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新篇章(第2/2页)
(四)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西部高原、雪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向东部倾斜的区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民族工作仍然面临"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的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的暴力恐怖活动依然活跃多发并存。新时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坚持基本民族理论政策不动摇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针对性地改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适应的薄弱环节,推动党的民族工作跟上时代节拍,推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才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于广大人民心灵深处,凝聚民族精神共识、构筑民族精神家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强大力量,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筑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准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民族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工作,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切身利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自在"走向"自觉",再到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出色的治理能力。"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升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水平。一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民族要有政治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党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56个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向同行,确保民族工作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关系到民族工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关系到党的政治基础。要发挥基层党员、驻村第一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大力选拔和培养符合"四个特别"标准的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坚定依靠、大胆使用,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战斗力,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各种利益关系,让团结的旗帜在基层上空高高飘扬。三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多民族国家,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只能走符合自身特点的民族发展道路,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处理民族关系必须走自己的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作为民族工作的"纲",各项具体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向此聚焦,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总之,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要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组织保障。
(二)推动经济社会共建,夯实物质基础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意识的觉醒程度和发展高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现实中,意识的这种限制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因而是同财富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只有在高度发达、均衡发展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社会意识才能够达到高水平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我国物质生产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它由物质生产水平所决定。当前,我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正阻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我国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总量,更要加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民族团结工作建设中推动物质生产共建共享,夯实物质基础。一是在宏观战略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我们要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影响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我国西部地区,因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我们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以宏观性的发展战略提振民族地区经济,助推其现代化建设。此外,我们还需适度加强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倾斜力度,以完善的政策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由于地理地形、气候环境及民族文化等因素,仍有一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缓。因而,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要适当加强民族地区在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等社会民生方面的政策倾斜,积极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交通通达力、就业保障力等。
二是在微观实施层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强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现代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要素短板,解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短板。在某种程度上,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能否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当前,民族地区由于地形、位置、气候等原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落后。而新基础设施,诸如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是各要素尤其是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基础和保障。因面,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民族地区激活新生产要素、促进各要素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还需深化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其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和藩篱。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建设与改革,提高其丰富资源的配置率和转化率,完善其产权制度、竞争制度,加强其与非民族地区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繁荣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三)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增进政治认同
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保障,政治认同是各族人民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道路、制度、治理的赞同、支持和心理归属。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政治认同,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努力。
一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民族团结,提升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增强其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认同。国家意识是各族人民对自身政治身份归属的认同,它体现为各族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我们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以模范区的成功建设为各族人民树立鲜活榜样,提高各民族对国家的信任感、归属感、责任感,提升各族人民的政治安全感、社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
此外,"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因此,我们还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过程、全方位完善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律层面确立和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细化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认同,增强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增强各民族对党的执政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改革实践中开辟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富强之路和幸福之路。对这条正确道路的认同、支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还需要增强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国家治理的认同:提升制度的民主性、政策的普及性、实施的科学性,增强各民族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认同,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加快推进各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对民族地区治理模式、框架、制度进行现代化政治改革,强化现代化治理主体,培育现代化治理理念、部署现代化治理制度,更新现代化治理设施,全过程全方位提升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我国民族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各民族对我国国家治理和民族治理的认同。
(四)强化文化情感归属,系牢精神纽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层次的体现。文化包容、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这三重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是提升文化认同的三大方向。
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推动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民族特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先进时代文化。我们要积极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互动繁荣,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综合性与包容性;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信;保持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的过程中,坚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担当、敢于自我革命的伟大传统;创新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时代文化,丰富文化的时代内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各民族价值共识。在多民族价值文化差异以及西方多元价值的冲击背景下,凝聚各民族的价值共识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生活中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善发展的民族财富,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导向,理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应该通过普及教育、创新宣传、实践培育等多种方式,"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价值认同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三是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认同,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情感的认同,即"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本民族利益、语言、居住地域、历史习俗等的亲近、喜爱和维护,对本民族的敌人和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的憎恶、鄙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涵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来源于各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交往,是民族团结、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汇聚。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通过强化情感认同、增强各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以合力应大变。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在共同生活、革命、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民族情感资源,并通过教育、实践,唤醒各族人民的民族情感、民族记忆,培育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情、眷恋等美好感受,从心理、精神、记忆等更深层更内在的方面提升其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