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主题教育心得文章-49篇(第7/18页)
耕读" 学习材料"感悟基层的"思"与"行"
"习语"润人心,"著作"启人智。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等3种学习材料在全国发行,收录、摘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报告、讲话、文章、指示、批示等重要文献,其中部分内容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该套学习材料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我们开展好主题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行而思,思必有得;思而行,行必有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深思细悟《论党的自我革命》等主题教育学习材料,常思忠诚之责、多思安民之道、勤思实干之要,在基层的"思"与"行"中真正读懂"思想内涵",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敢于仰视,全局入眼,开拓"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寻常可见的事物、家喻户晓的事例、耳熟能详的典故为喻,冠以治国理政要义,为我们讲述深刻的道理。平易近人的风格离不开总书记多年的基层工作,言语中更是蕴含了深刻的基层工作内涵。"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一线,是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沟通交流的"桥梁",是直接面向群众的"移动窗口",只有基层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政策文件精神,丢掉晦涩生硬的大道理,掌握要领,并加以工作结合,才能直白、简洁、易懂地将党的声音传递出去,在和群众沟通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树立大局思维,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面对问题困难时,要跳出现实局限,站高一阶,深思一层,多干一步,将风险挑战消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面对发展机遇时,要提前布局、科学谋划,不拘泥于一时利益得失,坚决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善于平视,找准坐标,践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作风。《论党的自我革命》等主题教育学习材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在应变局、开新局的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它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应该落实到基层实践中去。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且事务繁多冗杂,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找准自己的坐标,拧紧"责任发条",上好"实践课",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群众需求,主动出招,在不断探索中变"蛮干"为"巧干",创新基层工作方式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创优解决路径,沉心俯身投入基层建设。要勤思实干之要,在"跬步江山即寥廓"的奋进之行中,用好"实干担当"的"赶考秘籍",在基层工作中不可只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森林草原防灭火、基层治理等基层实践工作中去,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绝不打"退堂鼓"、更不怕"背黑锅",认准了做的事是对的,实践也证明是对的,就大胆地干、坚决地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勤于俯视,民情入心,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基层党员干部要习惯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迈,经常"身入"基层一线察民情,把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到群众身边获取"第一手资料",亲身感知民生疾苦和民心所向,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着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安居乐业放在心头上、干在行动中。要多思安民之道,用心融入群众,用群众评价这把尺子,量出本职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聚群策、集众思、广纳言,努力让基层治理真正汇聚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从群众的好经验、好方法中源源不断地获取"锦囊妙计",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绘就主题教育"新画卷"
日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这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蘸墨挥毫,绘就主题教育"新画卷"。
素笔起草,绘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思想"画卷,在深学笃信中厚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推动全党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学实。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坚持读原文、跟进学、精细学,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世界观、方法论与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更要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其转化为指导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圆满完成的"制胜法宝"。
工笔勾勒,绘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党性"画卷,在反躬自省中淬炼忠诚于党的政治本色。"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如今正处于"赶考"的关键时刻,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提纯党性,永葆政治本色,避免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深刻问题。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强党性"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当利用好主题教育这一"明镜",对镜自省,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时刻剔除"理想动摇"之心、"前进偏航"之嫌。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做到政治信仰不变色、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在行动上对着先进典型查不足、找差距,不断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自我。
大笔泼墨,绘出"当奋力闯关夺隘"的"实践"画卷,在知行合一中涵养脚踏实地的实干品格。"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重实践"的要求,将学习后成效深入脊髓、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一切研究从问题出发,落细调查研究,深入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进行麻雀解剖、问题梳理,分清全局问题与局面问题、梳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断破解发展难题。立足群众利益之核心,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的"症结",履职尽责为党和人民去解决问题、防范化解风险。
浓墨上色,绘出"踮起脚尖摘星辰"的"建功"画卷,在昂扬斗志中汇聚乘风破浪的奋斗精神。"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建新功"的要求,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团结奋斗,运用这一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以釜底抽薪之魄力、源头防控之严密,解决好文化教育、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尤其对老大难问题做到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审度时宜,虑定而懂",还要以"必胜"的信念列新举措,以新视角精准分析可行的发展方式,以新方式找到因地制宜的可行路子。
聚焦"点线面" 下好"三种功夫"
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蓝图已绘就,风好正扬帆,本次主题教育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广大党员干部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在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征程中,对标对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找准"关键点"、筑牢"标准线"、抓实"基本面",下足"硬功夫""实功夫""苦功夫",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质量、高标准、高成效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赶考路"。
找准常态长效这个"关键点",在提高认识上下足"硬功夫"。理念指引方向,信心提供动力。文艺复兴引领西方世界,走出黑暗的中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带领西方走向革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思想指导实践,催生主观能动性,进而营造巨大的社会动力、活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事之基、成事之要,坚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悟,只有秉承"坐穿冷板凳"的精神,发展实践才能如"映日荷花"般"别样红"。同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营造"但少痴学者如吾几人者耳"的氛围,善学善讲,加强研讨,碰撞思想,推陈出新,不断领会"下好全国统筹一盘棋"的初衷、牢固"上下坚定一条心"的信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根植内心、传播于众,学习好、领会好、实践好。
筑牢人民满意这个"标准线",在普惠民生里下足"实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从延安时期的"只见公仆不见官",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再到"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无论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其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拼搏、奉献、服务。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学习贯彻主题教育精神与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结合起来,少一些"走马观花""拍照打卡"式学习,少一些"复读机""点读机"式宣讲,多想一想"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多问一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要下足"实功夫",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脚下沾染的泥土作为计量器,把心中付出的真情作为考核棒,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