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主题教育党课:中国式现代化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4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主题教育党课: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XX大报告首次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性阐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和九个方面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理论、创新了现代化发展进程、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版图,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创命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

一、历史必然:中国式现代化生发的实践之道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酝酿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化三改",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人,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也从单一的建成工业国转变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步展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目标。伴随着对于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持续加深,"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也渐进式地持续调整。一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纳入,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现代科学文化"的建设要求,后又变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二是工业现代化的扩展,周恩来同志在1957年8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说明,工业是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三是国防现代化的重申,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曾经在几年时间内不再强调国防现代化,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复斟酌思考后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可见,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明确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曲折实践探索。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拒绝简单地照搬现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行动框架。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命题,指出了我们的现代化概念是与西方不同的,几天之后,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进一步表示,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小康"概念,这一最初出现于《诗经·大雅·民劳》中带有着浓郁中华文化底蕴的词,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国特色。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战略,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制定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对新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细化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推进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理论上坚持守正创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上经受住了多方面风险挑战考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新的命题,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在更加科学系统的规划下加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勾画了清晰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XX大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关键问题。新时代取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现实必然:中国式现代化生发的时代之需

(一)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实际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描绘了面对的现实条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发展基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人。纵览全球,世界上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其中不少国家的人口仅有几百万或几十万。在中国式现代化五个中国特色中,"人口规模巨大"位列首位,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特点要素。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必须要立足于这一现实国情,既要认识到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要明确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把握我国较大的市场规模、技能人才队伍、研发人才队伍等有利因素,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可以说,中国以约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向现代化社会,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成为人类历史上无先例可循的伟大创举。

(二)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切实需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多发,我国改革发展中还要啃许多硬骨头,攻克许多艰难险阻,这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沉着应对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挑战。从具体风险来看,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严重威胁,面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重大挑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发展难度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都是经历了近300年的发展,而我们只要用100年时间,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串联式"顺序进行发展是无法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进行"并联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要求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是包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基因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的,与西方现代化中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衔接与相互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孕育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仓廪实则知礼节"的认识,涵养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理念源流;"天人合一""致中和""民胞物与"的自然观,积淀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智慧;"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处世观念,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四)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概率不到13%,其中很多还是小型或资源富集型经济体。不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仅仅变成了"西方化",而未能实现"现代化",可见二者并非天然的绑定关系。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暴露了诸多现实问题,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通过对300年间欧洲及美国的财富数据分析,揭示了当今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式现代化难以成为可以依赖的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发展中国家在充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中加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丰富了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深刻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过程,可以知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遵循了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具备了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身的基本国情、价值取向、历史文化、时代形势,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有别于他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自立自强,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