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41/5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4568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23分钟。

闪耀"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繁荣光芒,在突出面向新发展中奏响下一个金色十年"发展强音"。十年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准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中巴经济走廊截至2022年底累计为巴基斯坦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累计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贸合作以及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大势,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为纽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等为联通,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引导世界各国探索相互尊重与相互支持、共担风险与共克时艰、互利共赢与合作共赢的新道路,用力谱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章。

书写调查研究"真、实、效"新答卷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全党在新时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已全面启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真"字当头、"实"字为要、"效"字收尾,用调查研究破解当前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答卷。

坚持"真"字当头,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找出问题"病根子"。发现问题,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发现不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调查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调查研究,不是毫无目的的"四处漫游",而应该静下心来,提前做足功课,思考调研的对象、目的、方法,大到确定选题方向、列好调查提纲,小到调研的方式方法、定点选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调查研究方向准、选题选点针对性强。调研除了到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总结经验外,更多的应该是要到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真正发现问题、找准问题。1961年6月,陈云同志返回自己的家乡江苏青浦县小蒸公社开展了15天的农村调查,召开了10次专题座谈会,步行深入各个村落查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商讨,了解到大量实际情况,找到了农业生产方面的不少问题,为此后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样的好调研启示我们,要坚持"一线工作法",多深入项目一线、攻坚前沿、群众身边,找准找实发展"难点"、政策"堵点"、社会"热点"、民生"痛点",掌握真实情况,精准把脉问诊。

坚持"实"字为要,以"用心精至自无疑"的执着,研出问题"药方子"。"三分调查,七分研究。"充分说明了光有调查远远不够,还要在研究上下足功夫。如果只调不研,一调了之,调研就会"烂尾",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后的重要工作,就是要能沉得住气、吃得下苦,用心将庞杂繁多的第一手资料归纳整理、梳理分析,努力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是要学会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循序渐进、以点及面,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找出的问题开展深入有效、实事求是地分析、思考、论证,把握住其中规律性东西,真正把调查得到的真实资料转化为研究问题的具体思路,努力研究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坚持"效"字收尾,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提出解题"新路子"。调查研究是一种工作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每当思想上遇到困惑、现实中碰到难题时,我们党都会通过调查研究来研判形势方向、找到应对办法。问题的解决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解决了千万个问题"。他在湖南乡下调查了30多天,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今后很长时期解决"农民问题"提出了可参考的理论和政策。领导干部在开展关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等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方面的调查研究时,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逐一梳理问题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还需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深入,一锤接着一锤敲,坚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更需要在问题"销号"的过程中不断论证、丰富、发展调研成果,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防范化解风险的实际成效。

透视"江西之行"弄懂"何以中国"

红色沃土,气象万新;赣江奔涌,激声潺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先后来到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为江西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浪遏飞舟"的远大航程上"乘风破浪",就要追寻"江西足迹",在"追忆过去""环顾今朝""瞭望未来"中实"赣"笃行,讲好"文化故事""生态故事""科技故事",真正弄懂"何以中国",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努力交出亮眼新答卷。

追忆过去弄懂"我们来自何方",一以贯之走好"饮其流者怀其源"的传承之路,真抓实"赣"用"文化故事"诠释"何以中国"。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从"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的重要论断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的重要指示,此次"江西之行",文化传承与保护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割舍不掉的牵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思想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讲话"中国文化故事",传播"中华好声音",通过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推动文化传承与开发,以"文化之光"凝心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能。

环顾今朝弄懂"我们现在何处",一脉相承走好"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发展之路,埋头苦"赣"用"生态故事"诠释"何以中国"。在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当得知当地发展特色旅游、茶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美则中国美。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再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了同频共振,"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兴则中国兴,生态美则中国美。党员干部要争当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急先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在植绿护绿、产业谋划、污染治理等方面下足"绣花工",让绿色成为发展最美底色。

展望未来弄懂"我们欲往何地",一往无前走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之路,豪气"赣"云用"科技故事"诠释"何以中国"。在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直升飞机总装车间和试飞站,详细了解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升级的情况,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在听取江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西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创新求变才能把握主动。党员干部要增强"创新思维",敢于"破旧立新",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善于用新办法解决新老问题,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为创新驱动"清障开道",不断破解"卡脖子"难题,在"逐个击破"中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用好四个辩证法答好"江西之行"生态文明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回看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不难发现其中一以贯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四个辩证法的角度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西生态文明之行,明思领会,再添动力,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用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辩证法,赋新能、创新机,答好生态文明"发展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处理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是建设高质量生态文明的核心和要义,居于管总和引领的地位,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高质量的发展依赖于高水平保护,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江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了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再一次强调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对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明确要求,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有关部门和党员干部要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厘清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推动引导企业绿色化转型,研究针对性的帮扶政策,转变企业传统旧思维,跟上绿色发展新步伐;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添绿色发展新动能。

用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同频共治辩证法,明目标,统全局,答好生态文明"治理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江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了解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躁鹛保护等情况。2009年起,婺源县全面禁伐天然常绿阔叶林。多年来,婺源县打造了190余个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的自然保护小区,蓝冠噪鹛繁殖地皆被划为自然保护小区。针对珍稀物种保护这一急难问题,要及时行动,重点攻坚;而对于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宏观问题,则需要多方协作,久久为功。举一反三,广大党员干部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善用辩证法,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找准靶心,统筹兼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稳步推进。

用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因地制宜辩证法,强分类、善结合,答好生态文明"选择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环保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正取选择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方式,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的体现,亦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江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步行九江城区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了解公园建设和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情况。大到长江、黄河,小到各个支流,河流生态治理修复从来都是一项重点工程,无论是"强措施、重整治"还是"轻梳理、浅介入",都体现着中国漫长"治水"历史中的优秀经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踏勘现场,选择适合的修复方式,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时不我待的高度自觉投入到生态环境修复的工作中去。

用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有机统一辩证法,强约束,增动能,答好生态文明"长效卷"。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2021年3月,我国首部流域性综合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确立了具有空间特点的长江流域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法律制度,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规章确立,一部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出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底色越来越浓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得以纵深开展,稳定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遵守每一项法律法规,做生态文明中国的践行者,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督,严格执法,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不断激发全民厚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意识,自觉贯彻生态优先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论"的科学指导,实现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的有机统一。

铸传统文化之"根"立马克思主义之"魂"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固守正之本。"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力量所在。守正不是守旧、尊古不是复古,而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党百年筚路蓝缕、跋山涉水的非凡历程,守的是"两个结合",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员干部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理论学习,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善于发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处,推动文化事业及产业更繁荣,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文化沃土根深叶茂。

活创新之源。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载体、新机制,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性发扬传统文化。无论是画风轻松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还是引进虚拟视觉的《国家宝藏》,或是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些优秀作品都紧跟时代,在传统文化中推陈出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共鸣。党员干部要走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沿,善于运用新的载体形式宣扬传统文化,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文化作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推动文化交流,让优秀文化焕发新姿态、新风采、新面貌,激发群众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真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筑观念之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生相融,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滋养马克思主义,尤其要把握辩证关系,践行系统观念。党员干部要怀着发展的眼光、常学常新的态度去看待学习马克思主义,让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将真理本土化融入到工作日常化中,在干事创业一线担当肯干,在人民群众中解决急难愁盼,在以人民为师的实践中总结升华,从常态中发现、发展、转化真理,从细微处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系统观念学习运用,铸牢传统文化之"根",立定马克思主义之"魂"。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