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6篇(第33/58页)
蓄一阵"磅礴之势",做一股勇立潮头的时代"后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只有无惧急流险滩,勇于爬沟过坎,才能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年轻干部须秉承一程更比一程远的恒心,发扬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拼劲,紧跟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需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俯下身子当好蓝图建设"泥瓦匠"、改革事业"马前卒"。须牢记"水无常势,人无常态",立足局势局面不断变化,既当势如破竹的"浪尖",敢于奔着问题去,迎着难题上,顶着压力干,将招商引资、防汛防台等功在当下的事做实做牢;又做润物无声的"涓流",把水域治理、防沙治沙等利在千秋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好,将聚民心、暖民意的工作逐项落实。
涵一泓"清廉之水",做一汪清冽甘甜的无瑕"清泉"。水自融化,一路奔流,但要是选错道路,必定会在前行过程中沾上污垢,丢了纯粹,最终趋至干涸。水如此,人亦然。有些年轻干部之所以早早"晚节不保",身陷囹圄,就是因为掉入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陷阱,没能守住五道"关口",在贪欲面前打了败仗,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葬送了大好前程。年轻干部应引以为戒,时刻不忘给自己敲响"警钟",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开展契机,抓住组织生活会这个检视自我的机会,在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主动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上与思想上的灰尘。须自觉接受群众批评与监督,对群众敞开心扉、以实相待,以"清白"之躯获群众"亲近"之感,以"干净"之身谋"干事"务实之措,让清正廉洁成为年轻干部最鲜明的政治本色。
下活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沿江各省市要紧盯目标、鼓足干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更加突出的引领作用,下活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下好突出环境整治"先手棋",切实守护"一江碧水"。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自"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实施以来,沿江各省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举措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从长江头顺舟而下至长江尾,"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沿江各省市要继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大刀阔斧的决心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扎实推进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更加注重前端控污,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敢于对"沉疴痼疾""出重拳",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
突出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棋",共同绘就"生态画卷"。生态保护修复是系统性工程,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沿江各省市要强化历史担当,加强协同联动,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扎实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要始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找生态修复的良策,不断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要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各级河(湖)长要夯实责任、切实履职,加大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布好生态文明建设"长远棋",全面激活"河湖经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积极适应新发展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沿江各省市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一盘棋"思想,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理念,提升区域协同融通水平。要做好生态利用文章,持之以恒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提升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联通国际国内市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统筹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不断创造"生态兴则经济兴"的时代奇迹!
行路中国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篇章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历经10年的耕耘,"一带一路"从美好愿景变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大道同行,和合共生。每个国家和个人都有责任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类社会如何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这一时代课题。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走好从中国出发的绿色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
循迹茶马古道,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之路。生态兴,文明兴,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千年前兴起于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把一片绿色的中国茶带给世界,时光流转,中老铁路"牵手"中欧班列,雅万高铁建成通车,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一片茶叶,更是绿色发展的智慧和行动。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中国搭建起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将生态红线、自然资本核算等环境治理知识进行共享,推动环保技术"引进来、走出去"。此外,中国发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优势,加大对沿线国家风电、光伏、水电开发利用的支持力度,实现能源部门绿色低碳转型跨越式发展,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追寻漫漫瓷路,走好匠心独运、产业转型的创新之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法的推陈出新、创意的别出心裁和科技的与时俱进孕育出瑰丽的陶瓷文化。古有种类繁多的瓷产品远销世界,引领国际贸易风尚百年;今观3D打印技术与瓷艺巧妙融合,传承与创新齐头并进。从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到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合作已驶入快车道。"一带一路"构建起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让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安全有序的流动。沿着创新之路,一个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链条融通、人才往来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溯源丝绸之路,走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的开拓不靠利盾和骑兵,也不用坚船和利炮,而是以货物与驼队,凭宝船和符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吸收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在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等合作机制竞相涌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博览会等优质活动深受好评;"鲁班工坊"、"孔子课堂"等人文交流项目赢得广泛赞誉。中国积极践行平等、互惠、包容的文明观,围绕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做好贸易往来和互联互通,以实际行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激荡起时代回响,让世界文明的花园百花齐放、生机盎然。
绣好干部教育培训"实"字绣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育材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朝夕之功。干部教育培训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深刻把握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将"实"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绣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字绣,让干部教育培训真正落在实处、看见实效、结出成果。
以"实需"为绣针,在"课程教材、理论知识"中,穿稳培训内容"精准线"。培训内容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培训目标实现和培训效果达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一些开大班、上大课的"大锅烩"干部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干部培训工作缺乏受众意识和问题导向,培训的内容与干部的需求不适应、相脱节。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按需施教,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预测和分析工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流程,切实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和制定干部教育培训的计划与方案并组织实施,从而努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干部的主体地位,根据干部自身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需要,区分性别、民族、年龄、知识结构、人文修养等不同特点,区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职务职级对干部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中心任务对干部知识储备和更新的特殊要求,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培训,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帮助他们补齐能力上的"短板,填补知识上的"空白",消除经验上的"盲区",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提高履职担责的能力。
以"实用"为引线,在"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中,勾出培训形式"新颖网"。培训方式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步骤。干部教育培训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更要在培训方式上保持动态更新、推陈出新,不仅要在强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更要在增强实干能力上"凿深井"。一些地方的干部教育培训局限在学习研讨、个人自学、理论宣讲等途径进行,还是停留在相对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式和自学的层面。虽然这种方式是开展培训的必要形式,但是容易造成培训活动的形式化和程序化,整个培训过程不免会出现风格上单一、形式上单调、内容上单薄的问题,不利于充分调动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新时期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从经济和发展实际出发,善于利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优化知识结构。应当紧随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采用高效便捷、生动形象、内容鲜活的教育载体,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等"云端"讲堂开展好线上学习,提高干部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摆脱时间地点上的限制;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头巷口,利用现场教学开展实地学习,让学习方式更加丰富,让干部教育培训"活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培训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以"实效"为底布,在"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中,织好培训质量"锦绣图"。培训质量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命。教育培训的目的不仅是提升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更要紧的是从学习培训中是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没有将课堂里、书本里学到的与课堂外、书本外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这是检验学习培训是否达到效果的关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一训了之""训前训后一个样",更应强化后续跟进管理,持续向"实绩"问效,做好培训成效的后半篇文章。培训结束后,要加强对培训学习效果的持续问效,通过测评掌握培训效果、座谈掌握培训意见、回访掌握培训需求,对干部能力提升、作用发挥、岗位履职、业务水平进行全程跟踪了解。建立健全干部培训的考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党员干部培训成效的检验,推动将干部教育培训与年度考核、奖惩激励、干部任用等有机结合,作为提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培训效果明显、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进行通报表扬,对仍存在"能力恐慌"的干部,继续加强帮扶指导或"回炉锻造",让干部逐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确保培训走深走实管长远。
一笔一画描绘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抓牢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在党的XX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日新月异,万象更新,面对新征程,我们应手持组织振兴、乡风文化、人才战略的笔杆,沾染更鲜亮的墨汁,将乡村振兴这幅"富春山居图"绘制的栩栩如生。
执"组织振兴"之笔,以"落实"为墨,绘就"富春山居图"中浑圆敦厚的峰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组织是"领头羊",组织振兴是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所以要把好这个"方向盘",持续深入地探索组织振兴引领发展的新模式。"上面万根线,下面一根针",各地区要抓住组织"引擎"为乡村振兴助力提速,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选拔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头雁"队伍,以"关键少数"为抓手,扎实开展村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着力提升党员干部们在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同时要持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抓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落实,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激发党组织活力。
执"乡风文明"之笔,以"务实"为墨,晕染"富春山居图"中阔沙细水的灵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抓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神文明,才让这幅画卷拥有超然豁达的灵气。但无论是农村旧习,还是新风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坚持久久为功,保持恒心,深入基层、下沉农村,拿出"滴水穿石"的毅力去摸排旧习。各地区要坚持党建引领乡风建设,严格按照党建党规制定乡规民约,传承乡村文脉,厚植乡村文化自信,把乡风文俗与新时代理念融合,深入挖掘乡村中的优秀文化,将文化资源深入各方面。同时强化针对性宣传,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选出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用群众"看得见、够得着"的榜样事迹引导人,培养好习惯、好作风,用乡风文明的"软实力"来建设乡村振兴的"硬环境"。
执"广纳人才"之笔,以"充实"为墨,勾勒"富春山居图"中层峦环抱的山林。"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想要绘成这幅山水画,坚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人才振兴战略是不可缺少的墨色。各地区要树牢"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的理念,不断的完善人才招揽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厚植人才"沃土",与高校、科研院等力量接壤,让有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人才流向乡村基层一线。同时要坚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用人导向,不断探索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人岗融洽",让乡村人才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在此基础上激活年轻干部选育的"源头活水",建设堪当乡村振兴重任的"领头雁"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