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96篇(第10/21页)
将"最美"之情熔铸于"火热信仰","青"山不移、"真"心无悔,不畏巉岩攀登理想信念之"山"。"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是向上发展的基石,无论是"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肚子"的孟二梅,抑或是无惧暴雨险境,历经25小时营救被困群众的赵鸿亮,他们"最美"之美首先是"信仰之美"。"信仰之美"来源何处?"知之愈深,信之愈坚,行之愈笃",理论学习是孕育"忠诚信仰"的富矿,只有深读"有字之书",方能筑牢"信仰根基"。广大基层干部要想向更深的泥土中扎根,就要拼足"挤"和"钻"的精神,将党史、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学习材料作为"枕边书",在精细研读中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文化历程和发展道路,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将"根脉"厚植于广袤基层,在反复的"精神洗礼""思想淬炼"中涵养永不褪色的"忠诚信仰",打开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将"最美"之情熔铸于"实干热忱","行"则将至、"真"诚奉献,不惧寒暑奔赴服务人民之"海"。"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最美"之"美"还渗透于每一个脚踏实地的服务细节之中。无论是坚持25年在农业一线书写使命担当的马学锋,还是"三牛精神"的基层践行者杨斌......他们都用一言一行践行初心使命,用一举一动镌刻服务赤诚,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熔铸"服务深情",实干笃行是"最美之美"生动的"注脚"。广大基层干部要致敬最美公务员,接续这份情真意切的"鱼水深情",将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融入实践工作之中,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足迹定格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在卷起裤腿"下农田",坐在庭院"拉家常",进入车间"聊生产"中,变"千万里"为"零距离",近身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将人民群众的"日常琐事"作为自己的"心头大事",以"民所盼之、我必行之"的信念深入基层一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勇挑"重扁担"、敢啃"硬骨头",一步一个脚印耕好基层"责任田",将"为群众办实事"的论文写在基层大地上,用双手托举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将"最美"之情熔铸于"远大征程","厚"积薄发、"真"挚奋进,不分昼夜念好干事创业之"经"。"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最美之美"还体现在战天斗地的进取面貌之中,无论是扎根边疆矢志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的钱斌,还是奔忙在羌塘草原蔬菜种植基地的康子东,抑或是为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奉献光和热的秦智......他们都不屈服于现状,为了国家和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艰难险阻,他们的身影虽然平凡,却印刻着伟大,是"远征"路上的"指路明灯"。"历其艰辛、成其伟大",新征程不会一马平川,立足乡村振兴舞台,广大基层干部要磨练"进取斗志",主动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第一线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不断理顺工作节点、明晰工作重点、把握工作要点,"日拱一卒"练好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千帆竞发"的时代发展中建功立业、不负韶华,以"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拼搏精神绽放新时代公务员的人生价值。
从"广西之行"读懂"国之大者"
八桂大地,生机盎然、活力迸发。12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先后到南宁、来宾等地,深入对外开放项目、社区、农村、企业等进行调研,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足迹里藏着"时时放不下"的牵挂,更藏着"举旗定向"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广西之行"中读懂"国之大者",知责于心、担责于肩、践责于行,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循迹"发展足迹",感悟"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优则动能足",读懂"高质量发展"是"国之大者"。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多次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表重要论述,多次强调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为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地方优势,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数字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全力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力,努力做大做强"产业蛋糕",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座"。
循迹"善治足迹",感悟"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读懂"基层治理"是"国之大者"。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儿。"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治理点多、面广、线长,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新时代"浦江经验""枫桥经验",走好"四下基层"之路,通过"下乡摆摊""上门问诊"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让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成效在一线体现,让基层治理从"管治"向"善治"转变。
循迹"甜蜜足迹",感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读懂"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万亩甘蔗林和机械化作业收割场景,听取基地情况介绍,祝愿乡亲们的生活像甘蔗一样甜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要落实规划、扎实推进。从"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的重要论断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勾勒的"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愿景图,乡村振兴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广大党员干部要锚定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目标,践行"两山"理念,做足"土特产"文章,提升"造血"能力,擘画"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富春山居图"。
调查研究要行之有"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广大党员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行之有"向"方能取得实效,确保调查研究成果落实落地,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靶向聚焦,把握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的导向。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预研是调查研究不可或缺的案头工作,是确保调研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倘若调研"仗前无备",仓促"出征",乱跑莽撞,必然会导致调查研究"事倍功半"。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准确树立调研靶向,提前梳理基础数据、归纳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且"脑中有谱"。着力聚焦新时代的主要矛盾、预先考量群众的急难愁盼,认真确定调研主题、制定选准调研方式、拟定切实可行的"问题清单",直奔问题去、紧跟问题走,一竿到底涉深水,渊图远算得蛟龙。
求真务实,掌握身入基层、心至群众的旨向。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基层一线既是"民生现场",又是"调研主场"。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搞弄虚作假的"盆景"式调研、回避问题的"作秀"式调研、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仅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情、找不准问题病症,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应将"问诊把脉"与"取经问道"融会贯通,始终带着谦恭的问诊态度"进百姓门",多与群众坐一条板凳问问家长里短,多用接地气的土话与百姓交流听听急难愁盼,用"张口问"代替"眼睛看",用"双腿动"代替"车轮转",将调研报告写在基层一线,确保调查研究"精准点题""不偏航向"。
辅政鼎新,紧握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方向。调查正如"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实效是检验调查研究的根本标准,调研成果转化是调研活动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党员干部应强化成果意识,紧盯一批"关键小事"、狠抓一类"发展难题",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真正写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要紧扣现实工作需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主动将"问题"变"课题"、将"思路"变"出路"、将"难点"变"亮点"、将"成果"变"效果","调"以务实、"研"以致用,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有效利器"。
致敬鲍卫忠:最是"忠言"动人心
中央宣传部近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民好法官",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认真学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深感震撼、深受感动,从中采撷几句打动人心的话语,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拼搏之力。
"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这些"忠言"背后是扎根祖国边疆的一片忠诚之心。"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鲍卫忠在入党申请书里写的话,成为他一生的坚守。24年来,鲍卫忠扎根祖国边疆,成长为守护司法公正的大树,根须扎进云南阿佤山深处,从一个青涩的佤族小伙,成长为常怀为民之心的忠诚干部,鲍卫忠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的笑容和奔波的身影,也留在了每一个他温暖过的人心中。我们要向鲍卫忠学习,从他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事业的精益求精中,汲取精气神、焕发创新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这些"忠言"背后是敢于啃硬骨头的一片实干之心。干执行工作,鲍卫忠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用耐心"磨案子",用双脚"跑案子"。一次,沧源县法院有一例68.1万元的债务案件由鲍卫忠承办,多次进行调解都失败了,但鲍卫忠没有泄气,督促被执行人想办法履行,并多次和申请执行人沟通,最终双方同意调解。"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在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在群众家的火塘边、田地里,都留下了鲍卫忠不知疲倦的身影。这看似笨办法,却是鲍卫忠维护法律尊严的坚守,他带着大伙"磨"掉650件积累多年的"钉子案"。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向鲍卫忠学习,始终做一名实干家,多做小事杂事,多理琐事难事,在微不足道中蓄足底气,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以披荆斩棘、敢战能胜的态度去做好眼前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在勇攀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实干中闯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只要用心用情,就没有打不开的心结",这些"忠言"背后是敢于吃苦奉献的一片为民之心。"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法是无私的,但必须有温度"......鲍卫忠将群众放在心头,尽心竭力让司法温暖触及每一名当事人。在一起标的额10万余元的合同纠纷案中,被执行人卫某因生活困难无法清偿,案件中止执行。鲍卫忠把该案列进日程,时不时去卫某家中问问情况。当了解到卫某在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却苦于找不到销路,鲍卫忠试着在微信朋友圈帮他发布推销信息,帮助卫某凑齐了执行款。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我们要向鲍卫忠学习,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始终做到感党恩、重民情,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扑下身子,真正走到群众中,与群众成为一家人,领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真正为群众办事,获得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不断种好事业高质量发展"责任田",用智慧和汗水、付出和奉献,让事业"责任田"成为党的"放心田"、人民的"幸福田"、复兴的"希望田"!
党员干部解锁"过紧日子"中的正确政绩观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俗话说:干部吃"苦头",群众才能尝"甜头"。过"紧日子"是手段,让群众奔"好日子"才是目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形成习惯"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抓紧"群众诉求"着力点,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的问题。日子好不好,百姓说了算。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任务更加艰巨,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为民造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群众诉求和信访接待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与群众相向而行、偕同共进的探索中听建议、研思路、谋方法,坚持不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实现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保障、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问题的科学决策和扎实行动。
拧紧"廉洁自律"螺丝钉,解决好"创造什么样的业绩"的问题。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纵观百年党史,从瑞金时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的小米加步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贯穿始终,这是我们党从内忧外患、兵荒马乱的"黑暗时期"一步步走到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新时代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经常性检视反思、躬身自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紧紧守住道德底线、纪律底线、规矩底线,常怀敬畏之心,把"三观"的思想阀门拧紧,把"廉洁自律"这根弦绷紧,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入心入脑,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扛牢"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铁的纪律、严的作风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上紧"干事创业"总发条,解决好"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协同配合,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过"紧日子","紧"的是"钱袋子"却不是"迈步子",过"紧日子"不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在"紧"的基础上办实事、多办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发展理念"精髓,坚持不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贯穿在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始终,一件接着一件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锐意进取中用心打磨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善于抓未成之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不搞竭泽而渔的"短利",不断增强"干在当前、顾及长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在实干上出实招,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不折不扣把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下一篇:2023年度公司务虚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