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1年东台市政府工作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1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8分钟。

2021年东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2021年1月6日在东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发布日期:2021-01-07

市长:商建明

一、"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稳增长、谋发展,综合实力在争先进位中加速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连上两个百亿级台阶,2020年达到890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3.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70亿元,38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3.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080亿元、725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70%、108%,获评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单位GDP能耗下降22个百分点,创成中国绿色发展示范城市。被表彰为省首批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获得省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14项表彰,连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产业质态在转型升级中持续优化。连续三年入选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跻身首届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市),列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56位、排名上升39位。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170.8亿元,年均增长12.4%;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销售超亿元、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分别达150家和38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76.5%和58.3%。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年产值超120亿元,获评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增高标准农田66.3万亩,创成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东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富安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唐洋镇建成全国智能化养蚕基地。规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12家,认定沈灶青椒、许河冬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亿元,获评首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旅游业年收入超100亿元,新创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各2家,黄海森林公园创成国家森林公园、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西溪景区建成省级影视基地,五烈镇甘港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进入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抓改革、促开放,区域活力在创新引领中竞相迸发。"三去一降一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基层"三整合"改革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获省政府表彰,"时堰模式"获全国金扁担改革贡献奖。被评为省双创环境评价先进地区,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去年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11亿美元和12.3亿美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57.8%和72.8%。深入推进开发园区优化整合,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绿色园区,综合实力列省级开发区第9位,沿海经济区创成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高新区获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五年翻两番、达213家,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县(市)。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补短板、强功能,城乡面貌在协调融合中展现新颜。"一城四区"布局更加明晰,"六横十纵"路网全面拉开,城镇化率提高到63%。推进城市微更新、微循环、微治理,改造棚户区、更新老小区225万平方米,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荣获江苏人居环境奖。实施集镇"十个一"工程,安丰创成全国首批特色小镇,溱东、安丰通过全国文明镇复查验收,三仓、新街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东台镇跻身中国百强镇,梁垛镇临塔村创成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7个、省美丽乡村16个,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市)。盐通高铁通车运营,高铁东台站、一级客运站投入使用。新增一级公路120公里,新建提升农村公路1200公里、桥梁880座,创成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建成运行变电站9座,南苑水厂15万吨扩容、首条高压燃气管道等投入使用,供电、供水、供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美环境、优生态,绿色底蕴在系统治理中不断厚植。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城市。大力实施"一片林"工程,年均新增植绿2万亩以上,获评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高标准修复沿海湿地、岸线,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4%,条子泥成为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4.4微克/立方米。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断面长制""湾滩长制",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头灶化工园区关停转型到位。扎实推进"三项清理",盘活土地3637亩、厂房65.8万平方米,被表彰为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惠民生、增福祉,群众生活在共建共享中日益改善。坚持民生优先,每年80%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城乡基本养老、失业等保险综合覆盖率超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新增就业再就业10万人。"救急难"互助会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最佳创新实践成果,入选全国公益慈善百强城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4所,四项教育惠民工程推进到位,入选国家教育现代化监测样本县(市)。建成市中医院东院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中国长寿之乡创建通过评审,创成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新图书馆即将开放,"三馆一站"覆盖率100%,《东台革命老区发展史》获省特等奖,"东台发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全覆盖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区域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省级双拥模范城实现"八连冠"。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稳步推进,公共安全感、法治满意度居全省前列,市公安局被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七五"普法顺利完成,获评省政府法制工作创新奖,被表彰为省法治建设示范县(市)、省平安县(市)。

五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作风效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结率100%。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对口协作、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对台、侨务、科协、档案、地方志、公积金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刚刚过去的2020年,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上下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科学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众志成城,经住了新冠疫情冲击的重大考验。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听中央号令、抓主要矛盾、下明确指示、靠人民群众",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实现确诊病例零重症、医务人员零感染、社区传播零发生。扎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累计跟踪管理2.7万人,集中隔离观察5559人,核酸检测13.9万份,守住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底线。先后向湖北武汉、黄石捐赠防疫物资,组织18名"最美逆行者"驰援武汉,启动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临床试验,彰显了硬核担当和大爱情怀。克难求进,取得了逆势稳健增长的发展成效。围绕任务不减、目标不变、标准不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创新推出"制造业28条""科创18条""服务业20条"等一揽子含金量高的激励政策,累计减税降费12.2亿元。踩足复工复产"大油门",按下经济恢复"快进键",主要指标逐月企稳回升,在盐城率先实现"扭负转正"。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7家,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8家,均创近年之最、列盐城之首。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开票销售分别增长15.2%、13.6%,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1.2%、19.5%。聚力招商,形成了重大产业项目的突破之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第一要事,大力开展"全员全域全年"招商,成立38个专业招商局,设立3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新开工、竣工亿元以上项目70个、42个,新增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数居盐城首位。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康养小镇项目签约落户,国内首个中外合资国华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式投运,年交易额100亿元的中农联·东台云仓农商城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上市公司东富龙智能成套装备项目破土动工。12个项目入选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形成一批高质量新增长点。攻坚会战,掀开了品质城市打造的崭新篇章。聚焦提升城市形态、业态、质态,组织开展城建大会战,实施115项城建及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北海路、金海路下穿铁路东延等城市干道加快施工,中南城、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竣工运营,结发街加快推进,草市街建成开放。组织房屋征收攻坚,完成7518户、64.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高标准建设何垛河休闲景观先导段、串场河整治城市景观段,擦亮城市"金腰带"、打造美丽"母亲河"。着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成5G基站349座、遮阳挡雨棚38个,治理"城市病"取得明显成效。逐梦前行,实现了全面小康建设的圆满收官。紧扣"高水平""全面性"两大基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97分,居苏北苏中前列。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14376户建档立卡农户全部稳定脱贫,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摘帽,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900元、27100元。2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实施到位。

二、未来五年工作展望

"十四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盐城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以及我市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坚定产业强市、品质兴城、实干惠民的奋斗指向,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城市新名片,全力推动"强富美高"新东台建设新突破,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70%,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着力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紧紧围绕新定位,系统发力加速全方位跨越。围绕打造全国生态绿色发展样板区,致力健全绿色机制,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努力走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塑造绿色品牌,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让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同频共振。围绕建设长三角高端康养幸福宜居城市,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长三角康养小镇为龙头,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彰显"水绿"特色魅力,共建高品质城市、共享高品质生活。围绕构建江苏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基地,抢抓5G应用、"新基建"加速布局机遇,突出高端引领、链式发展,加快推动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新业态新模式与电子信息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龙头牵引、专业协作、产业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开拓产业"新蓝海",打造产业新地标。

二是深入践行新理念,矢志不渝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抓牢实体经济根本,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做新做优、现代农业做精做特。坚持以协调为内生特点,按照"产城融合、功能互补、系统集成"的思路,协同推进"一主、一副、一轴、三片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高水平建设弶港副中心。坚持以绿色为普遍形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生态屏障,倡导绿色发展,全景展示"生态绿+海洋蓝",打造美丽江苏"东台样板"。坚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面朝大海,向海发展,以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构建活力高效的开放新高地。坚持以共享为根本目的,聚焦民生诉求,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抓提升,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立足时代新方位,全面融入区域一体化格局。坚持把东台的发展放在长三角的坐标中来定位,放在一体化的背景下来谋划,不断校准方位、调准目标、找准路径,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深度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以基础设施融入为先导,发挥盐通高铁开通效应,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东台集聚。以产业发展融入为重点,依托园区共建,策应上海打造"中心节点""战略链接"的重大部署,争取更多产业项目落户东台。以体制机制融入为纽带,抓住康养小镇建设机遇,在开展合作办医、办学上率先突破,共享上海优质资源;同步推进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开辟东台开放开发新境界。

四是牢牢把准新路径,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征程。突出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培育核心技术、高端产品,退出过剩产能、无效供给,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牵引先进制造业整体提质增效,构建千亿产业引领、百亿项目突破、十亿企业支撑的发展体系。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升级,共建"云"平台,共享"数"资源,共绘"智"蓝图,共创"+"速度,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东台。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价值追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五是致力增创新优势,率先示范打造争一流标杆。始终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总目标、总纲领、总要求,加强系统谋划,开展率先实践,争一流、创唯一。以建设世界级生态会客厅为契机,加快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和美丽生态风光带,树立高水平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实现绿色跨越的典范。以建设高端康养小镇为目标,在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对外合作,当好接轨上海排头兵、开放沿海先行军,打造扩大沿海开放、建设沪苏合作新高地的样板。以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引领,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

三、2021年主要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5%。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强市,重抓质效提升,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坚定产业强市之路,坚守实体经济根本,加速数字赋能,加快制造"智"变,加紧扩量提质,全力构建现代化的强劲经济支撑。

壮大主导产业创地标。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培育计划,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四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超8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紧盯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通信等行业前沿,加快推进以领胜、科森、耀鸿、富乐德、捷士通等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地标。高端装备产业重抓"东台智造"核心板块,积极推动上海电气、华东机械等项目做大做强,提高整机制造水平,形成龙头带动格局。新材料产业着力产业链再造,加快向特种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转型,实现迭代升级。大健康产业着眼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长三角高端康养幸福宜居城市的成色。继续推动磊达、东强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力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组合作。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主攻重大项目增后劲。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推进"全员全域全年"招商,全年新开工、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80个、60个,力争超50亿元重特大产业项目取得新突破。重抓"两重"项目、"三百工程",全周期跟踪、全流程服务,对标"5个月新常态"要求,做到"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办证、竣工即投产",展现项目建设"东台速度"。深化产业园区整合提升,推行"开发区+功能园区""一区多园"模式,构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园区发展新格局。经济开发区着力突破头部企业,实现省级开发区排名前移。沿海经济区主攻大健康、大旅游产业,打造健康经济新模式。高新区优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布局,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合金材料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着力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加快形成百亿集群。

培育骨干企业强支撑。启动实施"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规上企业技改升级、中小企业产品提升"三项行动,加快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规上企业转型面超75%。扎实开展培大育强、争星创优活动,发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170家,创成三星级以上工业企业2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家。用好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中小企业转贷基金,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新增实体经济贷款120亿元。抓住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机遇,"一企一策"制定上市计划,力促华源、贺鸿等企业主板上市。

二、聚焦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发展动能。坚持改革推动力、开放带动力、创新驱动力"三力联动",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打开发展局面,赢得发展先机。

激活科技创新引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小升高、规升高,培育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为重点的创新"矩阵",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50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与大院大所、顶尖团队合作共建,推动每个主导产业建成一个研究院、一个专业孵化器、一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一个产业引导基金。常态化组织长三角科技成果对接、"专家企业行"和"企业高校行"等活动,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0个以上,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60项。坚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培养高水平技工双管齐下,开展名校优生东台行,加强沿海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委培,全年引进大学生3000人以上,定向培养产业技工2000人以上。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让东台成为创新资源"引力场"、集聚人才"强磁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力争评价排名进入全省前20位。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达到简单事项当天办结、复杂审批时限减半。积极推动在青浦区、普陀区设立"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提供项目咨询、受理、许可、指导一条龙服务,办理全程不见面、不麻烦、不用等。认真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措施,全面升级涉企绿色通道,送上解难"及时雨",提升政策获得感。推动城投、农投等国有公司回归企业属性、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现金流稳定、盈利能力强的产业实体。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新增流转土地2万亩。

纵深推进区域合作。着眼双循环发展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依托康桥工业园、青浦工业园、紫竹科学园、崇明森林旅游园等合作园区,深化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理念制度等全方位接轨,全年引进亿元以上上海项目30个以上,吸引长三角及周边游客超500万人次。集中力量打造上海产业协作及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康养、优质农产品等"三大基地",对沪农产品销售达120亿元。用好南北联动政策机遇,促进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主动参与盐城中韩产业园、国家跨境电商示范区建设,扎实推动"互联网+外贸",新增自营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4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5亿美元。

三、聚焦品质兴城,丰富功能内涵,提高现代城市能级。紧扣新时代人民城市定位,抓住用好高铁时代到来的历史机遇,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科学谋划城市发展布局,精心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以"个十百千万"为主线,全力以赴推进144项城建重点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南片区,启动实施备用水源、市政路网等功能项目,打造城市"南花园"。按照"一街一特色"的思路,系统优化街区空间,延续城市文脉记忆,加强三里路保护,个性化打造新民路、鼓楼路、玉带街等10条特色街区。合理利用城市边角地、零散地,因地制宜布置绿化、小品,新建改造100个胶囊公园,争创省生态园林城市。对照"十没有、二十有"城市建管标准,实施城市家具更新、农贸市场改造、老城雨污分流、无主管老旧小区托底管理等1000个功能项目,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宜居水平。组织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10000户以上。加快北海路东延、红兰路西延等城市干线建设,新建跨通榆河、串场河等重点桥梁,优化加密市区道路,打通跨区"断头路"。做好消费业态升级、存量市场改造、商业模式创新、文旅IP打造等文章,积极培育"夜间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引领城市消费升级,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深化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串场河生态河景廊道、何垛河主题休闲片区建成开放。

建设弶港城市副中心。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放在新一轮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考量谋划,突出产城融合、港城互动,系统推进"一核三廊五片区"建设,拓展开放空间,加速沿海崛起,打造现代品质小城市、特色渔港小城镇。抓紧编制城市副中心规划,引领弶港城镇与康养小镇一体推进、同步实施。围绕布局沿海"医养游健学"五大功能,力促瑞金医院分院、华东疗养院分院等项目加快建设。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发展,启动建设一级渔港,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聚焦河海联通、陆海呼应,全力推动临海引江、高铁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增强沿海发展支撑力。

融入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东兴高速建设,推进临海高速东台段、张皋过江通道北延段前期准备,积极构建"一横三纵"高速路网。开通东台至盐城通勤铁路客运线路。加快省道352西延,新建提升市域骨干道路40公里、乡村旅游公路75公里,提档升级农村四级公路62公里、危窄桥梁85座。新增新能源公交车50辆,推进公交扩点延时,让市民出行更顺畅、更便捷。加快建设内河港中心作业区及综合物流园,开工建设500千伏沿海二通道线路,持续增强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四、聚焦乡村振兴,打造示范样板,焕发"三农"工作活力。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区域领先、走在前列。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高标准建设5条现代农业示范带,规模化发展6个超30亿元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田连片整治,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21万亩。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以沿海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仓绿色食品工业园为重点,实施"1+2+N"园区提升行动,引领种养、加工、销售、物流、农旅等全产业链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上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3个以上。以品牌强农为导向,加强"两品一标"创建,精制粮油、精品果蔬等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到76%以上。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速发展数字农业,加快建设智慧农场,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5%以上。

创塑镇村特色化面貌。依托"水乡、田园、湿地"自然禀赋,注重传统村落保护,不断完善镇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可观的"外在美"与可感的"内在美"同步提升。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农业强镇、工业重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大力实施342项小城镇工程,推动"十个一"功能配套项目全覆盖。加快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新创美丽宜居村庄68个、省特色田园乡村5个。紧扣农房改善2.0版标准,建成5个第三批新型农村社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巩固"8镇11村"人居环境示范区创建成果,建立健全"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高质量完成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任务。

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精准施策,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开展万企联万村行动,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实现全覆盖,省定经济强村达线率35%以上。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建立防贫保险基金,确保脱贫不返贫。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新增高素质农民4000人以上。借力"互联网+",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电商销售额增长8%以上。推进农旅融合,争创一批省级以上旅游重点村,串珠成链打造特色环线农旅。

五、聚焦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描绘美丽东台画卷。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健全治理体系,严守环境底线,增强碳汇能力,以生态含绿量体现发展高质量。

筑牢生态屏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建设海堤防护林带和万亩新林场,新建绿美村庄9个,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持续推进退耕还湿、退渔还湿,修复提升条子泥、蹲门湾生态湿地,切实维护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深入推进"三项清理",有序推进"退二进三",促进存量资源二次开发利用,实现集约增长、紧凑发展。认真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实施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比削减2%,单位GDP能耗下降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