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素材汇编(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主题教育)(第17/19页)
了1800亿元,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乡村人口计算,人均超过了1万元。同时, 浙江省还通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下放项目立项权和审批权,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把以奖代补作为主要手段,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广大农户积极投工投劳,投资建设自己的村庄和自家的庭院。
奖罚分明浙江省"千万工程"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在充分保障各级财政投入的同时,建立了完整的奖罚分明的资金使用制度。这种制度既包括省对市、县(市、区)的资金投入和奖励,也包括县(市、区)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奖惩。同时,这种奖惩制度还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村庄整治类型的差别, 从而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同时,使投入效率得到了有效保证。如2008年省财政安排到一个待整治村的补助资金一、二、三类县分别为14万、11万和7万元,一个已整治村的补助资金一、二、三类县分别为6万、5万和4万元;2009年增加绿化项目后待整治村分别提高到15.4万、12.2万和8.0万元。同时规定,立项后只先拨付40%的奖补资金,考核合格的村拨付剩余60%的奖补资金,不合格的不拨付,并给予半年时间整改,对退出年度建设计划的村,每村扣减7万元的补助金。同时,对于考核为优胜的县(市、区),每个县(市、区)给予5万元的奖励,并获得通报表扬,2009年增加到每个县(市、区)1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到村项目资金先拨付60%,考核通过后拨付剩余40%的资金;考核不通过的,暂不拨付剩余40%的资金,但给半年的整改时间,整改合格的,也只拨付剩余40%资金的60%;整改不合格的,不拨付剩余40%的资金。同时,加大了中心村培育建设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扶持力度,如一类县(市、区) 的重点中心村建设财政补助资金可达每个村60万元,二类县(市、区)也可达40万元。一类县(市、区)的历史文化重点村每个村的财政补助资金可达700万元,二类县(市、区)也可达500万元。
3.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普适性分析
"千万工程"是浙江省创造的许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实践之一,但一些地方官员和少数学者认为浙江的上述经验在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西部地区学得到、却做不到,甚至连学都学不到。其理由是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有效实施,或者是因为其经济较为发达,干部素质高;或者是因为浙江特殊的区位,使其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万工程"收到了聚集放大效应,不仅带动了美丽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笔者认为这些认识都有所欠妥,浙江"千万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固然与浙江特殊的区位、较快的经
济发展和较高的干部队伍素质紧密相关,但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还是具有很大的普适性的。
浙江"千万工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规律的生动展示浙江启动"千万工程"的200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147 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处于第4位,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0542 元高出了91.11%,但比全国2008年平均水平的22698元低了11.24百分点。2003 年,浙江省的人均财政总支出为1970.24元,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680.40 元高出了17.25%,但比全国2004年平均水平的2030.69元低了2.98百分点。2003年,浙江省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31元,比全国2009年的平均水平(5153.17元)略高,但比全国2010年的平均水平(5919.01元)低了8.24 百分点,比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的平均水平(5246.7元)略高。也就是说,浙江当年启动"千万工程"有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当年浙江的人均经济规模低于全国2008年的平均水平,财政总支出低于全国2004年的平均水平,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低于全国2010年的平均水平。当年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就决定拿出真金白银来治理农村环境,但时至今日,不少省份上述经济指标都远远优于浙江当年的水平,但多数省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方案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投入规模和资金来源,一些地方只把建设任务安排下去,但却没有明确资金从哪儿来? 且很少形成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能否保证建设需要就是一个大问题。
笔者认为,从前者来讲,确实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结果,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换句话说,浙江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省委、省人民政府能够把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但这只是必要条件, 因为当年比浙江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省份,也同样面临严峻的农村环境问题, 尽管可能不是最突出的问题,但并没有采取具体措施。而当前的农村环境问题与当时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国家及各地的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导向比当时要好得多和清晰得多,但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投入不足等实际问题。从后者来讲,体现的就是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为人民之所盼,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所得到的回报才是:"千万工程"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
的一件实事"。更加可贵的是,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能够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对"千万工程"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实际上就是顾益康同志总结浙江农村发展较好的经验之一:浙江农村发展较好较快是"导出来"的,即"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 只唯实,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尊重、支持、引导、推广农民的创造,适时地、不断地推进制度创新"。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找到有效转化路径浙江省2003 年启动实施"千万工程"后,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在安吉县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浙江省上下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理念, 在推进以"千万工程"为重点的美丽环境建设过程中,让美丽经济驶入美丽环境建设的康庄大道,在丰富和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时,不仅转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且推动了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美丽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健康发展。2003-2019年,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份中始终保持在第4位,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第3 位跃升至第2位,且一直处于全国除上海市以外的省份之首。在这期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名义增速达到了11.24%(从5431元增加到29876元)。同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明显改善,2003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了42.62%,工资性收入占到了48.04%。2020年,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1930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到了23.81%,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到了61.10%。农民收入结构的持续改善,得益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从而培育了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仅以2017年为例,浙江省的农家乐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了21.6%;实现营业总收入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506.2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27.8%,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1.64万个,建制村的覆盖率达到了60%。
致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找到了抓手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城乡发展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持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而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浙江"千万工程"的推动实施和不断升级,在持续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基础上还带动了城市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并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 缩小,目前正在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豪迈进发。这背后暗
含的是,"千万工程"已经成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2003年,浙江省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180元和5431元, 城镇常住居民是农村常住居民的2.43倍,随后缓慢上升,2006年和2007年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2.49倍。但可喜的是,随着农村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所带动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这一差距逐步缩小,2020年分别为62699和31930元,差距缩小到1.96倍,仅次于天津市,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第2位,比全国城乡常住居民的收入差距2.56(城镇常住居民)∶1低了23.44百分点。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 2003-2020年期间,年均名义增速达到了10.98%,而城镇常住居民年均为
%,农村常住居民收入每年快于城镇常住居民1.37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增速仅比城镇常住居民快了0.53百分点(分别为10.20%和10.73%)。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农村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许多长期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就业创业。2020 年,浙江省新增返乡留乡就业农民工48.8万人。这部分人的返乡留乡创业就业, 带来的不仅是农村就业结构的改善,而且导致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助力"千万工程" 绘就美丽乡村
农发行浙江省分行 项荣荣
浙江省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有序改善民生福祉,于2003年正式启动"千万工程"项目。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是农发行的职责所在。农发行浙江省分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及总行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工作,助力"千万工程",为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2019年以来,该行共评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贷款31个,金额162.5亿元,实现贷款投放33亿元。截至2019 年7月末,农村人居环境贷款余额达124亿元。
一、多措并举,确保落到实处
该行以转型发展为战略重心,全力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作为中长期信贷业务新的重要增长极。首先明确了工作目标, 印发了《信贷支持长江大保护加快建设两美浙江实施方案》,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在各种会议上,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业务进行再部署、再要求。将改善人居环境业务纳入了基础设施贷款考核,设置单独考核指标。同时,坚持高层营销,强化高层对接和高端营销,主动加强与省住建厅、水利厅等主管部门的对接和沟通联系。先后受邀在全省多个会议上作政策宣讲,解读农发行改善人居环境业务特点和优势,并与省住建厅联合发文支持全省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相关建设。
二、创新项目模式,防控信贷风险
围绕现金流定项目,以项目财务平衡为重点,浙江分行因企施策,发现、挖掘和设计合规的现金流。一是用项目自身各类收益为还本付息款项来源。如德清下渚湖世界田博园改善人居项目,以景区门票收入和物业租赁收入作为还款来源;桐庐横村农居房建设项目,依托安置小区住宅、配套商业用房及停车位租售收益来满足还本付息要求。二是用土地"两项指标"收益确保还贷资金, 推广"土地整理指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如海盐县百步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两项土地指标收益作为还贷来源。三是拓宽收益来源为还本付息托底。如新昌县绿色公路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通过相关水库清淤砂石资源再利用收益偿还贷款本息;常山田园综合体项目,以EPC合同项下政府应付工程款作为还贷来源等。四是整合涉农资金和财政资金补贴收入。如安吉"两山"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项目,以整合后的涉农资金和土地指标交易收入作为还款来源。五是夯实第二还款来源防控资金风险。在管住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根据借款人和项目自身特点,坚持担保方式多元化。通过国有公司保证、门票收费权、物业租赁收入质押等担保方式,结合控股股东的流动性支持,不断优化组合措施,有效防控实质风险。
三、提升服务能力,吃透用足政策
浙江省分行突出"合作、高效、务实"理念,集中全行优势资源,加快评审进度。项目获批后,狠抓贷前条件落实,力推项目落实落地。一是加强营销服务。对重点项目和优质企业,省分行靠前指导,三级联动、沙盘作业,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营销体系。对创新类项目,省分行提前介入,精准掌握企业的需求,加强融资与融智指导。二是开辟绿色通道。对改善人居项目给予"优先评估、优先审查、优先上会、优先安排规模",要求前、中、后台密切配合, 在合规的前提下,简化流程、缩短环节、提高质效,加快项目落地。三是切实用好用实优势政策。积极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PSL资金,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发放PSL资金18亿元,占比24%, 有效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低成本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加强同业合作。以银团贷款为抓手,在分散风险、共享利益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同业先进经验。2019 年以来,以上虞区美丽乡村精品及精品村和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PPP项目为突破口,支持农村人居项目银团贷款2笔,参团份额14亿元。
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铺开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余欣荣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农业农村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发扬担当精神,落实牵头职责,以更加扎实有力的行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件大事、要事、实事、难事办好。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部署安排,因地制宜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村污水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扎实有序推动整治工作从典型示范转向面上推开。
农村清洁行动重点要求做好的"三清一改",要抓紧贯彻落实,取得实效。整治工作切忌形式主义,决不能搞歪风、做表面文章,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可接受程度。不能以城市治污的理念和路径来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按照就地、就近、就农的原则,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通盘谋划,实现农村污水垃圾和畜禽粪污等的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