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学习贯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汇编(10篇)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94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5分钟。

学习贯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汇编(10篇)

目录

1.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2

2.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6

3.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10

4.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14

5.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17

6.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20

7.夯实文化自信之基 24

8.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8

9.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32

10.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 35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从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实践意义和基本内涵,再到此次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点阐述"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内涵越来越丰富。在新的起点上,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入手,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必须从历史逻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因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历史充分证明,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新的起点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使然,正如总书记所说:"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必须从理论逻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对党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要准确把握"结合"的含义。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要准确把握"结合"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才能有机结合。要准确把握"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既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还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必须从实践逻辑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具体来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而"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只有把"两个结合"结合好,才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结合"是科学的、长期的、有效的结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探源、传承和创新,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阐明"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从千年历史中奔涌而来,流淌过古老而现代的土地,孕育出灿若星辰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到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再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最有生命力的特性,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凝聚统一、开放包容、崇尚和合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这"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也决定和引导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辉煌。准确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未来中国。

将中华文明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五个突出特性"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正因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正因为具有突出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正因为具有突出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正因为具有突出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正因为具有突出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去端详中华文明,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深刻把握"五个突出特性",要坚定文化自信,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秉持开放包容,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的活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具有连续性、统一性的文明,同时还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于新的文化因素、外来文明,一方面接纳它们、包容它们,尊重它们的特色,另一方面把其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吸收、融合进来,从而充实、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也正是因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征程上,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