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47/58页)
用"好政策"释放"求才若渴"的诚意,以"海纳百川"的襟怀为人才"引路"。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人才九条"中的第二条即为"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这无疑给了学历不高、出身不好、标签在身的人才群体打了一剂"强心针",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新的"引才思路"、开辟了新的渠道。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时代命题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对于人才的评价如果还是一味地"一根尺子量到底",不仅不利于形成立体多元、层次鲜明的人才梯队,更会让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偏科型"人才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各级组织部门要用"好政策"释放"求才若渴"的诚意,就得主动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走出"唯学历"的思维误区,做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去挖掘人才,以"海纳百川"的襟怀为人才"引路"。
用"好培育"厚植"蹲苗孕穗"的沃土,以"个性定制"的精准替人才"搭台"。裁衣务必先量体,大小宽松暖是春。要"盘活"人才储备,形成增量好、存量高、质量优的人才框架,重点在于培养、难点也在于培养。如果单靠引才这一渠道,无疑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引进来的人才还要经历"水土不服"的阶段、面临"左摇右摆"的选择,不仅在适配度上略微逊色,在归属感、投入度上也稍显欠缺。各级组织部门当用"好培育"厚植"蹲苗孕穗"的沃土,就得始终聚焦当地发展的重点任务、关键方向,突出人才素质教育和实战能力的结合,根据人才的不同经历、知识储备、个性偏好、长短板等,进行有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工作,同时发挥"传帮带"的好传统,让当地人才源源不断、青蓝相继,真正以"个性定制"的精准度替人才"搭台"。
用"好环境"升温"双向奔赴"的感情,以"撑腰鼓劲"的支持促人才"亮相"。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是时代的呼声、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内心对于实现人生抱负的期待。然而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一些青年人才都陷入了"郁郁寡欢"的情绪之中,认为干坐冷板凳、熬得斗志灭,也等不来一个好机遇,或者好不容易有了"亮相"的机会,却被群嘲"年轻人干不了大事"而悻悻收尾,这无疑是给青年人才的奋斗心"泼冷水"。各级组织部门当用心构建"好环境"进而升温"双向奔赴"的感情,就得用好评价考核体系,把"实干"风向标擦亮立稳,将有能力、有胆识、有情怀的青年一代放在关键位置上去历练,用真关怀、真关爱、真帮助提升人才的归属感、成就感,真正以"撑腰鼓劲"的支持促人才"亮相"。
"三步发力"促调查研究走"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员干部要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自觉开展调查研究,在调研中,聚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奔着问题去,照着问题查,盯着问题改,推进调查研究走深走实、步步到位。
保持"迈实步"的"躬耕状态",观问结合、走深走实,确保民情掌握"到位"。开展调查研究闭门造车行不通,异想天开更脱题,必须走深走实。习近平同志到任宁德之初,为解决闽东贫困地区的发展难题,走遍闽东9县所有的乡镇,在深入调研中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实地全面"观",迈开步子,避免走"精品"线路、看"盆景"典型,既要到亮点多、经验丰富的地方去"汲取真经",又要多趟乡野泥路,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走进社区、企业,走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以"一头汗两腿泥"的躬行之姿,在"身入心至"中,观察最真实的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有的放矢"问",融入群众、沉在一线,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需于民、问失于民,当面倾听最真实的声音,直接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发现最真实的问题,把群众的意见打捞上来、把群众真实的"呼声"带回来。
保持"踱方步"的"求解状态",准细结合、如琢如磨,确保问题分析研究"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做不好调查研究工作,既有不愿吃苦、怕麻烦的懒惰思想作怪,也有调查的过程中正视问题不到位、科学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面对调查研究取得的零散孤立、重复交叉、粗略含糊的前期资料,需下足求准、求细功夫,让原因具体化、问题明显化。要善于"踱方步"求准,在分析问题中,防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坚持正视问题,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分清难易主次,轻重缓急,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拨云见日、洞悉本质"的"火眼金睛"精准分析、正确辨识,走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困境;要善于"踱方步"求细,坚持在分析论证中边梳理、边分析,以"解剖麻雀"的细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把握特殊和一般,找出共性与个性,厘清表象与本质,把原因挖深,找到症结,把粗浅的结论深刻化。
保持"不停步"的"笃行状态",改立结合、求实求效,确保问题解决"到位"。调查研究开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是开始,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是目的。要紧盯不放改"问题",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人,以"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能及时解决的,雷厉风行,抓紧快办,努力取得成果,对需要长期解决的,细化措施,分期分步,持续用力,动真格、见真章,建立回访督导机制,复盘督办、跟踪问效,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反复;要求实求效,下足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功夫,从解决"一件事"推广到解决"一类事",总结调研经验、做法,及时把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确保调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确保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持续擦亮新时代中国妇女"半边天"金色名片
10月23日,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指出:"我国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女性尤其是女性党员干部,当牢记嘱托、不辱使命,让"半边天"这张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回首往昔,中国妇女扛起"使命担当",创造"不朽传奇"。历史不会忘记,2020年疫情来袭之时,年过古稀的李兰娟院士"全副武装",坚守在战"疫"第一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更是辗转多个救死扶伤的战场,她说:"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而青年泰山学者白晓卉,却永远倒在了抗疫一线,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这些"巾帼英雄"心中,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为此,她们舍生忘死、冲锋陷阵、无怨无悔。新时代妇女尤其是女性党员干部也要涵养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续写"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史诗。
环顾今朝,中国妇女尽显"铁血柔情",书写"为民答卷"。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退休后义务到马兰村支教,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先后培养200多名学生。"校长妈妈"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中,将大半辈子奉献给山区教育,兑现了"让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的庄严承诺。这些优秀妇女将为民造福作为毕生追求,鞠躬尽瘁、前赴后继,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广大女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人民"置顶",为人民"奔走",始终将群众的"日常小事"作为"心头大事"办好办实,在为民排忧解难中书写人民满意新答卷,真正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展望未来,中国妇女拥有"广阔舞台",必将"大有可为"。本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1793名代表和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90名特邀代表,分别来自工业、农业、商贸、科技、教育、医药卫生、新闻出版等多个行业领域,年龄最大的代表81岁,年龄最小的代表才19岁,都是新时代中国优秀妇女的典型代表。她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铿锵玫瑰"。战鼓催征马蹄疾,砥砺奋进正当时。如今,党的XX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广大女性党员干部要以优秀代表为榜样,抢抓时代机遇,立时代潮头,不惧风高浪急,以"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的壮志豪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更大辉煌。
讲好"先锋故事"让党员教育"活"起来
近日,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模范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以无私奉献、精湛医术、接续奉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用"誓言"印刻"初心",用"脚步"记录"深情",伟大的时代需要"楷模的力量",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故事"。基层党组织要想写好"党员教育"这篇"命题作文",就要踮起脚尖,追逐"时代楷模"光辉,用活这本"教材",将"先锋故事"融入"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应用实践"之中,让党员教育"活"起来。
以"时代楷模"之力"正心",用"先锋故事"诠释"经典理论",让理论学习"活"起来。"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铸魂之基",信仰之火能够点燃发展"百炬"。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远赴他乡救治患者,近一半在偏远艰苦地区;从"输血式"援助到可持续"造血式"援助,填补当地医院技术空白,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但他们有着相同的勇毅。他们在"小我"中实现"大我",基层党组织要让"时代楷模"成为理论课堂的"座上宾",用他们"鞠躬尽瘁、救死扶伤"的案例诠释"精华理论""精辟论断"的指引作用,将"抽象理论"变成"身边故事",助力基层干部深切感受到理论学习的"塑魂"作用,主动投入到理论学习之中,筑牢"信仰之基"、擦亮"鲜红本色",在乡村振兴征程中"沐风雨、斩荆棘",做信仰坚定的"建设者"。
以"时代楷模"之力"修身",用"先锋故事"引领"实干之风",让调查研究"活"起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征程上,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才能唤醒"沉睡资源"、打造"特色文旅"、连通"产业链条"、挖掘"有用之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如今,我国援外医疗队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艰苦环境阻挡不了他们救治病患的脚步,简陋条件摧残不了他们治病救人的意志。他们的"深脚力"是做好调查研究的"良方"。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党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躬身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不能靠"猛打鸡血",要将时代楷模跨越"山海",不辞艰辛救治病患的精神融入期中,引导党员干部在崭新的乡村振兴赛道上,永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探索精神和"如切入磋、如琢如磨"的调查研究精神,助力"新农人"扎根基层,以"一山接连一山翻""一户紧挨一户探"的精神将"根脉"厚植于希望田野,将"埋藏于深山""汇聚于人民"的特色资源禀赋开掘出来,做好生态价值的"转化题",助力特色文旅产生崭新的突破。
以"时代楷模"之力"立德",用"先锋故事"扣响"百姓心门",让应用实践"活"起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党员教育要想取得成果,离不开深入实践的砥砺深耕。60年来,我国向遍布全球的7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了2.8万人次的医疗队员,诊治患者2.9亿人次,为无数在病痛中迷茫的人们带去希望,将"鞠躬尽瘁、不求回报"的形象定格于人民心中。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浅出,将"时代楷模"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讲到党员干部的"心坎上",让党员干部真正感知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情怀,助力党员干部在心中将人民"置顶",远离"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杜绝"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竭尽全力把人民群众的"揪心事"斩破,将人民满意的"度数"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数",全力以赴答好"为民造福"的答卷,将"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立足"江西之行"绘制"振兴图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整治、乡风建设,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抓好办成一批实事,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广大基层干部要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从"江西之行"读懂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牵挂和关心,主动扛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在"产业兴""服务优""生态美"和"乡风好"中绘制乡村振兴新图景。
立足"产业兴",夯实产业基础,绘制"乡村兴盛世安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断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发展产业需要进行充分论证,要以"土特产"思路谋划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形成"一村一品",避免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情况。基层干部要把乡村振兴一线当作主战场,找准乡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方案,依托乡村独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在农产品生产和品牌打造上,要勤思善学,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把乡村特有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做精一个产品、打响一个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服务优",健全服务体系,绘制"小康霞照农民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不同需求,要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将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基层干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主动学习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等业务技能知识,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关注回应民众"急难愁盼",做好供水、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帮扶。
立足"生态美",开展环境整治,绘制"绿水画桥云漫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宜居宜业的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是服务民生最直接的工程,是满足农村群众对生态宜居的客观要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将绿色发展落到实处,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基层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真实诉求,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打造可推广的环境整治典型样板。要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重点工作。要积极动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作用,激发村民建设和美乡村的积极性,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