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宣传思想类党课合集8篇63000字(第5/7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725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25分钟。

(二)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那些可造的时代新人,安排到一些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安排到工作第一线去

艰苦环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力、适应力和胆识。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时代新人,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其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最终克服障碍,达到预期目的。所以,组织上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那些可造的时代新人,安排到一些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安排到工作第一线去。这也是对时代新人能力素质的一个实际考验。如果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并通过努力战胜艰苦环境,打开工作局面,就说明具有发展潜力,具有培养价值。

(三)要有计划地开展以代职、挂职、见习和岗位互换为主要形式的大跨度换岗和交叉锻炼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应有某方面的专长,而且也应有对全局工作的把握力。事实表明,具有丰富经历的人,比只有一种经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和独创的见解。这启发我们,一定要有计划地开展以代职、挂职、见习和岗位互换为主要形式的大跨度换岗和交叉锻炼。通过各个层面、各个岗位的摔打,让真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中汲取各个层面的营养,经受各个岗位的挑战,从而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和拓宽工作思路,增强组织协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性,提高驾驭全局和宏观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要在优化组织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保护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更多的时代新人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成长起来的。对其进行实践锻炼,对于组织来说,需要在优化组织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保护制度等方面下功夫。时代新人成长需要一定的组织环境,而在方向目标上与时代潮流相一致,是使其成长的外部环境优化的表现。组织上要善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具体地规划组织目标,以此鼓励人们奋发努力,使大批时代新人涌现出来。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时代新人培养中来,是加速其成长成才的需要。组织上应鼓励竞争、强化竞争,建立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建立一套完整、配套的人才保护制度。■

⑥如何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这一重要论述,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既是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也为他们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一)始终坚持人民需要文艺的创作追求

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目前,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是有影响力、人们普遍认可的好作品还是不够,满足基层、农村的文艺产品供给依然不足。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生动展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鞭挞丑恶、抵制低俗,给人民信心和力量。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的期盼,创作生产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牢固树立文艺需要人民的创作理念

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大力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制定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的经济政策,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为他们蹲点生活、挂职锻炼、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发挥知名作家艺术家的带头作用,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

(三)不断激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创作动力

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要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用心用情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创作人民喜爱的文艺精品,必须端正创作思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一)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文艺作品在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精神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10月,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家:"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理念,自觉担当起追求社会效益的职责和使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牢记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树立精品意识,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文艺精品。提高组织化程度,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的大作力作,努力形成文艺创作生产的"高峰"。

(二)国有文化企业要率先做到社会效益第一

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在推动"两个效益"相统一中走在前列。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确保国有文化企业始终坚持正确文化立场,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越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文化企业特点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关系,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加强分类指导,创新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三)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

评价文艺作品,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绝不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建立健全反映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影视剧、文艺演出、美术和文艺类出版物等创作生产出版的立项、采购、评审标准,完善文艺作品推介传播等环节的评估标准,把票房收入、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与专家评价和群众认可统一起来,推动文艺健康发展。坚持把服务群众和引领群众结合起来,既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又加强引导、克服浮躁,讲品位、讲格调,坚决抵制趋利媚俗之风。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将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

三、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

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就要求创作者以"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的功力,紧贴时代、扎根大地,去用心、用情打磨出一部部传得开、立得住、留得下的精良之品、传世之作。

(一)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必须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依托官方传统主流媒体,大力推动和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以规模大、影响广、技术强为目标,尽快建设和打造一批新型媒体集团。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舆论引导力和话语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影视作品中,使其能够深入到人们头脑中,内化为人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网络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树立网络文化"社会效益优先"的理念,坚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把是否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价值标准。提升网民对网络文化的欣赏和批判能力,自觉维护网络文化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二)科学认识网络信息传播规律

只有提高用网水平,增强治网能力,才能化互联网"变量"为"增量"。面对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即时性、去中心性、交互性、多元性等多重特征的互联网络,用好和管好网络不可能徒有热情,更容不得摆花架子,关键还要建立在准确了解和系统把握网络社会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要科学认识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准确掌握网民的人员基本结构,了解在网络上积极发表评论建议的网民占多少比例,掌握什么类型的话题容易引发网络热议,把握热点事件中的舆情信息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熟悉什么是网络谣言的发生变化规律及其应对策略,怎样预防网络舆情次生灾害的发生等。只有这样,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才不是一句空话,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才能顺利实现。

(三)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作品

新媒体和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深刻改变了交往方式和传播格局,文字数码化、作品视听化、阅读快餐化、交流拟态化,也催生出新的文艺实践和文艺形态,使网络中出现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坚持"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鼓励作家艺术家积极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把握传播规律,加强重点文艺网站建设,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强内容管理,创新管理方式,规范传播秩序,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需要找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着重点、突破点和支撑点,让公共文化服务有标准可依。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把握着重点,保基本,促均等,强标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规范,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分类标准,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以基层为重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坚持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各地实施标准为参照,以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困难群众为突破口,借助标准化手段推进区域、城乡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将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作为文化精准帮扶的重点服务对象,补齐短板,兜住底线,细化帮扶、验收、退出和后续指导等相应标准,建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关键标准。立足区域实际,在满足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应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性标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领域标准实施的试点、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盘活公共文化资源

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对基础设施、供给、管理、保障等明确统一标准和要求,集中布局、共建共享,尤其要发挥标志性精品文化设施的引领和辐射功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品质与公平。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加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发展项目的力度,通过资助文化项目和活动、政府购买、专项补贴、政府奖励等形式扶助民办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发展,拓宽公共文化事业的投资渠道。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整合农村民间文化资源,在制定保障、服务、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重视特色标准提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扎根传承,促进历史文脉延续。

(三)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按照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配套完善、全面规范、便于操作的要求,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以"重内容、强服务"为方向,以"地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为突破,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以及工作评价的标准化。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保障标准,以确定提供哪些服务标准以及由具备哪些标准的人员来提供服务。加快制定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有关的规范和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制度化向标准化迈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把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群众需求,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五、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既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兴亡,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提高文化产业内容质量

文化产业既涵盖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也涵盖文化辅助生产等相关领域。这其中,内容的生产是第一位的。内容是产业的核心,又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软实力主要在于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内容生产及其质量。在文化产业和内容生产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对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支持、鼓励、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着力书写人们寻梦的理想和追梦的奋斗,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战略的对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推动了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拓展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特别是文化服务业,做强做大文化核心产业,以核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文化创意、智慧广电、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产业。通过跨界融合,推进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与信息业、旅游业、广告业、商贸流通业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附加值,引领新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的消费新需求,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三)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保障

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和良好环境保驾护航。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脉、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批新的文化产业战略节点,通过极核带动、多点支撑、圈层辐射,实现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构建现代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土地、资本、人才、技术、信息、产权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落实文化税收政策,落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及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电影、动漫、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文化建设用地保障,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出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满足新时代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六、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文艺繁荣、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解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推动政府职能更好地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推动政府实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管理。突出文化行业特点,与文化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衔接,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探索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以及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采取先行试点的办法,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使用效率。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二)不断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目前,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只是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要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突出文化企业特点,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创新水平。坚持把转企改制与资源重组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门类集聚,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大力培育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打破市场分割,健全网络流通,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培育产权市场,加强对文化产权交易的管理,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机制,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依法进行股权、版权、商标、品牌等方面的交易。

(三)切实提高文化走出去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鼓励文化企业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译制、推介等方面扶持,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探索以文化企业为主体走出去的途径办法,发展壮大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加快形成文化出口竞争新优势,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搞好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保护和维护好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发展通俗文化,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⑧如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被世界各国民众接受、认同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价值理念和制度安排的认同度和吸引力,是一种可以温柔调控和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软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通常,文化影响力的内在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精神内核、物质载体、表现手法、传播媒介;外在体现包括:精神内核的普适性、物质载体的先进性、表现手法的创新性、传播媒介的可覆盖性。

一、为什么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文化阐释自己存在和发展合法性的国家,是注定没有未来的。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要求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相互支撑。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明确要求我们通过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向世界阐述中国发展的国际合法性、国际社会接受的可行性。

放眼今天的国际社会,国际竞争不仅仅是基于军事、经济发展的硬实力竞争,更是基于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软实力和巧实力竞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必争之地,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基因。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其实就是赋予中华文化与中国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巧实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