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教育的署名文章-25篇(第3/20页)
二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强化政治能力。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锲而不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全员育人的主体维度,延伸全程育人的时间维度,拓展全方位育人的空间维度,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协同育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政治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扛起政治责任。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高校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要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主动,真正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推动改革发展"重实践"
重实践,就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高校作为人才、科技、理论、文化的集聚地,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深化学科和人才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前沿,不断优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建设,突出战略导向强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建设若干跨学科专业示范点,打造各具特色优势的学科群。必须立足党和国家事业急需,建设专业融通、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自主设置急需人才培养专项,探索高水平的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之路,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
二是深化科技和理论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聚焦战略领域前沿,强化特色优先发展,以有组织的科研推进重大成果集中攻关,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建设,推动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新理论、打造新学说、提出新对策,着力提升建言咨政能力和质量。
三是深化文化和文明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必须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挖掘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文化、革命传统的中华文明基因,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立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强化对外交流交往职能,加强区域国别学研究,优化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设立海外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发挥特色优势"建新功"
建新功,就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要充分认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重要地位,全力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在助力广东走在前列中再建新功。
一是当好"主力军",在服务创新创造方面践行新担当。要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评价体系,以有组织的科研强化集中攻关,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打造创新人才的"蓄水池"、科研攻关的"新高地"、成果转化的"集聚区"。
二是当好"智囊团",在推进大湾区建设方面贡献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高校要发挥人才和知识聚集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落地。要凝练研究方向,瞄准大湾区建设重大问题,打造国内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学术研究方向,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强化重大项目和课题攻关能力。要整合资源力量,统筹大湾区建设的学科专业、项目平台和研究力量,建成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开放性平台,为大湾区建设蓄势赋能。
三是当好"人才库",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肩负新使命。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发挥高校在教育对外开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形成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大力推进紧缺人才培养,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广东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为广东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署名文章: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坚定决心、增强信心、保持恒心、凝聚民心、提升慧心,把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转化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强大力量,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广西后发展欠发达仍是最大的区情,但后发展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欠发达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紧紧扭住产业这个强桂之基、富民之要,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和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在全国首创工业振兴特派员制度,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形成10个千亿元级工业产业集群、4个千亿元园区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糖、铝、汽车、机械、冶金等产业在全国形成较强竞争力。必须把强工业作为产业振兴首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扎实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大文章,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提高制造业比重、提升制造业水平、夯实制造业基础,建设西部制造强区。提档升级"原字号",重点发展糖、铝、锂、稀土等资源优势产业,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产品结构从生产原材料向生产中高端产品转换,建设原料保障可靠、精深加工突出、优势产品丰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链。转型发展"老字号",强化"传统产业是广西工业的家底和支柱、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意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力度,推动机械、汽车、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主导产业提层次、强实力,优化升级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新字号",紧跟现代产业变革趋势,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外字号",千方百计稳外贸稳外资,实施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利用外资"破零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千企开拓"外贸强基础工程,建好进口贸易促进示范区,拓展优化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加强外资项目要素供给,吸引更多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广西。用足用好综合性优惠政策,优化布局引导,把"原字号""老字号"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根"留在区内;依托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等平台载体,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引更多"新字号""外字号"产业链重要结构的"值"转移到我区发展。深入实施强龙头壮产业行动,打造产业合作综合性平台,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全国乃至全球万亿级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深入实施"引金入桂"战略,积极发展绿色、普惠、科技、数字、跨境等"五个金融",深化财政金融联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挖传统服务业潜力,落实落细住宿、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纾困扶持措施,加快实现服务业整体好转。千方百计激活居民消费,引导企业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增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西是富有创新传统的热土。我们立足优势、深挖潜力,深入实施科技强桂三年行动,出台广西科技创新条例,推行系列改革举措,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跃居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连续6年进入全国前十。必须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深化科技强桂行动,以创新发展引领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求变、敢于求新、善于求质,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开展科技"尖峰"行动,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聚焦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争取更多特色优势领域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完善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创建区内外联合研发、科技服务、创新联合体等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自治区实验室,实施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专项行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中国-东盟/RCEP国际知识产权总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