省思南县顺利脱贫摘帽,对口帮扶思南案例被国家扶贫办列为典型。1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开工建设。文体旅协同并进。组建市融媒体中心。常熟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苏州奥林匹克青少年文化中心开工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打造"虞歌畅晚"特色夜经济品牌,举办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获评长三角自驾游示范目的地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六、过去一年,值得肯定的是"一年小灶"顺利收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分别下降81%和76%,火灾事故实现"三连降"。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全面接受省委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巡视。建立"1+4+4"安全环保消防联动工作机制,深化镇村工业集中区综合整治,扎实推进"1+27"重点领域、违法违规"小化工"、危化品使用安全等专项整治,滚动挂牌整改重大隐患152个。"百团进百万企业"安全生产宣讲实现"两个全覆盖"。全面启动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防控体系不断升级。深化雪亮技防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新一代智能泛在感知"天网"。全面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发案数实现"十三连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破获数增长83%。治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安委办和经开区、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安委办实体化运行。建立风险防控"四项机制",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睦邻空间"项目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智慧社区"平台一期建成投用,全科社工服务、"8+X"村(居)民议事会模式全面推开。

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坚定不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厉行勤俭节约,"三公"经费下降20%。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办复人大议案建议139件、政协提案168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补充意见,创新"否决事项"领导负责、企业信用修复等机制,深化"全链审批"、"一件事一次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改革,企业开办、外商投资备案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兑现各类税收优惠202亿元,减免社保费31.2亿元、租金1.9亿元,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县。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取消证明事项107项,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39项。争创全国唯一普法先进"七连冠"县级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

此外,民族宗教、侨台事务、人民防空、气象、外事、档案、地方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十四五"期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改革、促转型,经济越来越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6.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0.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分别增长51%和54%。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农机化水平、智慧三农和农业电商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创新实施"零地增长"、老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等举措,淘汰关停低端低效企业(作坊)940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超6万亩。引进超亿美元项目49个,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入围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相继落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净增高企427家、人才10.6万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件。

五年来,我们坚持保民生、增福祉,百姓越来越富。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500元增加到60100元。新建改建学校47所,新增学位2.4万个,学前至高中段毛入学(园)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4%,职业教育实现省级示范校、特色校全覆盖。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每万人全科医生数5.4人,居苏州各县(市)首位。本地户籍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突破21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1045元。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90%和75%。全市人均期望寿命预计提高0.71岁,达83.13岁。

五年来,我们坚持重统筹、优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重点片区开发有序推进,城市功能布局更加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环射衔接"的快速路网体系初步成型,建成高架55公里,新建改建城区道路117条,打通断头路11条,实施农村公路改造289公里。"被撤并镇集镇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城中村自主更新、既有建筑更新等"六大更新"扎实推进,拆除改造各类违章建筑超千万平方米,建成各类美丽乡村近2000个。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和绿色发展,断面水质达标率较2015年末提高48个百分点、优III率提高4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20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48%。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3亿元,自来水深度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日焚烧处理能力达3300吨,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3万吨,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15个百分点,荣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五年来,我们坚持树新风、强治理,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基本形成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城市秩序更加优良,市容市貌更加整洁,向善向上的城市风尚更加彰显,注册志愿者总人数从12万增至近40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两连冠",省级以上文明镇实现全覆盖,市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80%。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达9.7次,万人体育健身设施拥有数达103件,居民综合阅读率超95%。扎实推进"331"等专项行动,创新实施"安居超市""数字门牌"等举措,建立城区烟花爆竹禁放长效机制,城市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发案数持续下降,公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凝聚着历届市级领导班子、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困难:一是发展环境变化更为深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二是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抓手还不多,借势借力发展的成效有待进一步彰显;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快,新产业、新经济尚未成势,空间、土地、能耗等要素制约愈发明显;四是公共服务还有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五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需强化,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依然突出;六是少数干部在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等方面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务实有效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十四五"发展目标及2021年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我市既面临着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严峻挑战,更迎来了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全市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危与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决夺取"十四五"发展新胜利。

"十四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苏州各项部署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开放为路径,以人民为中心,以美丽常熟建设为抓手,聚焦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4.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0.8%,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提高到20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4岁,完成安全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牢牢把握以下工作原则:

一、以"减量化"思维谋发展。当前,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粗放发展难以为继,必须以资源要素的"减"促经济结构的"转"、经济增量的"优"、经济质效的"升"。要着力减少非产业用地、产业低效用地,坚持走绿色发展、集约发展道路,腾出空间落地优质项目,提升土地产出率;要着力减少低端低效企业,坚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途径提质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着力减少各类要素资源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高市场主体满意率。

二、以"一体化"思维促融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等战略主导区域发展的全新时代,唯有主动融入,才能真正在群雄逐鹿中不被边缘化;唯有靠大联强,才能真正搭上发展快车;唯有共建共治,才能真正分享发展红利。要坚持精准定位、全面融入,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发挥文化、旅游、生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进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借势借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以"多元化"思维惠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日益多元的民生需求,必须完善制度设计、创新供给方式,以多元服务满足多元需求。既要保民生、兜底线,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原则,逐年安排民生实事项目满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普惠型需求,织密民生保障网;又要建机制、强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服务,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以"现代化"思维强治理。新时代社会治理对象、内涵和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治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系统化,强化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更加注重科学化,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从源头上、制度上研究治本之策;更加注重智能化,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升精准化、高效化治理水平。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美丽常熟建设起步之年。新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苏州和市委最新部署,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战略机遇,围绕"六美集大美、幸福新常熟"主轴主线,坚定"三增三进"工作目标,构建集约高效的空间美图,建设功能完备的时尚美城,壮大绿色发展的创新美业,打造安全环保的清新美景,推出非凡体验的精品美游,彰显小城大爱的文明美德,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书写走在前列的"常熟答卷"。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亿元、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340亿元、增长12%;到账外资8.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05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核心增加值率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企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高,新经济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完成安全节能环保等约束性指标。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紧扣创新转型,以产业层次提高促经济质效攀高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聚焦"354"产业布局,紧盯质量效益,推动存量与增量、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发力,在企业稳增快转中实现产业调优做强。

1.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创建产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矩阵式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0家。加快"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建设,组建运营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声学国际创新大厦等核心载体,强化创新资源和产业需求对接,推动声学产业项目集聚,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参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围绕声学、氢能源汽车、服装电商等产业需求,深化与常熟理工学院校地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昆承英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继续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精准开展"双招双引",[JP3]新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130个。

2.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启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财政奖补、金融支撑、专项基金联动扶持机制,加强专业服务商和技能人才引育,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100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2000台(套)。探索"5G+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新增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100家以上。深入实施"百企引航"计划,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2家、"专精特新"产品(企业)30个(家)、"小微进规"企业100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15家。支持整车企业加快推出新能源车型。推进"数字科技新城"建设,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实现5G信号全市域基本覆盖,大力发展5G通信、人工智能、平台经济等产业。完善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载体功能,壮大医药制造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加快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推动多场景智能网联车辆应用落地。积极参与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创建,加快形成集创新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储氢制氢、检验检测、示范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JP3]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制度,力争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长10%。

3.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全力做好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确保358个重点产业项目如期开工、尽早竣工。打好提振消费政策"组合拳",放大"虞歌畅晚""购享常熟"品牌效应,引导商业综合体差异化竞争,打造一批特色街区,提升一批"老字号",扶持一批重点商贸企业,培育一批人气消费热点,全力促进消费回流。加快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布局,深入实施直播电商进企业和"万千百十"工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整合优化全市招商资源,立足"大循环""双循环",瞄准世界500强、央企等重点目标,用好常熟籍精英联盟、境内外优质招商机构等平台,精心策划组织专业化、小型化招商活动,集聚一批头部企业和龙头型、基地型项目。

二、紧扣开放融合,以优质要素集聚促发展动能汇聚

积极抢抓多重战略叠加机遇,以开放促发展,以融合谋共赢,集聚吸引更多优质生产资源要素,打造最强比较优势,确保常熟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持续领先。

1.加大开放融入力度。建立与上海、杭州等重点城市常态化联络机制,加强项目沟通、资源共享、渠道共建。积极争取调整优化沪苏通铁路常熟站经停车次。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加快联动创新区、"UWC+创新岛"、上海临港常熟科技产业园等建设步伐,打造一批承接沪杭优质溢出资源的一流载体。拓展常熟港功能定位,整合港口资源,提升服务长三角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展智能化多式联运,构建跨境物流高效服务体系,积极争创国家级物流枢纽。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契机,研究用好有关制度和便利化举措,创新贸易发展业态,推动多模式跨境电商发展,完善"市采通"平台功能,力争完成市场采购贸易出口15亿美元。

2.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主动融入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启动文化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把独特的文体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区域竞争优势。出台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华侨城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等数字文化产业,支持发展精品民宿等文旅新业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提高产业融合水平,打响"四色"旅游品牌,开发更多红色主题、健康养生、城市体育、田园乡村等文体旅产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古城历史片区"3+3"开发和环虞山文化走廊建设,加强文化遗迹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着力打造虞山文旅综合业态,争创国家级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发挥喜马拉雅大学等平台作用,加强城市推介,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