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80篇(第28/80页)
端牢粮食"铁饭碗",绘好"耕地绿"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反复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要求。广大青年干部要深刻认识守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田间地头,立足农业生产实际,紧扣农时,坚持早谋划早落实早行动,扎实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及春耕备耕各项准备工作,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抓好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采用整村、整乡推进的方式,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要逐步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做到政策、监督、服务三到位,做到耕地红线不践踏,保护底线不突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激发服务"新活力",绘好"农民兴"新画卷。从在正定时与全县人民"同呼吸心相印",到大国领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几十年间,习近平同志用躬身实践践行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广大青年干部要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人民满意"为干事创业的标尺,围绕群众身边的"小事",一件一件抓落实,把每一件"小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把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当成服务群众"晴雨表"。要牢固树立"群众诉求无小事"理念,坚持用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一线调研、一线调度、一线协调上来,俯下身子搞调研、扑到一线克难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实际行动,用自身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选调生以"我"之名铸为民之"心"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选调生在基层"蹲苗扎根",正是"与民为伍、与民交友"的好时候,当以"我"之名,躬身入局,铸牢为民"初心""决心"和"恒心",踔厉奋发,乘有为之"风"破时代之"浪"。
"选"之于党,当立"鸿鹄之志",铸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为民"初心"。"人民"二字,力重千钧。党自诞生之日,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写在旗帜上。选调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后备力量,是组织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挑选出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当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镌刻在心,牢记"人民幸福"才是最大政绩、"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荣誉。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就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始终把人民需求"置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指南",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风向标",在为民的"康庄大道"上行远自迩。要始终怀揣"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的理想抱负,立好"长远志",笃行实干,久久为功,在担当有为中实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凌云之志。
"调"之于任,当燃"赤子之情",铸牢"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决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党和国家将我们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就是要我们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不断强化"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责任意识,让"一寸丹心向日明"的赤诚之"种"在基层沃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们当始终与"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识"同框",积极向焦裕禄、孔繁森、孔繁森、黄文秀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从他们的身上感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用心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考题。当始终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决心毅力,敢接"烫手山芋"、敢挑"沉重担子"、敢啃"最硬骨头",一步一印,不骄不躁,在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群众"打成一片"。
"生"而为民,当行"为民之实",铸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为民"恒心"。作为选调生,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强国重任,必然要坚定"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既能事必躬亲、积极进取,从基层工作的"生动教材"中汲取"野蛮生长"的力量;又能敢拼敢闯、坚韧不拔,在基层的大舞台上用自己的"负重前行"换取人民的"岁月静好"。我们要坚持"听民声、察民情",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勤到百姓家中、田间地头、车间厂房走一走、看一看,脚踏实地获取最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要坚持"办民事、解民忧",绝对不摆架子、不走过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和"家长里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全力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惠民生、暖民心",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围绕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用实干实绩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注""点赞""收藏"坚持人民至上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关注"民生、"点赞"民智、"收藏"民利,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以"我将无我"的情怀为人民谋幸福。
"关注"民生,听人民呼声,念"民之所忧"。"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民生难点痛点,老百姓最有切身感受;政策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密切"关注"民生,深入调查研究,走进人民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了解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掌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要采取多种形式收集民意,通过座谈畅所欲言、通过走访摸清冷暖、通过问卷赢得信任、通过聊天明确需求,多听一听、多看一看、勤问一问,真正掌握人民群众的"难心事""烦心事""伤心事"。要把人民诉求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全力以赴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美好愿景。
"点赞"民智,增人民福祉,行"民之所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点赞"民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求教、诚心向人民学习,一切工作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凡事多问问人民满不满意、多问问群众答不答应、多问问百姓支不支持。要坚持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端正态度,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奉献精神,以"身居庙堂思民忧,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卑之姿,把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内化于心,不断增强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收藏"民利,聚人民伟力,解"民之所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收藏"民利,树牢"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始终做到"念兹在兹",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以"枝叶关情"的担当作为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以"休戚与共"的朴素情怀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要学习黄科威带领革命老区振兴共富,学习路生梅扎根黄土高原,学习黄文秀甘心奉献基层,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同一面",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一条心",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干出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时代佳绩。
"挥毫泼墨"绘就"人民至上"的幸福画卷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人民"二字,力重千钧,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心怀"人民至上",蘸"情怀之墨"、持"实干之笔"、聚"创新之劲",携手共进、挥笔泼墨,共同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人民幸福画卷,让幸福的阳光普照中华。
蘸"铭记初心、矢志不渝"的"情怀之墨",绘就"喜笑颜开心舒畅"的"幸福画卷"。"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代代先贤哲人无不将百姓福祉置于心头。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脱贫攻坚的壮举,还是乡村振兴的蓝图,都彰显着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坚定决心。广大党员干部当蘸"为民情怀"之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贴近民心、每一项举措都温暖民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到幸福和温暖,绘就一幅幅"喜笑颜开心舒畅"的"幸福画卷"。
持"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实干之笔",绘就"五谷丰登乐陶陶"的"幸福画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要绘就人民幸福的画卷,必须发扬实干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广大党员干部当持"实干精神"之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下真功、出实招、求实效。要以实干的姿态、实干的作风、实干的精神,把一张张蓝图变为现实,把一个个愿景变为实景,绘就一幅幅"五谷丰登乐陶陶"的"幸福画卷"。
聚"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创新之劲",绘就"未来可期梦飞扬"的"幸福画卷"。"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绘就人民幸福画卷的重要支撑。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创新,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广大党员干部当聚"创新力量"之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推动创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实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绘就一幅幅"未来可期梦飞扬"的"幸福画卷"。
"三度合一"写实党纪学习教育"变"字文章
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知》明确,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纪律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对照"三不"问题,坚持刀刃向内,变"不上心"为"时时挂心"、变"不了解"为"了如指掌"、变"不掌握"为"运斤成风",以"三度合一"写实党纪学习教育"变"字文章。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胸怀"敬畏之心",让自我加压有"力度"。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律己方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对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不上心",说到底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党纪应有的敬畏之心。因为思想上处于"破防"状态,将自己置身于党纪之外,心存侥幸心理,一旦面对诱惑或考验,就容易犯错误甚至栽大跟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党有党纪。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作为党员干部,循规守矩是本分更是义务,要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行动圭臬,在心中立起一把无形的戒尺,在头顶悬一把警示利剑,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刹车",避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砥砺"精研之心",让理论浸润有"深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朱子语类》有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对党纪学习教育来说,学是基础,唯有"细嚼慢咽、入脑入心",方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慢过程",需要步步深入。对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一知半解",了解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不仅容易出现"认知误区",也容易导致"行为越轨",在浑然不觉中踩踏红线、触碰高压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凿深井"思维,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枕上书,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在"消化吸收"中完成"内化"过程,做到"滚瓜烂熟、如数家珍"。
"弃之则藏,用之则行",厚植"践履之心",让成果运用有"热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纸张上的条款只有内化为言行准则,才能活起来。对党纪的掌握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在于运用是否深入得当。党员干部要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正冠之镜",将自己摆进去、将职责摆进去,经常"照镜子"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条例》剖析身边的"反面案例"进行自我警醒,看"四风"问题是否依然,看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是否到位,看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是否存在瑕疵,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方面"不差毫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让党纪学习教育真正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
"现场办公"下基层纾困解难"面对面"
当下,"四下基层"正被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成为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其中,"现场办公下基层"更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关键在"下",核心在"民"。行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以"立说立行、紧抓快办"的实际行动进行现场"办结",化被动"接招"为主动"破题",真正用工作成效诠释躬身为民的情怀。
"现场研究"促发展,变"端坐会场"到"直奔现场"。"不日新者必日退",在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实现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敢于走出机关,"进驻"一线,到产业发展、企业生产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前沿"现场办公"、细致研究,对于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菜篮子、米袋子、药匣子",到事关发展的"生态环保、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找出影响本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谋求破解之道。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要聚焦发展所需直击一线,特别是到防汛抗旱、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的现场去,以"知难不畏,见难不避"的决心为"攻坚克难",提出科学性、针对性、创造性的举措,真正做到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坚定信仰、开创未来。
"现场破题"办实事,让"坐等问诊"到"上门出诊"。"下基层"关键在于"下"而有为、"下"而有效。现场破解难题如同医者"望闻问切",只有确保"把脉"和"开药"两个环节都绝对准确,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农贸市场、企业车间"面对面"问情况、听意见,协调解决人居环境、设施配备、产业拓链等系列问题,在与群众"奔现"中,放大民声"音量"、看清群众"表情",从而号准"病根"、化解"疑难杂症"。要用"脚力"提升"能力",在现场办公集中"会诊",让"看不见"的商量成为"看得见"的行动,拉近机关与基层的距离,搭建与群众百姓的"连心桥";多部门联动一线面对面交流,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形成方案限期解决,定期通报进度,切实以实干的态度和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