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课国际传播力交流材料
提升思政课国际传播力交流材料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推进国际文明发展、引领人类进步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既是新时代国际社会的呼唤,也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承担着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引导人们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的重要功能,增强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对外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抓好关键主体,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思政课教师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是增强思政课国际传播力的关键主体,具有国际化视野是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养。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思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思政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拓国际化视野,助推思政课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工作。
1.具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通晓国外社会思潮、形势与政策的国际化素养。身处信息互联互通的"地球村",思政课教师会受到不同国家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如果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理论素养,不能够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应对和消解各种思潮的不良影响,就会阻碍思政课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提升国际化的视野、格局、高度,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晓世情国情党情,还应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关注国际形势与政策,善于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具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分析社会思潮和国际政治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还表现为在课堂内外能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课堂上,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分析、评价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外热点事件,回应学生的困惑、迷茫和质疑,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需要和期待;能够运用案例讲好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故事,能够通过中西古今对比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和世界;能够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认清规律、辨明方向、坚持主流。在课外,思政课教师应及时追踪和审视全球前沿问题,广泛搜集素材,开展和参与各种国际性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宣传推介中国故事、中国国情和中国全球治理理念,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影响力。
3.具有培养国际化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担当精神。增强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要求教师具有培养国际化视野学生的担当精神,培养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明辨是非,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侵蚀,能够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宗旨的宣介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进步力量,展现中华文明价值的新时代人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讲透彻,消除误解和曲解,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并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和政治观念。
二、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的"事"阐释好马克思主义的"理"
提升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在传播内容上,要把真实的中国,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发展经验传播出去。从内容上看,思政课就是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进程,所以,提升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必须以事实为基础,重点讲清以下几种关系。
1.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提升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的故事讲好,把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对世界做的贡献同中国产党的领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讲明白。思政课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讲清楚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个"事",讲清三者辩证关系这个"理",从而消除误解和偏见,揭露这一谬论的本质和目的,达到对中国"理"和"事'的正确认识。
2.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类求解放的结果,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占据理论最高峰和道义制高点的真正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以实现全人类发展、繁荣和幸福为理想,体现了对人类发展进步大势的准确把握,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这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代表世界人民利益的"真实共同体",而不是"虚假共同体",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当前有些国家刻意挑拨离间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关系,散布中国威胁论。增强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就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人民解放的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代表各国人民利益的真实共同体这个"理"。
3.讲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都是不同阶级利益在意识中的体现,二者是斗争性和统一性并存的辩证关系,不能够把二者机械的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发展离不开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它是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当年马克思正是吸收了资产阶级思想中有价值的因素才不断形成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应肯定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并吸纳和超越这些合理性因素。增强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就是要对外宣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并存中,在充分发挥同一性积极意义基础上,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建好话语体系,创新面向国际化的思政课话语体系
增强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需要有适合的传播形式,就目前来讲,话语体系依然是当今世界思想交流和传播的主导形式,是传播是否有效的决定性和关键性因素。因此,增强思政课的国际传播力,必须建构相应的话语体系。
1.制定提升思政课国际传播力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目前,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无法完全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推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有效应对西方的话语霸权,是一个国家战略层面上的问题,构建思政课话语体系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层面上,应针对全球化发展对人才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制定思政课国际化视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思政课话语权提升战略和规划,以涉外院校的思政课改革创新为试点,制定以提升国际传播力为目标的一系列举措,全面推进思政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工作。
2.提升思政课对外传播的话语权。中国的思政课这种"直接的道德教育"形式与西方隐形的"间接道德教育"形式存在差异,加之中国过去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限制,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受到质疑,长期处于"失语"状态,限制了其在国际课程中的影响力。目前,我国除了要在政治层面不断增强话语权、拓展传播的途径和渠道,还要主动提升其内在价值和外在形式,增强话语生命力和感召力,在话语形式上与世界接轨,全面提升其话语权。一是在教材编写上,增加国际视野的解读、国际话语内容的引入、国际先进理论框架借鉴;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世界发展的现实材料融入教学内容,将国际热点问题引入案例教学;三是在教学形式上,建立开放性课程,把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引进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开展参与式、体验式和互动教学;四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体系化建设,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地向国外传播的途径和渠道。
3.建构适应国际传播的思政课话语语境。马克思在论及思想与语言之间关系时指出:"观念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思想之表达应借助话语。在教育国际化时代,必须创设有利于对外传播的语境。为创设有利于国际传播的语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该部书为便于对外传播,采用朴实、生动的语言风格,通过引经典、用俗语、借形象、讲故事等方法,助力海外读者理解;在翻译时,充分尊重了译入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注重文字背后情感内涵的表达,再现了中国政治话语的新风格,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构建全球视野下思政课话语语境,就是要立足于提升国际传播力,在不改变其理论体系化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改变其语言风格和演说方式,使用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道路。四、用好渠道载体,打造面向国际受众的思政课慕课思政课的国际传播还需要传播的途径和渠道,当前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下,慕课以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的优势在全球大范围发展和流行,与思政课大规模性、公开性、共享性的特点相契合,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最佳渠道和方式。
1.探索适应国际传播的思政课慕课设计理念。思政课幕课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属于世界性的理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回归,而"慕课"是实现这种回归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但是,慕课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担负对外输出西方价值观念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传播设计理念,切不可全盘照抄。一要吸收其中蕴含的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同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慕课发展之路;二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性,充分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外宣传和普及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三要契合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坚持国际化导向和国际化风格,使马克思主义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更加贴近受众体的实际生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四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搭建思想交流对话的网络平台,在交流讨论、辩论交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谋求最大的思想共识,创设和谐共进的思想文化氛围。
2.规划设计适应国际传播的思政课慕课形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思政课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要提升其国际传播力,必须考虑国外学生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慕课,改变纯知识性的设计理念,把马克思的生平、重大事件和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观点、理论整合在一起,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还原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在再现中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探索中进行理论的创新。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打造四门精品网络思政课,并登陆国际性慕课平台edX面向全球开放,通过对外传播、国际关注重点和学生评价等情况来看,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国外学生了解不足,对国外学生的关注点把握不准。国外学生对一些人物和理论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共产主义存在一定片面化理解,习惯运用西方的价值观念评价和看待问题。所以,针对国外学生的特点和关注点,设计思政课慕课是增强对外传播力的关键。
3.打造专门的思政课学习平台。美国拥有平台规模大、合作院校多、课程种类及数量可观的三大慕课平台"Coursera、Udacity、edX",上述平台发布的课程以及内容的选择都是有条件的。在过去的几年内,中国仅有《毛泽东思想》《理解马克思》两门相关思政类课程在国外慕课平台推出,对外影响力有限,为此我们需要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高度来打造高水平、国际化、成梯度的慕课平台,使其成为思政课国际传播的坚实阵地。目前我国创建的本土慕课平台,国外选课人数仍十分有限,国际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合力优势也未充分显现。所以,亟须在继续加强与国际慕课平台合作的基础上,提升中国慕课平台的国际化程度,拓展思政课国际化传播的渠道和空间。
总之,思政课国际传播力的提升是增强国际话语权、展现中国对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效途径,探索并提升思政课国际传播力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思政课国际传播力提升工作,在充分把握思政课对外传播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将其打造成塑造中国形象、展现中国气质的坚实阵地。
上一篇: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