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党课: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第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424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8分钟。

相亲相爱的观念使无数"小家"联结为一体,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小家"所组成的"大家"中,往往各个"小家"之间存在许多矛盾,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家"之间利益、想法等各方面的对立。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想要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仅仅靠家庭内部的和谐是不够的,"小家"与个体之间的和谐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个体之间的和谐是家庭之间和谐的基础,家庭之间的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促进个体之间的融洽相处。因此,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要向外延伸,相亲相爱这种亲密友爱的状态同样要延伸到社会的其他各种关系中。自古至今,我们都倡导一种和谐友好的社会关系,如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马克思在讨论社会分工时指出了这一对矛盾,"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虚幻的共同体即是以追求资本为最终目的的资本主义国家,前面我们提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要将这种虚幻的共同体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即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每个个体之间都和谐友好相处,社会氛围融洽和谐。而这种转变除了需要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还需要我们通过相亲相爱这个情感纽带将社会成员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是家庭文明建设对个体和社会的德育要求

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强调个人层面的德育要求和社会层面具体的道德要求。向上向善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层面,由个人的良好道德共建社会的良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中的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个人的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家风来引领,引导个人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追求,共筑社会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一)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向上向善的涵义

第一,"向上"一词的内涵。向上是人的一种不断进取,确立向上的志向和精神。一方面,人不断"向上"追求的是一种满足需要的人的本性的表现。"向上"一词体现了人的积极向上,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往高处走"始于一种人的本性,人永远不会满足于所处现阶段的一切,人向上发展的想法是人类的共性,对某些方面会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向上需求,他们需要的层次会一步一步的提高,"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是有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人只要活着就要有追求,有理想,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人是一个不满足于现实生存状况的存在"。另一方面,"向上"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中国传统思想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容,认为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伟大的民族在完成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必定要坚定这种奋进向上、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永远向前的精神。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要完成一项事业,一个就是要立志,一个就是要勤勉,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向上就是规范我们做事要有志向,要积极向前,坚持不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这种砥砺奋进的精神能不断激励中华民族战胜艰难困苦与挑战,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第二,"向善"一词的内涵。善是人的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价值判断,向善则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向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善有了思考,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报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以水为例来比喻人坚韧、善良、利他的德性,刘备则说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的对立面即恶,因此向善是维持美好生活,远离恶、丑、假的社会的必然选择。"向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向善"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范了道德向度。"善"属于道德的高尚层面,它规定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的,它是评判是非对错的准绳。其二,是"向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的高度发达体现在国民具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高度的国民素质,发达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等等。"向善"即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丰富和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朝着这个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第三,向上向善的基本内涵。"向"是朝向,规定个人、家庭和社会朝着某个方向前进。"上"要求个体积极向上,规定着个体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善"要求个体向善良与美好的方向前进,规定着努力和前进的目标和路径。向上向善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情感导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在向上向善这里给予了诠释,对个体德育起到了引导作用。只有向上没有向善,那么个体与家庭的努力和发展将会脱离原本的目标。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定是文化高度发达,国民素质高,精神世界丰富,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每个公民有向上拼搏的精神,更有为人善良的本性,这就需要从个体做起,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努力前进的路上需要有善的引导,从个体到社会引导要将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真正的共同体,那就必须要让全体中华儿女将向上向善转化作为本身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上即追求上,又以善为引导,实践中不盲目,不忘初心使命,推动社会发展。只有向善没有向上,那么个体的努力就只有美好的空想,而没有拼搏的冲劲,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就必须有向上拼搏的拼劲,光有向善而缺少了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单有善会反应出其软弱并且不够坚定,个体在实践中若发生与善相违背的事情,要发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把上的干劲发扬出来,才能够抵挡克服社会主义现代化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

(二)向上向善的家风建设是个人价值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着力点

向上向善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德育追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也推动个人的发展。家庭是个人身心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与保障。强调家风建设,不仅有利于家庭的每一个人的道德的修养,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场所,同时也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因此家风建设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向内影响的是家庭每个成员,向外延伸则是社会。

从营造向上向善的家风对个人的影响出发,一方面,个体通过家庭的培育不断完善个人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一个人道德的形成受家庭影响,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以及个人的环境的重要场所,其家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可见一斑。家庭在各种实践过程中,要主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家庭氛围,将家庭、社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家庭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担当起责任,将向上向善的精神态度和良好品德表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个人的道德领域在知情意行上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个人通过社会实践丰富向上向善的内涵。人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离不开实践活动,而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有了向上向善这样的道德引领,所有的实践活动则有了规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通过实践即可以得出我们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标准,不断完善道德规范进而丰富向上向善的内涵。

从营造向上向善的家风对社会的影响出发,一方面,向上向善的风气是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的重要道德支撑。向上向善的存在就是要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凝聚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小德以治家,大德以治国,向上向善强调是"上"和"善"这二字,对个人和社会而言,上是动力,是发力点,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一词,就是要从向上向善这里寻找社会共识,凝聚共同力量,共同朝着和谐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向上向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准绳。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加深,网络快速发展,社会上不少思潮共同影响,很多是非对错被混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要肯定的,什么是要反对的,这些问题必须要明确,不能模糊。"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向上向善就是道德的准绳,成为个体、家庭和社会行为的规范。

四、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与行动途径

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共建共享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中动力和目标维度,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的,要"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千万家庭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在家庭建设中坚持共建共享意味着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的千万家庭都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来,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共建共享的涵义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为了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共建共享出现在家庭文明新风尚的目的,就是要将家庭的建设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建设当中去,只有推动千万家庭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在奋进新征程中让千家万户共同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与实惠,才能实现家庭层面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

"共建"即社会建设主体共同开展社会建设事业。家庭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营造。一方面,个人需要主动承当起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责任。我们作为社会的公民,每一个人都需要发挥自身作为建设者的作用,自己不仅作为家庭成员要对家庭风气的建立承担责任,而且还要主动担当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共建其他家庭的责任。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单纯依靠少数个人,需要社会的每一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家庭文明需要由全社会组织共同建设。社会共同建设对个人及家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文明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解决个人、家庭及社会问题,减轻家庭负担,助力家庭梦想。同时社会共建家庭文明还可以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在家庭文明建设中,引导"小家"理想同"大家"梦想相融合,促进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朝着共同的理想向前迈进。

"共享"即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是共建后的结果,是社会建设的量变转化为质变后才实现的结果。现阶段我国的共享水平还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做到的是保证我们现有生产力水平能够为人民提供共享资源,创新和完善治理体系,并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就业政策,完善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等措施,在丰富和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同时,保障共享真正落到实处。始终牢记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在家庭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共建可以促进包括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构建。文明新风尚的构建促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实现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社会文明进步成果不断丰富,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千千万万个家庭即可共享社会发展的先进成果。

(二)共建家庭文明新风尚以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家庭文明新风善以共建为方法,以共享为目的。处理共建和共享的关系,要注重两者的辩证统一,处理两者的关系上不仅要落实在家庭内部,还要落实到全社会上。

一是家庭内部的共建。家庭内部处理共建和共享的关系涉及到家庭内部的每一个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充当不同的角色,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形成家家幸福安康的生动局面"。"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男性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同妻子分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很多家庭的角色进行了举例说明,每个人在其家庭内部必须要承当好自己家庭成员的角色,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建设自己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物质和文明发展,追求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而从家庭内部的共享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物质条件逐渐变好,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变化,家庭成员也从追求温饱的需求转化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因此家庭的共享不是简单的物质共享,还要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共享。社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许多影响家庭结构的问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仍然存在,物质方面虽然有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家庭内部精神方面的缺失是个突出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家庭问题,需要共同努力。

二是家庭的共享。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的共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为目标,共享必须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共享必须体现在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五位一体的全面共享,其中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的共享必定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享,在物质上体现在家庭内部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中年就业收入稳定。在精神上表现在家庭内部成员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团结一致,共同享有家庭和谐和睦氛围,家庭内部各个成员共享家庭文明建设成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