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80篇(第4/80页)
饱蘸"信仰之墨",提笔起调,书写"天生我材必有用"理想篇。"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干部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干部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干部刚刚踏入社会,都怀着一颗拳拳之心为群众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但是经历了基层的"风霜雨雪",有的人志向缩水了,变得干瘪,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后,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志向全无。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干部要筑牢"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理想信念之基,青年干部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干部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做到"我将无我、不负韶华",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新时代青年干部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
铺展"实干之纸",落笔成型,书写"担当之责自少年始"责任篇。"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征程上,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干部的责任。少数青年干部面对"担子"不敢挑,想挑"担子"挑不起,在"担子"面前缩手缩脚、瞻前顾后。想要挑重担,必须有力气,而要长出"有力气"的肌肉,在不断"出力气"中"长力气"。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只要青年干部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青年干部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扎根一线,扎根基层,不断接受磨练考验和锤炼过硬能力素质,在实干中"强筋壮骨",挑起新时代赋予青年干部的"重担"。
紧握"为民之笔",收笔定局,书写"饮水思源践初心"爱民篇。"枝叶关情,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百姓之门"进不去",百姓之话"听不懂",百姓之事"解不了",百姓之心"摸不清"......是青年干部为民服务受阻的"四座大山"。正所谓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门进不去,常叩常敲常拜访;话听不懂,常听常聊常联系;事解不了,常办常干常落实,心摸不清,常探常访常关心。新时代青年干部,要走出办公楼,离开办公桌,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百姓炕头",自觉将"人民"置顶,把"群众"铭刻于心。为民服务不仅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干事,"百姓之事无小事",将视野下放基层、聚焦一线,怀揣群众冷暖、牵挂百姓安危、关心基层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牢"子弟兵"意识,让自己身上的"泥土味"代替"书卷气",在"接地气"中聚人气,解民难、纾民困、暖民心,以"学徒"姿态"拜民学艺",以"孺子牛"精神兑现"初心"承诺,践行"请党放心,为民有我"的青春誓言。
以"三不"为令吹响党的自我革命"冲锋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视野宏阔,内容丰富。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新时代党员干部重任在肩,使命光荣,要保持政治清醒"不迷路"、筑牢廉洁底线"不失误"、增强斗争本领"不让步",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吹响党的自我革命"冲锋号"。
勤掸思想"尘",固本培元、慎独慎微,保持政治清醒"不迷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面对"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一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人民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探索中,以丰富实践经验和重要理论成果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最亮眼的"金字招牌"。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学深悟透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精神,深刻认识各类腐败问题的政治危害,经常对标对表,清醒辨别是非。要"慎始如终常自检",坚决摒弃"用金钱衡量付出"的错误心态,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八小时以内"严以律己修身,切实担当履职,在"八小时以外"慎独慎初慎微,严防作风侵蚀。要"革命理想高于天",结合党史学习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树立崇高理想追求,坚决站稳群众路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把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常思贪欲"害",以案为例、以人为鉴,筑牢廉洁底线"不失误"。近期,反腐专题大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吉林省政协原副主任张晓霈理想信念滑坡,将"兄弟情谊"异化为"权钱交易"的工具,贵州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再勇严重背离中央,谋求"自身"而非"当地"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黑龙江省原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朱玉文利用职权牟利,主动接受各路粮企"围猎",非法收受巨额财物......林林总总,警钟长鸣,震慑常在。惩治腐败持续高压,全面从严治党愈发深入,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盯住"七个有之"问题,始终与党中央步调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自觉净化朋友圈、工作圈、生活圈,破"潜规则",立"明规矩",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好友关系,时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涵养"袖揽清风、肩托明月"的道德操守,以实际行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善谱规矩"曲",以纪为尺、刀刃向内,增强斗争本领"不让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三十一条增加对"不敢斗争、不愿担当,面对危机困难临阵脱逃"行为的处分规定,释放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强烈信号。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和"自己"斗争,自觉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章制度,建强规矩意识"堡垒",要刀刃向内"革自己的命""动自己的蛋糕",结合开展主题教育、"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摆出来把整改做到位,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水平,努力做自我革命的表率、遵纪守规的标杆。要敢于和"歪风邪气"斗争,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以"实践要求,勇于与人情往来"殊死拼搏",善于与围猎收买"斗智斗勇",动真碰硬根除作风之弊,求真务实破解反腐之难,在火热的反腐败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纯净作风,以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
以"为民之我"激荡"奋斗之潮"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指出,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根植为民情怀,以"有我"的担当扛起"一路风雨",以"忘我"的奋斗书写"出彩答卷",以"无我"的情怀办好"暖心实事",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以"有我"的担当扛起"一路风雨"。为民之情连着"血脉",在内心深处迸发出"有我"的力量;时代使命落在"肩头",在实际行动中彰显"有我"担当。广大党员干部是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赶考人",是为民服务的"勤务员",要应使命"召唤"、向目标"飞奔",以"不停歇"的热忱、"不止步"的坚持抵达目标,让"奋斗有我"之潮始终澎湃、一往无前。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只有明确自己的追求、锚定赶考的目标,才能凝聚起不懈奋进的劲头。党员干部要以信仰为"指航灯塔",把满腔热情投身到干事创业中,不做碌碌无为的"躺平者",也不做满足已有成绩的"固守者",更不做裹足不前的"畏难者",为人民群众扛起"风雨",以有力的担当、无畏的前行"乘风破浪"。
以"忘我"的奋斗书写"出彩答卷"。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就没有"虽远必至"的成果;没有"灯火阑珊处"的坚持不懈,就没有"蓦然回首"的惊喜。一切成就和作为,都离不开过程的艰辛、持久的坚持,不愿付出努力、不愿吃苦耐劳,就只能在原地"打转",走不出困难的"围城",解不开难题的"方程"。在为民服务中,必须有"笃行不怠"的脚步,只有敢于"闯"、迎难"拼",才能破难题、跨难关,书写"出彩答卷"。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没有"硬肩膀"是挑不起来的,没有"好方法"也可能束手无策。党员干部要在提升自身的能力本领上下功夫,多融入实践"大熔炉"中,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全流程"处理问题当中,提升自己的应变和解题能力。
以"无我"的情怀办好"暖心实事"。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员干部要向"新"而行、向"美"出发,带领人民群众在新的征程上开创新业绩,把"幸福路"筑牢筑实,把"金扁担"挑好挑稳,向"新的山峰"攀登,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党员干部要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从人民群众"需要解决什么""需要实现什么""需要哪些帮助"出发思考问题,能够和群众"心连心",把群众的"问题清单"梳理清楚,找准"怎么干"的抓手,在为民服务中有计划、有方法、有成效,切实扛起为民使命。党员干部要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实干精神拼搏进取,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有耐心、有定力,多向人民群众"取经",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党员干部驾驶"人民之舟"行稳致远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指出,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为民造福"为"舵"把稳方向、以"脚踏实地"为"帆"提供动力、以"坚定信念"为"锚"定心定力,把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作为"目的地",驾驶这艘"人民之舟"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把稳"为民造福"之舵,掌控方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航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党的根基在人民,自我党成立以来,就将"人民"二字置于顶端。何以坚持人民至上?"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要在思想上认清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厚植"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与人民心心相印,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要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件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这艘"人民之舟"在驶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偏航",一往无前地朝着目的地前行。否则,若基本的"航线"偏离了,再鼓足劲、加满油也是徒劳无功,甚至会误入歧途,酿成大错。
扬起"脚踏实地"之帆,捕捉风力,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要想让"人民之舟"拥有不竭动力,就要扬起"脚踏实地"之帆,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群众炕头,体察村情民情,倾听村民俚语。不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理一理群众到底有何困难、有何需求,看一看哪项政策可以帮助群众解决眼下困境,想一想未来还可以争取到什么赞助、项目......切实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这艘"人民之舟"在驶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活力满满、动力十足。
拉紧"坚定信念"之锚,平息风浪,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决心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在驶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总会有风高浪急、惊涛骇浪,有烫手山芋需要接、有热锅蚂蚁需要做、有外界诱惑要拒绝......面对诸多困难与阻挠,广大党员干部要拉紧"坚定信念"之锚,增强政治定力,始终做到坚信、笃信和真信,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笃行不怠。唯有如此,才能平息狂风的呼啸、海浪的拍打,保障这艘"人民之舟"在驶向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乘风破浪、稳中求进。
党员干部置顶"人民"砥砺前行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节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有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重要论述,为我们干部队伍走好群众路线作出了指引。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学思践悟,始终让"人民"二字在心中置顶,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意求学群众良策、真情关心群众困难,真正做到"识民需、察民意""集民智、纳民策""纾民困、惠民生",切实走进基层、走近群众,获得人民满意度,带来群众幸福感。
真心倾听,下沉一线问冷暖,把"民情民意"置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事项千头万绪,复杂繁琐,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想厘清脉络,真正了解民生实事,就必须要下沉基层一线,真心倾听,识民情、察民意,避免空中楼阁。一方面,要心入基层,感同身受,与人民共情;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促膝谈心话家长里短,积极从心底融入到群众中去,立足基层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身入基层,要在持续深入走基层上下功夫,真正把身子"扎"下去,体会人民艰辛;要走到群众中间,详细掌握大量一手、直观、鲜活的真实情况,要"多下田""常进山",在基层锻炼、成长,用心体会群众工作的"一丝一缕",练就扎实的工作经验。
真意求学,凝心聚力寻实招,把"民智民策"置顶。"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最清楚",对策合适与否,人民最有发言权,最有建议权。只有集民智、纳民策,真实反映人民诉求、意见建议,才能真正凝心聚力、找出实招。一方面,要从"急难愁盼"入手。凡是人民群众"反映的、关注的",我们就要"认真听、耐心答",凡事对人民群众生活"有利的、可行的",我们就要"坚决做、立刻做",要坚持党心民意同频,避免有"问"无"答",真正让民意反映上来、工作落实下去。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始终从人民意愿、利益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勤于问、善于问,从建议中瞄准诉求、期盼,把握痛点、难点,找准政策制定的切入点、落脚点,制定切实出可行的、符合人民意愿的方针、政策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