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我深入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此书如同一面历史的明镜,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青春年华里那段非凡的磨砺之旅。它不仅汇聚了与总书记并肩奋斗过的北京知青、同甘共苦的乡亲父老,以及众多亲历者的深情回忆,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领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成长画卷。
基层最能锤炼党性。古语有云:"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伍",深刻揭示了从基层磨砺而出的非凡领导力。毛泽东同志亦曾高瞻远瞩:"农村,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等待着有志青年去开拓,去作为。"将习近平总书记那七载知青岁月置于历史的长河与时代的洪流中审视,其意义尤为深远。作为"老三届"中最为年轻的一员,他选择了最为艰苦的环境作为自己的青春舞台,那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挑战重重。而他,不仅是插队知青中极少数长期坚守农村的一员,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内涵。在那段岁月里,总书记从不避重就轻,无论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脏累险峻的任务,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从不言苦,从不言累,更无丝毫懈怠与退缩,展现了非凡的担当与奉献精神。这份"不撒尖"的品格,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旅程。陕北的七年,不仅是总书记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历练,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蜕变。它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刚毅不屈的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胸怀天下的崇高情怀。正如总书记后来所言,那段艰苦岁月给予了他无尽的力量与勇气,每当面临新的挑战与困难,他总能回想起那段时光,提醒自己即使前路再难,也未曾难及当年。这份从基层磨砺出的坚韧与自信,成为了他领导国家、引领民族走向复兴的不竭动力。
信仰产生不竭力量。延安,这片承载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辉煌与延安精神璀璨光芒的土地,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段意义非凡的生活与劳动时光。在这里,他亲身体验了父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这份深沉的感性认知,悄然间在他心中播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与革命理想的种子,并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是这份对信仰的坚定与执着,驱使着他一次次提笔,写下了八份入团申请书与十份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党的无限向往与忠诚。终于,他的信念与努力得到了回应,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肩负起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十五岁初踏黄土地,心中满是迷茫与彷徨;二十二岁挥别故土时,我已目标明确,自信满满。"总书记的这番话,是对那段岁月最深刻的总结。面对组织赋予的新使命,他毫无畏惧,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带领乡亲们共谋发展的重担。在实践中,他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凡事必成,无半途而废",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总能以超凡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一化解,引领乡亲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段经历,不仅是总书记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更是对"信仰产生不竭力量"这一真理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唯有坚定的信仰,方能激发无尽的潜能,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创造出不朽的业绩。
爱民才会受到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以一颗赤子之心,温暖了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灵魂。他对贫下中农、老人、孩童乃至残疾孩子,皆以无限真诚相待,那份细腻入微的关怀,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不刺眼。将珍贵的粮食分享给乡亲,将满载母爱的针线包赠予村民张卫庞,更将粮票与钱财默默置于房东碗底,倾囊相助,只为让困顿中的人们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这些细微之处,无不彰显出他深厚的爱民情怀,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爱的海洋。在赵家河村,他果断决策,整治神车沟,改善环境;在梁家河村,他身体力行,修筑淤地坝,推广沼气技术......每一项举措,都是他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是对"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岁月流转,他依然深情地回忆起那段时光:"上山下乡的经历,让我更加贴近了基层群众,深刻理解了'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作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不变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内涵,将自己完全融入那片黄土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冷暖,他的行动,始终围绕着人民的利益。梁家河的村民们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踏上求学之路时,全村人自发为他送行,这份深情厚谊,是对他爱民情怀的最高赞誉。
上一篇:观警示教育片《歧路》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