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宣传思想类党课合集8篇63000字(第6/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72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5分钟。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对内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外可以传播中华文化价值理念、配合国家外交政策悦近来远,增强国际话语权。文化创新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稳定、持久发展的精神源泉,是推动发展、改变世界的温柔力量。

基于此,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各类主体和平台,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肩负起新形势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任务,锐意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开创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让文化日常生活化和空气化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提升文化影响力,应让文化日常生活化和空气化。文化影响力作用的发挥应是"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影响力,必须让文化像空气那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时不需。这就需要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仪式化、程式化、物品化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需要和基本遵循;这就要求建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让中华文化像空气一样,意味着中华文化场景化、仪式化,才能提升和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根不立、无本不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对这个"根"和"魂"必须保持充分的自信,才能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守正创新。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用中华文化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之所在"和"魂之所系",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各种文化传承创新平台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才能走向国际不忘本、走向未来有继承。同时,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三)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和当代中国文化

古今兼顾、中外融通。提升文化影响力,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和当代中国文化。做好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上,关键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要更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我们对各种文化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以今为主、以我为主,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我们不仅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要有文化自信。为此,我们要对中国当下发展道路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模式,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内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理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用当代中国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发展故事,去培育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念。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提升文化影响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使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三、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拓展四个面向

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内外兼修、软硬兼备、久久为功,才能日渐提升。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应围绕其衡量标准,拓展四个面向。

(一)面向文化的精神内核

我们要深挖文化资源、总结发展经验,凝练精神内核,找准价值观念的普适性,既激活又引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做深文化传播产品的精神内核,在主题上"引爆"人们的共鸣感,其本质就是要深刻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和生动写照,任何成功的文化作品在主题内容上都是以"真善美"为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2011年译制成东非本土斯瓦西里语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之所以在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播出后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应,就在于该剧在文化精神内核上引起东非人民的审美和情感共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一切优秀文化的传播都必须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期待与呼唤作为落脚点。

(二)面向文化的物质载体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做精展现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各种载体。在做精文化载体的时候,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浸润其中,这种文化载体,其实是一种器物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知,往往是从使用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开始的。如中国民众借助使用或消费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汽车、美国的"薯片、芯片和好莱坞大片"等了解认知物品或服务供应国的文化。因此,提升文化影响力,绝不能轻视器物文化即物化的文化。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世界工厂,我们生产提供的物品和服务遍布世界各地。我们应借助中国物品和服务全球流通的契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但这需要在两个方面不断予以改进:一是树立产品背后蕴含文化的理念;二是逐步改变中国制造低廉、低端、低质的负面文化标签。

(三)面向文化的传媒体系

媒介本身不仅是文化,更是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在传播全球化、媒介化时代,一件文化作品最终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作品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还取决于传播媒介体系是否完善、能否使之为广大受众所知晓。就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而言,在当前西方媒体控制话语权的时候,中国媒介体系必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文化必须借助强大的传播媒体,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世界影响力。

(四)面向文化的表现手法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要善于讲故事,"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通过人性化、个体化的叙述,注重细节的人文关怀,来打动人、吸引人。在情感上找到"爆点",以情动人,以小故事感人;在讲理上找到"切入点",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正如《人民日报》2018年9月2日评论文章《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指出的,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其他国家人民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讲。

四、善用影视作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影视作品对外传播作为一种软性、娱乐传播,是他国受众学习认知影视剧生产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就像中国普通公众对美国的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好莱坞大片和美剧来达成一样,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是传播有关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国外民众了解中国社会的最佳窗口。在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中国发展模式日益彰显可持续性的背景下,国外民众喜闻乐见反映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变迁的影视剧,这既是发展选择的结果,也是娱乐需求的需要。

影视剧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大众平台,是讲述中国古代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现代发愤图强、脱贫致富的最好渠道。中国影视剧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可,不仅表明中国影视文化日渐繁荣,同时更说明影视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中国在文化影响力提升方面大有可为。

在视频为王时代,纪实性影像传播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轻骑兵。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与平台。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如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不仅在快餐文化时代让国人勾忆串联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流连忘返,也借助纪实影像国际传播,提升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再如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全球同步推出的中宣部"纪录中国"项目、新华社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与非洲同行》(中英版),通过记录发生在普通非洲人身上的一个个生动细节,讲述中国与非洲真诚合作、命运与共的感人故事。

(一)借助影视剧的国际化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

ZeeTV是印度现在最大的整合性媒体娱乐公司,也是最受欢迎的娱乐品牌之一,它成立于1992年,现已成为影视文化国际传播的品牌。借助影视剧的国际化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应善于借助海外华裔这个传播中介,助推中国影视国际化。印度ZeeTV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很成功的示范。特别是印度电影的出口,首先就是通过印度海外族裔这个中介影响离散族群,进而影响真正的西方受众的。中国也可以首先做好面向海外华裔的传播,再争取影响真正的全球观众。事实上,华语电影的先驱--香港电影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就是借助海外华人华侨实现的。华裔遍布世界各地。未来,中国影视剧应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海外华裔扩大其全球影响力。

2.应善于整合集成、多语种译制中国影视节目内容,打造中国影视对外传播旗舰平台。中国已是影视节目产出大国,但中国的影视节目主要限于国内消费,要实现对外传播,就需要有相关企业公司整合中国影视节目内容、针对国外受众语言和传播区域,进行内容精准分类、语言本土化译制传播。近些年在非洲取得较大传播影响力的四达时代传媒集团,似乎正在借鉴ZeeTV的内容整合、多语种译制和全球化运作模式,其发展优势值得期待。

3.应善于在国外打造仪式性、符号性、标志性的影视剧庆典活动,宣介营销中国影视文化及理念。随着中国影视剧制作质量与水准日益对标国际、国外受众对中国影视剧质量与水平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影视剧日益走进欧美影院和家庭,但至今依然缺乏具有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影视庆典综艺活动。而传播实证研究表明,仪式性、符号性和标志性的庆典传播活动,往往具有聚焦和放大传播效应。我们期待,伴随着中国影视剧对外译制集成运营商的出现,将来会有在国外举办的中国影视剧庆典综艺活动的全球直播。

(二)影视作品对外传播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是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便捷渠道和重要平台。如果说前期中国影视剧走进海外,需要政府主导开拓培育市场,那么中后期,未来影视剧对外传播应由商业公司主导,政府退归幕后。中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未来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世界其他区域影视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非洲是中国影视作品国际传播的重要突破口,其对非传播在理念上应从"以我为主"的政府传播向"以受众为主"的商业传播转变。中非合作正步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非洲在经济驱动下正迎来广播影视补偿性发展,广播电视普及率和覆盖率明显提升并向数字时代转型,为中国广播影视走向非洲提供了重要契机。

2.中国影视对外传播应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实现通约整合和改变厚古薄今的内容选择方式。无论讲述何时代的历史故事,选择何类型的叙事形态,都应体现中国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避免在不同题材、类型、风格的影视作品中各说各话,甚至相互抵牾;应改变厚古薄今的内容选择方式,认识到中国期待世界认同的并不仅仅是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体现中国当下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

3.中国影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的路径除广播落地、电视入户、电影进院线外,还要加强两种途径。即:政府援助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免费提供广播影视作品供发展中国家广播影视机构播出。

4.中国影视未来可持续对外传播应向主管部门定政策、广播影视公司及对外传播媒体为主体转变。由政府主管部门统筹、驻外使领馆及中央级媒体驻外机构负责市场调研和推广、对外传播媒体携手对象国广播影视机构实施本土化传播,是目前广播影视开拓国外市场的有效模式。中国影视剧未来可持续对外传播应向主管部门定政策、广播影视公司及对外传播媒体为主体,向商业化、国际化、本土化运作模式转变。

5.中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应在译制上降低"文化折扣",实现意义理解沟通上的可通约。中国影视对外传播必须降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经常遭遇到的"文化折扣",同时必须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处理;二是历史文化的当代化演绎;三是主流文化的现代化传递。语言差异是"文化折扣"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中国影视对外传播必然遇到的。近些年,中国影视剧对非传播,聘请非洲当地演员给中国影视剧配音,根据对象国的文化禁忌灵活翻译相关对白,消除文化歧义、突破语言障碍,降低"文化折扣",实现陌生化与熟悉度的统一,为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探索出一条相对可行的路径。

总之,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传承创新的各类载体和平台,必须在传播力上下真功夫,勇担责任作为,这是重要保障;必须在话语权上下创优争先,锐意改革创新,这是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完善现有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必须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⑦如何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宣传思想工作突破困局和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至关重要。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宣传思想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带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

(一)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宣传思想部门中心组学习的重中之重,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习宣传研究相结合,坚持原原本本学,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进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忠诚维护核心、坚定看齐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始终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前进。抓好宣传思想战线干部教育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宣传思想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党校主体班次和培训计划,开展集中轮训,取得培训实效。

(二)牢牢坚持"两个坚决维护"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宣传思想队伍是一支用党的思想和纪律武装起来的队伍,必须自觉在讲政治、守纪律上当模范作表率。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五个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推动宣传事业发展中。宣传思想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哪个方面、哪个岗位上,都要经得起风浪考验,真正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守住纪律底线,无论决策部署、撰文讲话、工作办事,都要做到心中有党更要心中有纪,心中有责更要心中有戒,不能信口开河,不能乱写乱发,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就不做。

(三)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意识形态上的鲜明性,以及这种鲜明性同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风格和特点。党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也必须保持这样的特点。教育引导宣传思想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等重大是非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宣传思想部门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事务性工作来做,特别是在事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事关方向道路的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而不能含含糊糊,坚决反对一切"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去价值化"的言行。政治能力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是政治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宣传思想干部要在火热工作实践中摸爬滚打、接受考验,在中心工作中把握大局大势,在攻坚克难中践行为民宗旨,在矛盾化解中汲取群众智慧,持续增强政治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这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的题中之义。

(一)切实抓好新闻媒体这个前沿阵地

党领导的报纸和其他媒体是为实现党的纲领举办的宣传舆论媒介,既是党的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其基本职责是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党内外一切力量为实现党在一个阶段的目标而团结奋斗。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党的领导是新闻媒体的政治灵魂所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不能忘。对于党的基本政治路线、重大原则问题、重要方针政策,媒体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切实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抓好互联网这个主战场

面对人人拥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主持人"的发展趋势,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深刻变革,如何守好网络舆论阵地,成为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守好网络舆论阵地,涉及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应急管理、基础管理等方方面面,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要按照防范风险、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的要求,打好"组合拳"、画好"同心圆",提高对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驾驭能力。守好网络舆论阵地,还要打好主动仗、把握主导权,善于消弭狂风于"青苹之末",抚平大浪于"微澜之间"。既要重视"首发效应",完善信息发布、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机制,切实做好网络舆情预知、预警、预置工作,做到第一时间畅通舆情,第一时间正确反映,第一时间正面回应,第一时间引导舆情,又要把握好"度",抓住时机、把握节奏,精细拿捏、精准发声。

(三)抓好高校这个主阵地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抓好高校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全过程,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第一主课地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编写专门教材。坚决坚守好高校主阵地,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人才培养正确政治方向;最关键的是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人生观,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引领积极向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踏实读书、严谨治学、促进和谐的校风学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朝气蓬勃的良好校园生态,把高校建成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建成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之地。

三、补齐基层基础这个短板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宣传思想工作只有重在基层,才能体现人民性、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地落实。补齐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短板,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全面领导的迫切任务。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