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三)-49篇(第15/16页)
增强"想干事"的自觉。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想干事的核心在于一个"想"字,在于解决心里"想什么、怎么想、有多想"的问题。想干事的人总会千方百计找方法突困,不想干事的人就会绞尽脑汁找理由躺平。想干事的愿望越强烈,就说明事业心、责任感越强烈,干事的动力就越足。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想干事"的内在自觉,锁定目标、明确任务、把准方向,在思想上先人一步,在观念上胜人一筹,主动把"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把"不想干"变为"主动干"。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政治上坚决维护、在行动上紧紧跟随。
提升"能干事"的本领。能不能干事是能力问题,能干事的关键在于一个"干"字,在于解决"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能干事的人遇到困难就会扫除认知盲点、克服本领恐慌;不能干事的人碰到难题只会避重就轻、推诿扯皮、逃避绕道、置身事外,不愿尝试,也不愿担责。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党员干部既要知之更要行之,主动跳出工作区域、业务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在工作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中提升本领。要把困难当作成长的磨刀石,把挫折当作人生的垫脚石,把"我不行"变为"我能行",把"不会干"变为"善于干",炼就金刚钻、揽好瓷器活。
笃定"干成事"的决心。干不干得成是信心问题,干成事的重点就在于一个"成"字,它反映出来的是工作落实情况,表现出来的是事情成功与否,体现出来的是具体目标结果,展现出来的是干部工作作风。为政之要,重在履职,贵在成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不断地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中笃定"干成事"的决心,铆足"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勇气魄力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把为党和人民干了多大事、成了多少事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走新路、出新招,拿出滚石上山的劲头啃硬骨头、接烫山芋,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和百折不挠的斗志破难题、解难事、攻难关,把"躲着干"变为"抢着干",把"疲于应付"变为"干出成效"。
主题教育当跳出"舒适圈"汲取"真"能量
用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和行动,是我们党在关键时刻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奇迹的重要法宝。当前,恰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紧要关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应有的题中之意。党员干部要主动跳出主题教育的"舒适圈",汲取理论背后的"真"能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涵养力量源泉。
跳出"浅尝辄止"的舒适圈,上下求索"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着深刻内涵,非深入、系统地学习不能领会。然而当下部分党员干部满足于"蜻蜓点水"般地学习、错把学过了当成学懂了。要避免这种现象,党员干部必须跳出理论学习"浅尝辄止"的舒适圈,上下求索"真"领悟。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笃定,坚持原原本本看原著、逐字逐句读原文;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坚韧,兼顾理论的系统性、连贯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各个时期的创新理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要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清醒,用辩证的、联系的态度进行学习,将所学所获于现实中的现象结合起来理解,在学懂弄通做实中砥砺"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跳出"纸上谈兵"的舒适圈,知行合一"真"实践。"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有的干部资料看了许多、笔记做了不少,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但一到需要结合实际时运用的时候,又有"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党员干部要避免陷入这种学用两张皮的怪圈,就要主动跳出理论学习"纸上谈兵"的舒适圈,知行合一"真"实践,将主题教育中的所思所感转化成为民服务的热情和攻坚克难的决心。要"实"字当先开展调查研究,真正脚踩泥土、身沾雨露,深入基层察实情、听真话,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人民群众开出破题的"锦囊妙计";要"干"字开头深入为民服务,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到任务重、困难多、条件苦的地方摸爬滚打、经风见雨。在实践中不断维护和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跳出"点到为止"的舒适圈,刀刃向内"真"检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只有敢于揭短亮丑、才能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检视整改是党员干部掸灰去尘、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讳疾忌医"或者"隔靴搔痒"的检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整改要动真碰硬、攻坚克难,上下协力、加强联动,持续用劲、步步为营,不达目的不罢休"。广大党员干部要于主题教育中跳出"点到为止"的舒适圈,勇于刀刃向内"真"检视。对照党章党规、看齐先进榜样,对标对表进行自我检视剖析。见筋见骨地深挖问题根源、找关键"病灶",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决心开展靶向治疗,追求立竿见影"除病症"的同时又要久久为功"健筋骨",不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
主题教育贵在"结合"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必着眼"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一总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要在政治自觉、思想深入、为民立场"三个维度"中,充分实现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政治自觉,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锤炼党性的"大熔炉"烧得更旺。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党员干部夯实理论基础,要知己知彼绘制好主题教育"自学指南",打好自学基础。主题教育当将理论必修课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学习计划"按图索骥",拿出固定的时间进行个人自学,养成每天进行理论学习的好习惯,在常抓不懈中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才能有的放矢。坚持用好《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辅导材料,要以"钉钉子"的苦功夫精神,实实在在的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品读重要讲话,做到逐字逐句品、字斟句酌思,也要摒弃"上下一般粗,前后一个样"的粗放做法,避免把"学过了""看过了"等口头禅,当作学透了、弄懂了,才能力求每次学习都能得到提高。
以"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渗透,贵在学习与成效相结合,让更多人品味沁人心脾的"甘甜真理"。主题教育入脑入心,党组织明确目的、创新思路是关键。要统筹部署安排,充分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等理论学习载体,立足党员分布、业务覆盖区域、点线面等实际情况,创新"课堂+送学"举措,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作用,切忌做样子、走形式、完任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采取"微课堂""微讨论""微竞赛"等有效方式,把集体研讨和系统学习、专题学习、重点发言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学习交流活动,让党员干部在谈思路、说心得中碰撞思想火花、领悟思想精髓,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内化、转化为工作的实际动能,在具体"实践"中检验"真知",让"天线"紧接"地线",品味出沁人心脾的"甘甜真理"。
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立场,贵在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走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航程"。这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需要各级党组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主题教育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主题教育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坚持督查与落实相结合,着重梳理群众"急难愁盼"改问题,以人民所盼为奋斗之向,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主题教育要入"味"三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突出"党味""民味""辣味""鲜味"提升主题教育质效。
注重理论学习,突出"党味"。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联系了当前党和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与重要精神内涵,衔接了发展规划和未来前景,对于党员干部具有重要的工作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学习价值。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常学常新,通过学深悟透和学懂弄通向先进理论"借力",对于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读本,不局限于翻一翻、看一看、听一听,而是要通过研读原著原文、原原本本学,编发学习资料广泛深入学,举行主题活动创新形式学,开展知识测试紧盯成效学等方式,不断用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武装头脑,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在理论之光的指引下聚焦党的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深化调查研究,突出"民味"。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纵观党的历次重大教育,都是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生动实践提升主题教育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最终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效。而搞好调查研究关键在于"向下发力",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应多发扬"寻乌精神",做到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儿往下使,用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去调研问计,做到"大事小事听民意、难题难事靠民解",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国家的方针政策中来,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