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安徽十次党代会报告(第2/3页)
(三)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支持合肥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支持芜湖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支持安庆、阜阳、黄山分别打造成皖西南、皖西北、皖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滁州、宣城打造成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芜马宣、宿淮(北)、安池铜城市组群建设。大力支持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实施"四创一建",深入推进"三治三增三提升",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城市集约紧凑绿色发展。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智慧城市、安全城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设置,着力推进有条件的县改市(区)。
(四)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积极推动县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和要素保障,培育一批现代中小城市。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支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布局和创新体系,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加强对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发展的政策支持。
(五)大力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加强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苏浙沪等周边地区及省内各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构建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大幅度提高皖北地区农村公路通达水平。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建成引江济淮工程,推进长江、淮河干支流和巢湖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制定实施新一轮水利建设规划,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实施"互联网+"安徽行动计划,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深入推进国家级重点改革试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响安徽改革品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放大确权成果效用。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培养、现代医院管理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以完善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动态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实施全方位公共服务和全口径中介服务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积极推进整体上市和兼并重组,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董事会建设等试点,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决破除制约民间投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市场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建设,积极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有效融合,建立健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办法,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建立改革任务落实"三察三单"制度,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地。
(三)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扎实开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合作。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统筹水、路、港、岸、产、城布局建设,推动皖江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的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社会管理互通互认,与苏浙沪地区实现全方位等高对接,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推进与苏浙沪共建合作园区,推进各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全面实施通关一体化,大力推动单一窗口建设。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争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合芜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升级。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外企合作,高水平办好国际徽商大会,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积极推进各领域对外合作,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七、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进一步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的监督,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积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继续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巩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政协积极承办、各方分工负责的政协协商民主格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创新,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和拓展自治功能。完善落实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健全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提升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创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扎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扎实做好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胞共同推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开展江淮普法行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推进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努力建设更加崇法、善治、公正的法治安徽。
(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积极配合完成跨军地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进一步营造"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浓厚氛围。
八、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推进"八个强"建设,深入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主题宣传,宣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安徽的成功实践,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坚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努力营造繁荣清朗的网络空间和文化环境。加强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一体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活动,大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拓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掘安徽传统文化积极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之魂,用文化的独特魅力成风化人。
(三)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以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健全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精品战略,持续打造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安徽黄梅戏艺术节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体现徽风皖韵的优秀文艺作品。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抓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分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布局文化交流合作,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九、着力推进以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切实做到"六看六确保",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机制,大力实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扶贫项目,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加大多元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强化贫困地区基层科技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就业扶贫,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强化劳务输出对接合作,促进就近转移就业。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创新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监测和评估、评价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完善包保帮扶制度,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保持所辖贫困县较多的市和贫困人口较多的乡镇党政正职相对稳定,对长期在贫困地区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注重提拔使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二)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办好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符合省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医养结合和养老产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安徽。学习运用"枫桥经验",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加大对各类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强化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
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长远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加快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省域国土空间体系。坚持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以城市生态修复、"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和治理,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实施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造林绿化提升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综合规划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加强大别山生态环境保护,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二)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支持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绿色化改造,统筹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培育生态经济新业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理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实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切实用制度守护好青山绿水。
十一、以"三严三实"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关键在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推动管党治党真正走向严实硬。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伟大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指引。要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摆在首要位置,发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刻领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在学习中强化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自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善于在讲话精神中找指针、找方法,转化为安徽发展的科学思路、政策举措,确保安徽各项事业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落实集体领导制度,认真执行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共同维护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进一步扩大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范围,全面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党内民主质量。
(三)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20字好干部标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执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和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加强干部队伍综合分析研判和考核,建立干部基础信息档案、运行情况备案、调整配备预案,严把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用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三学院两基地"等阵地,更加注重思想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更加注重必要台阶和递进式的培养,更加注重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基层一线的扎实历练,促进更多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统筹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专业年龄经历结构,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更好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奋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四)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基层党建"三个清单",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扎实推进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深入抓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健全人员向基层流动、资金向基层投入、政策向基层倾斜的工作机制,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过硬。
(五)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全面推行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切实当好人民公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三十条",坚决反对"四风",认真落实作风建设"两清单",建立作风领域新问题新矛盾及时发现和处理机制,持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在坚持中见常态,在深化中见长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研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加强理论思考,加强政策谋划,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充分信任、关心、爱护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鼓励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必须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健全责任体系,拧紧责任螺丝,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切实加强警示教育,以倪发科、韩先聪、杨振超等反面典型为镜鉴,明底线、知敬畏、守规矩。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以"六项纪律"为标尺,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促进各级干部干净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互相监督作用,切实把党内监督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上。制定实施省委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和巡视全覆盖工作方案,持续加强政治巡视,不断拓展深化巡视监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着力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推动各级纪委进一步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充分发挥纪委派驻机构职能作用,着力提高执纪监督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端正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群众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