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37/58页)
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时的"大写意"到现在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工笔画",我们见证了"一带一路"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顺应了国际社会主流的愿望和需求,正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和大国的担当点亮世界、造福各方,这是人类社会共同探索未来之路的一次伟大实践。
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坚持共同繁荣进步,而非踽踽独行。两千多年的古老丝路交往,足以证明,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一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单相思"行走不通,"独角戏"演唱不好,"短视眼"前看不远。"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将民族冲突的"干戈"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玉帛",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合作取代对抗,让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聚焦"五通"合作,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内核的"五通"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精髓所在。在当前地区冲突四起、全球普遍缺乏信心的背景下,有这样的一个寻求国际合作、共商共建的论坛,并且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参与,是很珍贵的,也是值得珍惜的。10年间,中欧班列成长为亚欧陆路运输的新干道;印尼迈入"高铁时代",老挝人民的铁路梦成为现实,马尔代夫有了跨海大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目前"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丝路海运"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空中丝绸之路"显著的建设成效等,无不体现多层次、复合型"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聚焦合作,民心相通更趋紧密;互联互通,互利共赢不断显现。
高质量共建,共同走上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根植历史,指向未来;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共建国家精打细算能源转型"加减法",用好当地"风和光",能源成色不断添"新绿",带动产业链绿色升级,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而"一带一路"是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它生动呈现了中国是如何通过和平发展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如今,我国以数字经济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正如中非联动的"非洲好物网购节",以直播电商的形式走进了中国企业、走进了中国家庭。
共建"一带一路"照亮了"贫困的黑暗",温暖着"被遗忘的角落","一带一路"是越来越好的生活,也是照亮前路的明灯;"一带一路"鼓起了人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勇气,凝聚了奔向未来的强大合力,增进了共建国家民众脱贫致富的民生福祉。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让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发展的阳光。这正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这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发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的"一带一路"初心,这就是架设合作之桥,筑起阳光大道,铺展气象万千的、开放包容的、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一路"。
十年"丝路":共画"同心圆"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我们穿过山峦、越过海洋,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与领为友、以和为贵,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书写繁荣璀璨的丝路新画卷。
忆往昔,共画和平发展"同心圆"。"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腾飞翅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攸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寻求共同进步"最大公约数",促进各国各民族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携手擘画美好蓝图。正如国际社会评价的,共建"一带一路"照亮了"贫困的黑暗",温暖着"被遗忘的角落",实实在在为各国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世界各方的合奏曲。中国始终坚持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立己达人的处世之道,与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同频共振",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连,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再回首,共画合作共赢"同心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不搞"固步自封"的小圈子,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从"驼铃相闻"到"班列飞驰",从"舟楫相望"到"汽笛声声",一代代"丝路人",超越文化和地域,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纽带。十年来,在贸易方面,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一列列满载中国文明和中国智慧的专列通达欧洲的25个国家和217个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布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在农业种植方面,中国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在世界大舞台上,中国展现着自己的大国担当,向世界传递中国力量,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
看今朝,共画时代逐梦"同心圆"。"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间,中国与五大洲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丝路海运"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史,唯有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收获累累果实,才能建立利在千秋、福泽万民的长久之功。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发展的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踔厉奋发、昂扬奋进,在新时代展现新的大国担当。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潮流、惠及民生、深得民心、利好天下,具有强劲的韧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让我们共同祝福"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丝路"繁花怒放"共启"金色新篇"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丝路之上繁花似锦、精彩纷呈。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启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高质量发展的"金色新篇"。
"开放包容"之花怒放,共启"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色新篇。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一带一路"不是封锁闭塞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一家独奏的,而是合唱共奏的;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共进的"阳光大道"。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十年来,无论是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还是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这一初心之路上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开放领域持续拓展,制度型开放不断涌现,"中国引力"让"朋友圈"越来越大,让伙伴们关系愈加紧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共启"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色新篇,以开放包容为导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不断夯实发展根基,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全面强化风险防控,注重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构建"美美与共、和谐共存"的"一带一路"大家庭,让开放包容的"繁花"绚丽怒放。
"互联互鉴"之花怒放,共启"高质量共建"金色新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十年来,"一带一路"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崭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优质平台。在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的"八项行动",彰显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决心,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擘画了宏伟蓝图。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启"高质量共建"金色新篇,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让这条繁荣进步的"幸福路"越走越长,让这根合作共赢的"发展带"愈加秀丽。
"合作共赢"之花怒放,共启"高质量发展"金色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铁路之上列车驰骋、空中航班往来如织、数字电商一键直达......数据显示,2013至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一个个辉煌显著成绩的背后传荡着新时代的驼铃声声,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增添了鲜明亮色。"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共启"高质量发展"金色新篇,不断放大区域融合、开放深化、合作扩展、互利共荣的"虹吸效应",持续有效衔接融合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完善海陆通道,着力探索更多合作空间和路径,更好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让天堑变通途,"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变成繁荣的高地,让"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盛果惠及全体人民、惠泽后世子孙,在文明"百花园"中绚丽缤纷。
文化传承:"典"亮光明向未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灯,可照亮典籍,而典籍如灯,可照亮世人。典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经过岁月打磨后依然熠熠生辉的先贤哲思不应该被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淡忘,阅读典籍的过程也仿佛是和先贤跨越时空对话、传承五千年文化的过程,更需要我们心怀赤诚。打开典籍,亦能明晰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晓我们的步伐将迈向何方,年轻干部当以自信姿态,涵养修身立志之正气,传颂中华文脉之绵延,"典"亮文化之光,"籍"取时代力量,共向美好未来。
汲取"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的历史智慧,在勤学善思中"典"亮求知明理之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阅读历史,可知先贤治政之本、晓朝代兴废之由,明个人修身之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忍辱负重十四载,书写青史,著就《太史公书》,开创纪传体史书之先河;班家两代人倾注心血、笔缀不耕半个世纪,终成中国纪传体断代史开山之作,"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汉书》详细记述朝代兴替生命周期,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后世镜鉴。允发挥于既往,用启迪于方来。年轻干部要常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溯源态度和"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钻研精神,及时查漏补缺,自觉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时刻保持更新知识的紧迫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练就勤学善思的真本领,将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中提炼出的知识原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细枝末节处下功夫,以更加稳健的姿态,踏上纵横遨游的人生征途。
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力量,在修德明辨中"典"亮求索笃行之光。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无论是《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山水之美"、《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中凝练的"大医精诚",还是《说文解字》《文心雕龙》中承载的"著文要义",典籍里记载的鲜活故事,虽时隔千百年,却依旧经久不衰、闪耀古今。"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我们识读典籍,就是要常怀一颗勤于阅读、乐于行走的心,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上少一点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都要把立德、立言、立行作为自己的修身准则。要勤于学习理论知识、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敢于应对风险挑战,胸怀山海,眼有星辰,为点亮华夏文明之光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实至名归的自然之美亲历人、历史事件见证人、优秀文化传承人、中国当代读书人。
把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时代航向,在真抓实干中"典"亮求实创新之光。"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从武王姬发身上看到美德;"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在越王勾践身上学会隐忍;"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九嶷山顶领略徐霞客的豪情壮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像他们一样品德高尚、博学多识又热爱家国、心系苍生的先贤还有很多,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用一腔精忠的赤血回馈了时代,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瑰宝,更是将"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镌刻在了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血脉之中。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当肩负起传承文明的使命,学习好先贤身上的优良品质,用心用情体悟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深厚情感,把守护好典籍、利用好典籍、传承好典籍作为连接古人精神和当下需求的桥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场馆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溯中华民族之源流,辟华夏文脉之新篇,让中国典籍在新时代绽放出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绚丽之花。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踏浪而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上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牢牢把握主阵地,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将人民贯穿始终,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握"时代潮流",向着伟大复兴之路继续进发。
踏传统之浪,逐文脉而行,在历史长河中打捞"精神内涵"
盲目追求"热度""博眼球",忽视文化创作源泉和核心价值,就会导致思想文化成为"无根之树、无源之水",衍生出一批"文化垃圾"。只有祛除"时代杂质",让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造就亘古流传的"不灭"文化,以其内在思想鼓舞人民,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大有作为。因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立足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赓续"中华文脉",在时代的脚步中,将历史与时代特色相融合,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书写出来,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体现出来,找准创作主旨所在,让传统文化吸引人民共情共感,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有效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踏乡土之浪,逐群众而行,在雅俗共赏中博采"乡土气息"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古至今文化的根本出处源自人民,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流传千百年都是因其真正融入生活融入人民,才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思想文化宣传不能只"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要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出发,在内容、语言和形式上贴近群众,让群众心弦拨动、情感触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牢牢抓住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喜欢什么样的文化,捕捉群众关心的"热点",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在与群众的交互中形成"闭环",进一步增强感染力,做到与人民的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