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桐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桐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14日在桐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徐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552"工作部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一年来,我们聚力转型升级,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提效发展。首位产业稳步壮大,"十个一"工程有序推进,实现智能制造规上企业产值144.2亿元、增长13.5%,节能环保规上企业产值107.2亿元、增长18.9%;中建材超白压延玻璃入选省"工业精品",同博公司获工信部专用车生产资质,汇通公司获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新增私营企业3036户;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利用523亩;金田集团、丹凤集团进入全省民企百强,百世佳公司董事长江传宝入选全省制造业50名优秀企业家;民营经济考核位居全省第5。发展质量稳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9%,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21.4%;中科公司"ZKE"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双港软包装小镇成功入围省级特色小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进入全省30强,获省政府通报表彰。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科学应对严重干旱天气,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农业产业化再上台阶,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持续推进,新希望生猪产业一体化项目成功签约,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主体完工,我市入选省农产品加工二十强县(市)。特色农业高效发展,科学编制富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新增稻渔综合种养2万亩,成功创建桐城小花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绿福"大米荣登"中国好粮油"榜单。培育"三品一标"产品10个,新增省级示范社2家、示范农场2家。我市荣获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国家级示范县(市)称号。
三产服务业提质发展。电子商务成绩喜人,电商创业园获批安徽青年创业园,在合肥成功设立全省首个县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新渡镇、双港镇获评中国淘宝镇,范岗镇、蟠龙村、台庄村、长岭村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商巩固提升示范镇、村。文旅融合成效显现,完成全域旅游规划编制,桐城文学小镇、"三街一巷"恢复与修缮、龙眠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孔城镇入选省级首批健康小镇创建单位。金融服务支撑有力,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04亿元,全年发放"税融通"贷款2.1亿元、"政银担"贷款6.4亿元。
一年来,我们聚力改革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谋划精准有力,入列国家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库3个、国家专项债项目6个,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及服务项目荣获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全市集中开工项目54个、总投资61.7亿元,全省重大项目12月份集中开工动员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招大引强成效明显,成功举办深圳、杭州首位产业投资环境说明会,集中签约项目23个、投资总额58.2亿元。金涛产业园、赛贝尔智能装备、正日电器等项目如期开工,金田BOPA、信邦二期、杭科半导体、汉旺塑业等项目顺利建成,华威家居、永生机械、润藤电缆等项目投产达效。央企合作再添佳绩,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中建材浚鑫500MW双玻组件项目竣工投产,中核医药产业基地项目快速推进。
全面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专网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政务服务中心获评全省"最佳服务大厅",进厅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办结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经济督导工作常态化开展,全年减税降费4.86亿元,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出台加快南部新城建设意见,推动"两镇一园"融合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三资"管理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G206绿色长廊建设高标准推进,"林长制"改革获得中央改革办充分肯定。科协改革试点通过国家结项验收。
创新实力持续增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立全省首家县级创新研究院,微威集团伍小平院士工作站成功挂牌,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政产学研合作成效彰显,与西安理工大学共建"软包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中建材新能源、琦家科技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一智能高速自动包装线入选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金亿新材料、同丰橡塑等20家企业成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我市成为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
一年来,我们聚力统筹协调,城乡颜值不断攀升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改造老旧小区10个,实施棚户区改造7243套、基本建成2871套。修补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2.4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集贸市场2个,新建停车场6个、公厕10座。城市管理联勤执法常态化开展,拆除违法建设面积近万平方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实施公园提升及游园建设项目16个,改造提升绿化12.5万平方米,木鱼山公园及西山公园一期、西郊公园二期投入使用,我市进入国家园林城市公示名单。北大街成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住建部审核。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桐城师专新校区全面建成,东部新城中央景观轴、高桥河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市人民医院新区、全民健身中心等工程稳步推进,高铁东站站房及站前广场、龙腾大道延伸段等工程全面开工,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北岛至龙眠路段主体部分完工。完成房屋征收2296户、60万平方米。交通体系日益健全,引江济淮、合安高铁等工程有序推进;G206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实现一级公路零的突破;S465桐城段及罗湖大桥顺利完工;建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600公里。
镇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扎实开展。完成自然村改厕6500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3个,清理塘沟6462个,嬉子湖、唐湾、黄甲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站建成运行。全面完成26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金神镇获评省级森林城镇,永庆村等10个村获评省级森林村庄。
一年来,我们聚力三大攻坚战,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金融风险防控有力。政府债务管理有效,PPP项目中期评估和国有企业债权债务清理工作扎实开展,争取政府债券资金11.6亿元。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雷霆行动"有力开展,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清收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贷款6.12亿元。涉众型经济案件处置扎实有效,盛运环保破产重整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不断完善。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投入扶贫资金1.75亿元,实现脱贫1407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脱贫任务。中央巡视、国家和省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全面整改。"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七个不落一个不少"大排查有力开展。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实行贫困户精准分类管理,新识别贫困户26户、93人。"四季攻势"扎实开展,"十大工程"顺利推进,实施到村项目616个、产业扶贫到户项目3.2万个。社会扶贫全面发力,募集市镇两级扶贫济困基金900余万元。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大气"五控"措施全面落实,PM2.5等空气质量指标排名稳居全省前列。"河(湖)长"制全面深化,"五清四乱"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境内主要湖泊、河流水环境质量稳定,文昌工业园、金大地工业园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环境监管全面加强,中央、省、安庆市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有力,违建别墅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一年来,我们聚力共建共享,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优质发展。成立桐城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首批募资2167万元;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桐城学院正式挂牌;实行金神、吕亭、孔城3个学区校车服务试点;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2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桐城派大辞典》出版发行,《六尺巷新故事》完成拍摄,《雪莲花》荣登中国好书榜,蟠龙村党总支书记江胜霞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名单。健康桐城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全面实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同济医院桐城分院挂牌运营,成功创建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3所、村卫生室10个。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市工商联获评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项目建设、重点项目耕地保障、高标准农田建管、食品安全等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彰,粮食、民政、信访、地震、红十字会等工作获得全省先进,我市荣获省妇儿发展纲要示范县(市)称号,气象、供电、保密、档案、邮政、通信、保险、图书发行、烟草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国防动员、科协、文联等工作水平实现新提升,工会、共青团、老年人、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30项民生工程全面实现年度目标,投入资金18.17亿元。开展"2+N"招聘活动101场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830个。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保全面并轨,发放低保、特困供养等人员社会救助资金1.22亿元。建成三级养老服务中心(站)58个,家和尊养老年服务中心成为省医养结合首批示范机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办理涉黑涉恶案件41起,侦办恶势力犯罪集团(团伙)6个。创新信访听证评议制度,信访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信访积案有力化解。乡村治理"六大行动"持续推进,"文都e家"、黄甲镇"村民说事"等社会治理亮点突出。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1+5+N"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一年来,我们聚力自身建设,工作作风不断改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圆满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机构运转更加协同高效。完善政府党组工作规则,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案128件、政协委员提案165件,办复率达到100%。聚焦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做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切实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这一年,我们倍加自信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市获评全国财政管理工作先进县(市),荣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稳居"中部百强县(市)",连续三年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彰显了桐城风采,谱写了发展新篇。这一年,我们为之感动的是:在项目建设、文明创建、抗旱救灾、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冲锋在前,洒下了辛勤汗水,付出了艰辛努力;特别是长期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干群,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展示了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面貌。这一年,我们难以忘怀的是:许多老干部、老同志以及桐城籍在外的能人志士情系桑梓、心系家乡,为桐城发展倾真情、付真心、出真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为桐城发展谏真言、献良策。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桐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关心支持桐城建设发展的驻桐单位、桐城籍在外人士,向在我市创业发展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不快、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要素保障依然趋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亟待加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仍需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围绕市委"552"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以上,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三大攻坚战,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标准,完成现行标准下剩余223户、668人脱贫任务。坚持开发式措施与保障性方式并重,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面推广"四带一自"等产业扶贫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帮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环境保护,始终保持污染防治高压态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落实"五控"措施,确保空气质量优良比率不断提升;全面推进河(湖)长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净土工程,谋划建设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建筑垃圾处置厂。强化环境治理,推动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深度治理,稳步推进城南污水处理厂三期、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龙眠河城区段污水综合整治工程。践行绿色发展,推进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1.2万亩。
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环境专项整治,扎实开展"雷霆行动",加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化解力度,加快涉众型经济案件处置。突出信贷支持重点,有效开展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银企对接,开发"纳税信用+"等金融产品,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做大做强国有担保公司。持续推进金田、汇通、顺驰等企业上市。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估机制。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镇,打造"信用桐城"。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强市再发力。提升首位产业。聚焦"十个一"重点任务,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团队作用,完善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促进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升级传统产业。出台塑料包装等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坚持分类施策、错位发展,大力推进七大产业集群镇建设,擦亮包装印刷产业基地、输送机名城、羽绒家纺名城、刷业城等国字号品牌。强化龙头引领。集聚要素资源,培强育优行业龙头,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全国单项冠军企业1-2个、"小巨人"企业2-3个、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3个以上。
园区能级再提升。做强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推进智能包装、智能光电、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硅基新材料、稳定同位素药物等产业基地(产业园)建设,打造"一区多园"新兴产业集群;深化绿色园区建设,提升"安全管家""环保管家"服务水平,实施循环化改造;启动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做精双新产业园。统筹南部新城产业发展,建设轨道交通配件、塑料机械设备等工业园,推进塑料包装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探索"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开发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
产业结构再优化。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服务业整体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物流园区提升、行业秩序规范、品牌企业培育等工程。继续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争创省级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扎实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标准化建设。争取设立公用型保税仓库,积极争创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大力实施全域旅游规划,促进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
创新驱动再升级。推进省级创新型县(市)建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以上。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桐城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服务平台,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个、科技成果转化20项以上。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建设,提高企业专利产出水平,提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探索举办人才科技创新节,树立"重人才、重创新"的鲜明导向。
(三)突出项目引领,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加强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谋划一批引领支撑未来发展的"三重一创"项目。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制度,不断完善五项调度机制,坚持按季度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启动孔城港口综合物流园、鲟鱼码头建设,推动通用机场、新希望生猪产业一体化等项目早日开工,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引江济淮、赛贝尔智能装备等项目建设,确保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金涛产业园、正日电器等项目竣工投产。
全力招大引强。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精准招商。推行产业招商"链长制",围绕"2+5"产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建立招商项目目标资源库,精准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资本招商。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重大项目评估、决策、调度机制,提升招商工作实效。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引进招商项目形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启动《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编制,全面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全年实施增减挂钩项目4000亩以上,新增耕地2000亩以上,农用地转用征收3000亩以上。探索推行"标准地"出让,加大低效闲置用地处置力度。争取220千伏城北变电站、110千伏龙河变电站开工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电网供电能力。培育引进人力资源公司,以市场化手段化解企业个性化用工需求,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四)注重集成高效,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优化政务服务,推进公共数据整合和信息网络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高标准建设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代理服务。持续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三比一增"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要求。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持续开展企业家培训,营造关心、支持、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抢抓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深化人才、技术、资金等互补共享,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极四区"。大力提升园区经济外向度,加强与南京江北新区、合肥经开区战略合作,编制合桐产业走廊规划,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不断提升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合安高铁、岳武高速东延线、德上高速等重大工程,积极谋划S231庐江至桐城段、合肥-庐江-桐城轨道交通等项目,努力实现与长三角高质量互联互通。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平台公司转型。完成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提高县域内就诊率。扎实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和信贷担保体系。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启动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五)推进精细化建管,致力打造美丽宜居城市
建设品质之城。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全面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补齐老城短板。改造升级和平路、红星路、清风市集贸市场,加快建设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和改建公厕8座以上,改造老旧小区57个。展现新城魅力。围绕"文化新区、智慧新区、生态新区"定位,完善东部新城教育园区、高铁站区和生态居住区等功能,建成市人民医院新区、高铁东站和龙腾大道延伸段,交付桐城师专新校区,全面提升新城区承载能力。加速城市美化、绿化、净化,启动船塘公园、木鱼山公园、西山森林公园等新、续建工程,新建游园广场4个;启动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湿地建设,加快槐溪塥、王墩大塥、桐溪塥、东干渠水系治理。
建设通畅之城。化解"行车堵"问题。统筹优化路网结构,实施桐潜路拓宽、居巢路延伸、文津路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综合管廊工程,改造提升同安路、东环路,着力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化解"停车难"问题。严格新建小区停车位配建标准,新建停车场10个,提高地下停车设施利用率。化解"秩序乱"问题。常态化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完善不文明交通行为曝光机制,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停放,清理整治违法占道经营、占道施工行为,净化道路交通环境。
建设文明之城。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更好实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强化宣传教育。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造1-2条特色公益广告示范街。压实主体责任。实施文明城市创建达标年行动,扎实推进"十大提升工程",继续推动城市管理联勤执法、交通劝导员志愿服务,强化门前三包、片区管理、包保巡查责任。加强长效管理。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行烟花爆竹禁限放,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六)强化统筹协调,加快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着力提升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7.3万亩,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5.3万亩,启动大沙河治理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以上。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谋划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力争完成鲁谼山水库开工前准备工作。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实施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300公里;新建大关、青草交通综合服务站和东部新城公交回车场,逐步开通镇村城乡公交线路;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镇2个。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产品结构。落实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富锌农产品开发,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优粮油、畜禽、茶叶等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做强鸿润、霞珍、青草香等领军企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省、安庆市级示范社3个、示范家庭农场5个。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建设嬉子湖沿线田园综合体示范片,加快推进黄甲、唐湾等山区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生态康养"新亮点。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打造美丽乡村。启动2020年度省、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争创省级森林村庄6个。扎实推进"三大革命"。高标准完成农村改厕5000户;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建成青草、大关、金神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启动重点中心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三大行动"。以"五清一改"为重点,全面开展自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建处理中心2个;编制完成《桐城市村庄布局规划》,开展行政村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全面推进教育振兴。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所。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推广乡村学校校车服务,着力破解城区"大班额"难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提升行动,创办桐城中学"钱学森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改革,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持续实施"五名工程",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