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第2/3页)
(二)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深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生态环保联建联治、改革开放共促共进、城乡建设走深走实、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梯次推动主城新区和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同城化发展,扎实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三)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柱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三大工程,力争工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中国软件名城、国际会展名城、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基本建成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四)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着力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加强需求侧管理,探索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要素流动型开放和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五)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追求,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进乡村治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持续推进城市提升,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以科学规划服务城市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紧扣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目标,深化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持续实施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着力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多层次轨道交通网、"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一干两支六线"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力争高铁通车及在建里程超过20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200公里、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达到7000公里,主城都市区"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建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两江四岸"主轴功能,做靓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城市新名片,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发展,加快补齐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构建适应超大城市治理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马路办公"长效机制,推进城市建成区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步道等山城系列品牌建设,提升人行道、边角地、坡坎崖等市民身边空间品质,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市级先行示范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六)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创新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具有经济带动力、区域辐射力、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制度,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七)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畅通对外开放通道,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要素,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政策创新体系,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支持两江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和智慧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高标准实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深化重庆与新加坡"点对点"合作,带动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面对面"互联互通;加快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拓展高新区、经开区及各类开发区开放功能。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壮大开放型产业集群,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八)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文化惠民、传统文化保护、全媒体传播四大工程,规划建设大河文明馆、中国水文博物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壮大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都市演艺集聚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力争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全面实施《长江保护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治水、建林、禁渔、防灾、护文,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做好三峡后续工作,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88%以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园区,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十)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以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共同富裕,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力争"十四五"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5∶1。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健全长租房政策体系,着力解决青年群体住房问题。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十四五"末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70%、60%,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在校学生占比提高到60%。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坚持中西医并重,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探索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十一)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突出抓好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做好战略物资储备,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安全管控,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增强新发传染病防控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抓好矿山、交通、危化品、建设施工、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高层建筑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创建"十百千"工程,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值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2%以内,粮食产量稳定在108亿公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实施"金凤凰"人才支持政策,推动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项目开工,支持国科大重庆学院发展,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在渝高校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推进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园等产业项目。面向未来发展"筑城",强化规划前瞻引领,优化城市设计理念,高质量建好基础设施,抓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科学城植入更多科技、人文、绿色元素,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强化"五区联动",完善重庆高新区和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璧山5个行政区协同联动机制;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集聚高端研发机构,推动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水土生物医药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铜梁、潼南、涪陵、大足、合川、綦江等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渝北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加快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中国畜牧科技城,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深化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支持在渝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力争1-2所高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与时俱进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提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功能,更好发挥高校服务发展、引领未来作用。调动科研院所积极性,持续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深化市属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加快高端数控机床研究院、国际免疫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新增新型研发机构30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积极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5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3万家、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30%。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鼓励创新系列政策,建立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实行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完善支持各类主体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科技企业上市。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筹备"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坚持数量与质量、用才与留才、建平台与优服务并重,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院士带培计划和博士后倍增计划,办好重庆英才大会,推进国际人才引进管理机制改革,加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开展人才工作"一企一策""一院一策"试点,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认真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重大事项落地,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和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等规划方案,编制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方案,提速建设31个重大项目,实施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加快合作平台落地,大力推动川渝高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建设。加强政策协同对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研究出台产业、人才等领域配套政策,落实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
做大做强"一区"、做优做特"两群"。主城都市区,强化中心城区科技创新、现代服务、先进制造、国际交往等功能,推进璧山、江津、长寿、南川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支点城市加快发展,推进荣昌、铜梁、大足、潼南等桥头堡城市特色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万开云一体化发展,推动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等板块联动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发挥秀山桥头堡作用,推动武隆、彭水、酉阳、石柱建设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发展先进制造业。汽车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强化车辆控制软件、车规级芯片等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博世庆铃氢燃料发动机、比亚迪动力电池、领巢9挡自动变速器等项目建设,扩大长安、金康、吉利等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高标准建设车联网先导区,持续提升整车品牌价值。电子产业,坚持研发、制造同步发力,拓展功率半导体、超高清视频、智慧家居等产业发展空间,支持联合微电子中心硅基光电子项目发展,加快华润微电子12英寸功率半导体、京东方第6代柔性显示面板、康佳半导体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产业,紧盯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整机和零部件双提升,加快推进三一西南智能制造基地、ABB迁建等项目,壮大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规模。材料产业,以基础材料和高性能材料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高端有色合金、高性能合成材料,推动中铝高端制造、重钢技改、华峰尼龙等项目建设。生物医药产业,聚焦生物大分子创新药、靶向小分子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完善药物研发和产业化体系,推动博唯重组蛋白疫苗、智翔金泰抗体药物、体外诊断特色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消费品产业,深入实施"三品"行动,培育健康食品、精品服饰、特色轻工、美妆产品等领域品牌,加快华兴日用玻璃等项目投产。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图谱,推进品牌化建设,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做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规模,提升先进传感、电子元器件发展水平,丰富智能终端产品,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加速区域和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集聚"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丰富"数字重庆"云平台功能,推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和国际数据港、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建成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平台,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挖掘大数据商用、民用、政用价值。塑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升级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功能,建设智慧名城重点应用场景、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创新应用场景,推动5G融合应用示范,拓展智慧政务、交通、医疗、旅游等智能化应用。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加快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核心区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在渝布局区域总部、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支持现有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深入实施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行动计划,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物流业,建设国际货运中心,实施邮政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推进城乡配送网络建设,推广全程可追溯的冷链物流模式。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建设两江软件园、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软件园、重庆数字经济(区块链)产业园、合川网络安全产业园等软件名园。科技研发与设计业,大力引育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专业机构,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服务集聚区,推动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动漫设计等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打造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专业服务业,统筹推进会计、法律、审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行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商贸服务业,全面推进"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高水平建设中央商务区等国际消费核心区,提质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服务消费、县域消费、乡村消费,健全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健康服务业,培育发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保险、康复保健等服务,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养老、保险、体育跨界融合,支持石柱建设康养消费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业,制定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抓好"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世界温泉谷等重点文旅项目,打造世界大河歌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节会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优化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困难区县"三保"支持力度。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管好用好政府债券,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过紧日子,坚决取消无效或不必要支出、压减非刚性支出、严控新增支出,将更多财力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运营。加快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融资工具等创新发展,实施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对外投资试点。推动中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拓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投融资便利化应用场景。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监管,提高网络小贷业务监管能力,妥善处置单体企业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开展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试点。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专项行动,完成区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落实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改革任务。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加强违规涉企收费整治,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减负。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贷款投放,提高首贷户比重和信用贷款比重,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搭建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政企双向评价",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抓手,研究制定新版改革举措,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招商投资促进条例等立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提升"渝快办""渝快政"效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规范发展平台经济。
(五)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提升开放通道能级。南向,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路网结构,共建跨区域公共运营平台,设置境内外枢纽和集货分拨节点。西向,联合四川共建中欧班列(成渝)号,优化去回程线路及运力,促进线路向北欧市场延伸,实施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东向,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干支联运,稳定开行沪渝直达快线和渝甬班列,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北向,加密渝满俄班列频次,持续优化货物结构,积极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空中,有序恢复国际客货运航线,增开商务航线和直达航线,发展基地航空,拓展航空中转业务。线上,用好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探索数据跨境有序流动。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和铁路运单物权化,高质量建设港口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提升开放平台引领功能。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高质量发展,深化数据、金融、运输、人才等领域合作,办好第四届中新金融峰会,推进中新航空产业园、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等项目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的管理体制和离岸账户体系,试行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外汇管理政策,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支持两江新区建设内陆开放门户,打造悦来国际会展城、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开放平台,优先布局国家重点战略项目、试点示范项目。统筹高新区、经开区及各类园区开放发展,争取新设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万州、永川设立综合保税区,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高标准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筹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外贸,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做强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壮大一般贸易,稳定保税贸易,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推进加工贸易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设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外资,实施新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升级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出台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打造内陆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外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和中欧完成投资协定谈判的机遇,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谋划实施重庆与东盟等经贸合作规划,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布局海外生产和营销服务网络。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对脱贫区县设立5年过渡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支持脱贫区县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资产项目管理。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和协作帮扶方式,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米袋子"责任制和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千年良田"工程,集中连片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确保只增不减;持续恢复发展生猪产能,抓好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储备体系。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柑橘、柠檬、榨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做强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推广"巴味渝珍""三峡"等区域公用品牌。丰富乡村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工程,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好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上一篇:2021年延寿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