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交流材料:叙事教学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高校思政教师交流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成为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目标和价值旨归。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是一个多要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需要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来加以实现,而叙事教学作为一种立体式、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涉及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素,历经文本阐释、知识理解、价值认同、理论践行等环节,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一、叙事教学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可行性
1.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思政课的亲和力指的是"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从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维度来看,思政课的亲和力会受到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等要素影响,教学主体的感染力、教学内容的解释力、教学方法的引领力、教学话语的感召力等方面产生的力量作用都会影响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也决定着学生能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思政课亲和力的效果维度来看,思政课的亲和力直接体现为教学主体的说服力、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方法的感染力,表现为思政课教学对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的一种关照和尊重。思政课承载了提升人的精神品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达成教学对象理论理解、客观认知、价值引导、行为实践的重要渠道,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叙述文本的宏大性、教学内容的空疏性、教学语言的悬浮性、主体情感的缺场等因素往往造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沟通疏离,从而难以达成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和情感共鸣,这削减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因此,需要辩证、全面地理解影响亲和力的因素,而不能仅仅只把握单一的教学要素,或者纯粹从语义学视角理解亲和力内涵,而要从全过程的教学要素看待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并找到契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2.叙事教学对思政课亲和力的整体构建。思政课的亲和力是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结合,是理念和方法的有机耦合,是坚守和期待的视域融合,是认同和实践的系统契合,从内容、形式、方法、体验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破解思政课亲和力提升困境。叙事教学是"将故事作为课堂内容的起点、教学探索的主要来源和逻辑主线,将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效统一在教学叙事中"。叙事教学通过教学主体的口头或者书面话语表达,深刻阐述教学文本内容中蕴含的深厚精神或者内涵,来实现教学对象品格的发展和完善,是一种结合了阐释、体验、情感和践行的教学方式。从文本叙事看,叙事教学既能够解构宏大的叙事文本,也能够对个体的和日常的微观生活进行解读,能够将灌输性和渗透性话语进行结合,实现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的有机融合。从内容叙事看,叙事教学从教学对象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中汲取内容,从贴近教学对象现实环境的视角探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让教学内容承载丰富的精神要旨,从而取得教学对象的认同和理解。从语言叙事看,叙事教学适时转换教学话语,契合教学对象的话语方式和习惯,从口头话语的输出与输入实现价值引导的即时性和实效性,达成主体间语言的双向互动和情感互通。从情感叙事看,叙事教学能够实现情感与知识的共同在场,以尊重主体、平等对话、情感灌注的方式突破主体间的隔阂,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依存,丰富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叙事教学能够从文本、内容、语言、情感等维度整体构建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观照教育对象的课堂体验,实现思政课的思想启迪、价值认同、情感浸润、品格塑造的教学目标。
二、叙事教学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
从方法论层面看,叙事是一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模式,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平等对话"的教学中,推动教育者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引导教育对象自主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1.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增强叙事文本吸引力。思政课教学的叙事文本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是用文字图像材料呈现出时代特色、民族精神和中国实践的一种综合,叙事文本的展现相对宏大,以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威性话语作为主要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宏大叙事注重"宏观视野、抽象内容、归纳思维、概述语言和理性表达,微叙事以微观视角、具象内容、演绎思维、描述语言和感性表达为主要特征"。在宏大的叙事文本框架内,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宏大的叙事文本加以分解,将相对笼统、宽泛、概述性的文本解构为微小话题,从"是什么"的文本转为"为什么"的文本,以问题式、启发式的文本代替平述式、说教式的叙事文本,兼顾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的体系性与碎片化、整合与分化的文本样态,既要叙述国家层面的中国故事,也要叙述社会层面的风尚故事,还要叙述个人层面的个体故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特征运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和宪法法律权威为主要文本内容,更加偏重对法治理论的整体把握和法治精神的宏观阐释。基于此,可以学生的法治观和法律方法为切入口加以分解,以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如何通过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升法治素质等为核心问题导向形成问题链,将宏观的法治文本与微观的法治实践相结合,增强叙事文本的吸引力。
2.抽象叙事与日常叙事相结合,增强叙事内容感染力。思政课是一门关乎"人"的课程,在引导个体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还要引导个体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并且还担负着个体的品格塑造、信仰树立和价值观引领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将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指向相结合,而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和现实基础。叙事的开展涉及个体与生活、个体与世界的集体观照,在叙事中主体间共同进行一种价值观视域的交融,让个体以生命和生活的现象去反思自身的精神世界,澄清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达成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思政课的叙事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等,内容相对抽象,而教育对象具有不同阶段的学理摄取和心理发展特征,个体之间也有道德水平的差异,在内容的叙述上要符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因此,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将思政课的叙事教学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抽象叙事和日常叙事中找到叙事内容的契合点,使抽象叙事中蕴含的国家政治观、社会价值观与日常叙事所蕴含的个人价值观实现共振,并把叙事内容所载的多层次价值观以共享、学习、沟通等方式加以融合,形成动态的价值观塑造过程。叙事内容需要将抽象的叙事符号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日常体验、情感与生活,以浸入式的叙事方式将抽象存在与个体生命体验进行关联,以增强叙事内容的感染力。
3.价值叙事与理论叙事相结合,增强叙事话语说服力。思政课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精神进行宣传的重要阵地,政治话语在思政课的叙事话语中居于核心地位,叙事话语在对政治话语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承载了重要的价值引导功能,即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和文化现象,并在关注和思考国情社情中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制度自信。同时,要彰显思政课所具备的意识形态性质和功能,就"需要依托学理性,思政课的政治性建立在逻辑严谨的学理性基础上,思政课要有思想的深度、理论的力度,以及严谨的学理",思政课的价值叙事需要以理论叙事为根基增强话语说服力,以透彻的理论阐述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阐释说服学生,以深刻的现实分析启迪学生。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变革、网络原住民的主体样态都存在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这影响和消解了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话语效果。因此,思政课的叙事话语需要结合价值叙事和理论叙事,从问题本质出发,以政治话语引导学理话语,以理论叙事支撑价值叙事,以叙事话语所蕴含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显现思政课叙事话语的说服力,以叙事话语魅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自觉抵御"普世价值"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
4.灌输叙事与启发叙事相结合,增强叙事情感渲染力。叙事情感包含了灌输叙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涵和价值要义,也表达了主体对知识的感性体验和具体实践。传统思政课多采取灌输式教学,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给教育对象,以显性的叙事教学凸显思政课的政治立场和理论内涵。但是单向的输出和单一的叙事容易带来教育者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造成教学的"话语霸权",使主体间难以形成双向的情感互动,引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中空",极大削减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而启发性叙事能够培养教育对象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价值理念,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双向互动、平等的叙事对话中营造叙事情境,产生教学情感。将灌输叙事与启发叙事结合,可以使教育对象有效接受教学内容,增强叙事情感的共鸣。教育者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叙事教学,通过叙事的真实性和坚定性感染教育对象,引导教育对象主动的情感回馈思政课堂,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良好的叙事环境中实现知识和价值的传递与转化,提升叙事情感的渲染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