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16云南十次党代会报告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15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2分钟。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于担当奋发有为

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12月19日)

陈豪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云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重要时刻、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云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我们经受各种考验的五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启实施"十三五"规划,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我们坚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00亿元,年均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650亿元,年均增长2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10亿元,年均增长10.2%。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们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预计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80元,年均增长9.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025元,年均增长11.8%;至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43万人。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就业保持总体稳定。鲁甸、景谷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成效。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坚持以改革激活力、以开放促发展。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投融资、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效应逐步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积极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合作,辐射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滇中新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4届南博会,对外开放影响力不断扩大。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得到提升。全面依法治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发展。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加强,民族、宗教、藏区、港澳台和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工青妇等群团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民族团结进步更加巩固。我们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兴边富民""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工作深入实施,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云南,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杨善洲、高德荣、召存信等一批先进典型发挥良好引领作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森林云南建设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有序推进。以滇池、洱海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得到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取得重要成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持续加强。州(市)、县(市、区)、乡(镇)党委换届顺利完成,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我们深刻汲取发生在云南的严重腐败案件教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力净化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紧制度笼子,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巡视监督、执纪问责、专项整治,严肃查处了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过去五年,我们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奋力战胜鲁甸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有效应对昆明"3·01"等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挑战,坚决消除白恩培、仇和等一批严重腐败案件带来的恶劣影响,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关怀指引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也是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五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使全省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奋斗优势,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激发了全省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信心和决心。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云南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有薄弱环节;一些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突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干部思想观念、开拓创新能力与新的发展形势不适应,担当务实精神、干事创业激情与肩负的使命责任不相称;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规矩意识淡薄,违纪违法问题屡禁不止,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白恩培、仇和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损害、给云南改革发展造成严重损害、给云南干部队伍建设和政治生态造成严重损害。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以坚定的政治勇气、昂扬向上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迎难而上,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把握时代大趋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回答实践新要求,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开启了向"两个一百年"目标迈进的新时代,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全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完全符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全省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科学指明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刻阐述了事关云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的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是指导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增添了力量源泉,在云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上下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推动跨越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的豪迈激情和昂扬斗志。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关键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为我们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增强了巨大发展动力。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展现出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发展势能。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为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跨越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我省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今后五年,对云南至关重要,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新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清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牢牢铭记使命担当,紧扣"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更加自觉地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科学谋划云南新发展,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顺利实现。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增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000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符合云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高原湖泊水质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全面推进互联互通,各类开放平台和开发开放功能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内对外开放的制度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努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持续加强,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加强党内监督,形成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

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凝聚党心、凝聚民心、凝聚力量,为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还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将云南的区位、资源、开放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经济社会发展、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努力把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变为美好现实!

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结构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是云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使经济总量不断做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一)实现现代农业新发展。农业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立足多样性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培育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云系""滇牌"农产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业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二)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产业是强省之基、兴滇之本、富民之源。要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结合,有力有序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烟草、冶金、能源、建材、石油和化工、建筑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强化技术攻关,培育骨干企业和不断开发新产品,着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数字创意、航空等产业培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发展,促进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布局,创新发展模式,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规划建设管理园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实施质量强省战略。

(三)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云南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要坚定不移打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大会战,提速建设高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加快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完善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协调高效,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交通物流的整体效率,加快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与周边国家地区互联互通和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建设,抓住国家重大政策机遇,谋划推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建设政务、旅游、农业、林业、教育、医疗等大数据中心,夯实"互联网+"基础。加大沿边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外送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宽带网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管、营、运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新提升。城镇化是提升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云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尊重自然,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和民族风貌,更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布局,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滇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推动边境沿线和省际边界重要城镇建设,加强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大城市,做精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做靓小城镇,扎实提高城镇化水平。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旅游度假、专业服务、民族文化、生态园林、创新创业特色城镇。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节约集约城镇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坝区耕地。

(五)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壮大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防控金融风险,加快形成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的体制机制。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更大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外企、民资民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效能,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运营机制。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深化农业农村、财税金融、产权保护、民生保障、电力、水利、土地、矿产资源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推动改革方案落实落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收获改革成果。

(六)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加强与国内外科技创新企业、园区和知名高校的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和交流协作水平,增强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打通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政策,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云岭英才计划",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最大限度用好现有人才,加快培养急需人才,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七)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战略实施契机,加快以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人文交流为重点的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着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滇中新区、瑞丽、勐腊(磨憨)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暨昆交会、国际旅交会等平台作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深化研究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用好用活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完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大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之地、辐射之地。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政府、民间、企业交流,努力寻求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农业、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多做睦邻安邻富邻的好事实事,形成云南全面开放新格局。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钉钉子精神,全力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确保决战决胜、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

(一)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把精准要求全面贯彻到脱贫攻坚的各环节、各领域和全过程。要瞄准建档立卡特别是深度贫困人口,始终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因地因乡制宜、因村因户施策。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加强资源资金整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生态补偿、社会保障"五个一批"工程,加快实施住房、教育、健康、金融、基础设施等专项扶贫行动,加快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贫困乡村和贫困县如期脱贫出列。统筹谋划近期、中期和长期举措,做到既要按时完成脱贫又要巩固脱贫成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