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辽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第2/3页)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的财产权,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行业和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疏通金融进入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渠道,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辽宁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只要把发展的环境和体制机制建设好,把市场力量、创新创业的土壤培育好,就一定能够成为各类社会资本和人才投资兴业、实现梦想的热土。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就一定能够成为振兴发展的生力军。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整合省内优势产能资源,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好发挥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作用。支持大连金普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战略高地。办好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加快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优化沿海港口功能布局,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港口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大连与上海对口合作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和市场化改革经验,推动供需对接、优势互补,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前,经济运行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深入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继续推动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坚持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坚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工作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抓住制约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补上产业产品结构、科技创新、投资环境等发展短板。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以三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产业转型,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升级。在结构调整中,要始终辩证地把握好"进"与"退"的关系,该进,就勇往直前;该退,就壮士断腕!
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落实工业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抓好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及建材、消费品、电子信息五大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做优做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汽车装备、成套装备,发展壮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集成电路装备。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坚持文化公益性、社会性原则,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做优做强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深化农村改革,多要素联动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牵动作用。坚持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推动一批发展前景广、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落地。充分发挥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京沈高铁、沈山高速公路改扩建、沈阳机场第二跑道建设、大连机场迁建、徐大堡核电、辽西北供水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辽中南城市群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格局。以沈阳大连为主轴,把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有机联结起来,增强整体竞争力,打造辽宁经济发展新引擎。支持沈阳建设东北亚地区重要国际中心城市、引领东北振兴发展中心城市,以沈抚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促进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支持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作用,带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互联、互补、互动发展。支持辽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行区。充分利用沈阳与阜新、大连与朝阳等城市对口援助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融合发展。推进东部生态区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发展。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产业衰退地区可持续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多规合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要为城市发展注入改革、科技、文化的内在动力,既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科技实力,又要延续辽沈大地的历史文脉,保留传承文化基因,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三)着力鼓励创新创业,依靠创新引领和人才支撑增强新动能。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呼唤新的增长动力。新动力只能从深化改革中来,从结构调整中来,归根到底是从创新中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
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政策。落实支持创新创业的普惠性和差别化激励政策,健全创新政策支撑体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提高产业工人创新创造专利技术收益。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治理机制。培育和发展创新风险投资,探索建立适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密切省内企业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创新平台,推进创新链整合,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打造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加快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及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切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技术的需要,努力集聚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更加重视企业家人才,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加强高技能人才基础建设,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培养一大批"辽宁工匠"。要以一流的服务支持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政策汇聚一流的人才。既要做大人才"增量",更要盘活人才"存量",形成浓厚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英才俊杰大展其长,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培育"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强化创新创业扶持,促进便捷融资,构建支持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富民、惠民、安民,让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闹心事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好。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越要更加重视民生,让全省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要我们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够激发起4300万辽宁人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促进稳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落实就业促进和就业援助计划,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为零。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鼓励城乡居民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办好学前教育。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向应用型转变,支持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健康辽宁建设。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基层为重点,逐步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扩大养老风险基金规模,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兑现。突出做好对企业困难职工、低收入人群和困难家庭的帮扶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兜住民生底线。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省委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庄重誓言。要严格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实行五级书记抓扶贫。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多渠道集聚各类资源,通过"五个一批"实现脱贫目标。我们要举全省之力,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确保贫困县、贫困村如期摘掉贫困帽子,决不落下一个贫困户,决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好湿地等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深入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继续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青山工程、沃土工程。全面落实污染防治责任,切实抓好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重点工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开展海洋陆源污染专项整治。严格环境监管执法,落实生态环境破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快美丽辽宁建设,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在改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山变得更绿、空气变得更新鲜!
扎实推进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波浪式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越是困难多、挑战大,我们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信心来自于党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支持东北振兴重大政策和举措,像抓国家"三大战略"一样来抓东北振兴,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信心来自于辽宁业已形成的良好发展基础。辽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比较丰厚的技术储备、有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历史传承等发展优势。同时,我们确立了清晰的符合省情、符合规律的发展思路,为扎实推进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信心来自于形成了改革开放新优势。中央强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批准设立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了对外开放新格局。信心来自于经济发展出现许多积极变化。辽宁经济经历近几年的下滑以后,经济发展先行性指标开始向好。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生许多新的亮点。信心来自于期盼已久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辽宁虽然发生了拉票贿选案,但广大党员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是听党话跟党走的。我们从辽宁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教训中警省起来,坚决整治不良风气,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取得了一定成效,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提振了经济发展和改革攻坚的信心。特别是通过各级党委换届,提振了精气神,释放了正能量,形成了人心思进、奋勇争先的新局面。信心还来自于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热切期盼和大力支持。我们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身上感受到不服输、不气馁、不甘落后、越战越勇的拼搏精神,看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为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勇气,有信心就有力量。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石再重、山再高,坡再陡、坎再大,也挡不住辽宁340万共产党员和4300万人民勇往直前、铿锵有力的坚定脚步!
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扎实推进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办好辽宁的事情,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省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省委常委会要率先垂范,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坚持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努力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打造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队伍,构筑坚实稳固的基层基础,为扎实推进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向核心看齐。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经常学、反复学、持续学,带着深厚感情学,带着执着信念学,带着强烈责任学,带着实践要求学,力求对讲话精神领会得更全面、把握得更准确、贯彻得更坚决。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政治责任、政治任务,努力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经常主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作为立身之本,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持把辽宁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谋划,切实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扎实推进振兴发展的具体思路,转化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行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辽宁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厚植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基础。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全省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标准,切实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使之成为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锤炼党员干部党性的"大熔炉",纯洁党风的"净化器"。要坚持不懈抓住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把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立起来。坚持不懈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不断培养耕耘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坚持不懈抓好纪律建设这个关键,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党纪,做到"五个必须",坚决防止"七个有之",确保全省党员干部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规范政治行为。坚持不懈贯彻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坚持不懈用好组织生活这个经常性手段,营造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增强宗旨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切实当好人民公仆。要严格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切实担负起党内监督主体责任,进一步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坚持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形成系统配套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加强对重点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监督,特别是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确保党内监督无死角、全覆盖。
(三)努力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党委对振兴发展的领导,既体现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体现在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把净化和修复政治生态作为最紧迫最现实的政治任务,推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坚持好干部标准,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促进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建立健全有利于年轻干部从基层从实践一步一步健康成长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加大正向激励,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探索,宽容失误,切实为干事者撑腰、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让作风正派、开拓进取、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在振兴发展、改革攻坚的实践中,敢破敢立、敢闯敢试,敢于"横刀立马"、放手一搏,敢于闯出一条新路而无后顾之忧!
(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振兴发展,必须抓实基层夯实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进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一步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坚强的党组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以选优、训强、管好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打造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敢于担当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实行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强化基础建设,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规范的经费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村、社区党建活动阵地作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真正做到基层情况动态及时掌握,矛盾问题快速处理、管理服务精准有效。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真正抓实了,把基层组织真正建强了,我们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才能有底气、有能力、有本钱应对振兴发展的任何风险和挑战!
(五)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筑全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管好阵地,管好媒体,管好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战略思想和重大方针政策,充分反映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新风貌和精气神,讲好辽宁故事,传播辽宁好声音。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壮大主流声音。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发挥网络的正面发声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书香辽宁"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发挥"辽宁好人"示范作用。抓好"家文化"宣传教育,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在振兴发展中的激励作用。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发挥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典型引领作用,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深入开展向毛丰美同志学习活动,让"干"字精神发扬光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推进文艺"名牌、名品、名人"工程,努力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精华,彰显辽宁文化特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增强辽宁文化软实力。
(六)坚持正风肃纪不停步,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建立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的实施细则,以优良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紧盯作风建设新情况、新问题,严防"四风"反弹回潮,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早见效,用作风建设的扎实成效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扎实基础。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紧扣"六项纪律",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真正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戒尺和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提高巡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实现巡视全覆盖,切实发挥巡视的反腐利剑作用。按照中央改革部署,整合监察力量,健全监察体系。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重点查处十八大以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得到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的领导干部;重点查处资金管理、资产处置、资本运作、工程项目、选人用人等方面的腐败问题。加大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力度,把纠风惩腐压力向基层传导、责任向基层延伸、成效要在基层显现。强化反腐败制度建设,着力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我们绝不能让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在群众身边反弹回潮!我们务必要为辽宁人民赢得一个风清气正的未来!
(七)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凝聚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营造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省委常委会要坚持定期听取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党组和省法院、省检察院党组以及各市委的工作汇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讲政治、讲大局、讲法治、讲程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权威、维护团结统一。增强人大代表的政治观念、法治观念和群众观念,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强化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管理。完善地方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切实抓好"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观念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支持各级政协围绕振兴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主题纳群言、进诤言、多监督、献良策,加快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密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做好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海外统战工作,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引导和服务,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画出最大的同心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组织、个人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制度,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做好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施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团结广大群众齐心协力谋振兴、奔小康。进一步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发展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