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中心组发言材料: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争当乡村振兴开新局排头兵
理论学习中心组发言材料: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争当乡村振兴开新局排头兵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几点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
一、生态文明建设根本要在政治上觉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既是对云南生态环境的高度赞美,更是对云南干部群众的激励鞭策。近期,各级巡视组通报了很多生态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根本要在政治上觉悟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都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是一句空话,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具体的实践中。聚焦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是要从政治上研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从政治上领悟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从政治上执行好中央和省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部署,始终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是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保护好这一最宝贵财富,是党中央交给云南、交给我们的政治责任,是党员干部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政治高度看生态环境问题,时刻牢记"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核心要义是保护,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自觉,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要严肃认真抓好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举一反三,开展问题大排查、大起底,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解决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坚持用"两山"理念守住"景美""人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唯有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才能在新时代,打造新文明,构建新农村,实现新发展,守住"风景美",推动"共同富"。
摒弃"宁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畸形发展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绿水青山、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赠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挖采矿山、开采林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排乱放......为短期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进行肆意妄为掠夺式的环境利用,无疑是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出卖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必将由人类来承担。要树牢绿色发展观,长效性宣传"两山"理念,让人与自然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互利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蔚然成风。
树立"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无从谈起。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利用当前"爱国卫生专项行动""人居环境整治"等良好契机,以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高校、社会团体等主体单位为示范场所,以公职人员、党员干部等为领头人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谋划、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来落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科学统筹谋划,划定生态红线,实时重点检测,精准施策治理。
探索"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做生态文明建设"开创者"。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其含金量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保护和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衡点,也就找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平衡点。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们要始终不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立场,以对子孙后代尽责的态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打造绿色"金饭碗",用"两山"理念守住"景美""人富"。
三、乡村规划要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当前,正在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农村发展"开药方""寻出路"。在谋划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当地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本色、挖掘生态潜力,让农村留得住乡愁,让农民富得了"口袋",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
绘好山水"底色",改善乡村"颜值"。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更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乡村规划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条件,实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策略,给乡村"增绿"、为发展"留白",维护好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让山水的"底色"更浓、让乡村"颜值"更美。
培育绿色"宝库",鼓起群众"腰包"。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乡村规划要保护好林草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态资源,适度发展林下经济,合理开发生态旅游,做强绿色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以良好的生态促进群众致富增收,让绿色发展成为惠民工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掘乡土"精髓",提升村庄"气质"。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实现基层善治,需要发掘并弘扬乡村本土优秀文化,利用好地方性知识。在乡村规划中,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将当地好的文化经验发掘出来,引导村民保护好生态,建设好家园,维护好团结,不断增强村庄文化气息,形成和睦相处的氛围,用接地气的乡土文化提高村民素质,提升村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