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260篇(第32/82页)
强化"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意识,秋毫以查,找准提实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调查研究的成效。要培养问题意识,善于从细微处捕捉问题,从全局工作中寻找问题。若非见微知著、拨云见日的"真才实学",极易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蒙蔽,把不准问题脉搏、点不准发力"穴位",最后沦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被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力戒形式主义,"脱鞋下田"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把表面现象"系统化""深刻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揭开问题的"庐山真面目",真正了解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民之所急,用高质量问题引领高水平调查研究,真正推动调研成果成为决策部署的"工笔画""长镜头"。
涵养"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优良作风,正心以对,勇于直面问题。究竟是正视矛盾的复杂性,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着难处进,朝着险处攀,还是只看"高楼大厦",回避"背街胡同"。这既关系到调研是否简单走过场、能否取得实际成效,又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实际能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考察中聚焦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实践证明,敢于直面问题,是调查研究应有的态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担当精神,敢于挑重担、敢啃硬骨头、敢涉深水区,勇于踏足"险以远",方能体验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快乐,真正做到调出实情,研出实招,干出实效。
练就"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分析本领,格物以求,精准研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光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光研究不调查,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做好调查研究需要拨开表象见症结,见一斑而窥全豹。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既要分析面上情况,又要剖析点上现状。始终秉持"深研细究"的工作状态,树立"实事求是"的价值取向,全力避免由于不当修辞产生的"过拟合""欠拟合"现象,全力提升"研究模型"的"泛化能力",努力让调研成果指导决策、推动实践、服务人民。
调查研究要在"问题"上较真
近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调查研究发扬光大。
开展调查研究,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在哪调研就在哪,哪方面问题突出就聚焦哪方面,哪环节问题严重就重点调研哪环节,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过程,就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奔着问题去,聚焦问题查,盯着问题改,以一股"较真劲"开展调研。
在发现问题上较真,坚持脚步向下、眼睛向下。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重视搞好调查研究,善于研究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不能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摸清情况、打捞实情,就必须深入一线,把脚步迈下去、身子扑下去,走出机关大门、走进群众家门、走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既要听干部汇报,也要听群众声音,既要听赞美之词,也要逆耳之语,既要看衣食住行,也要看农业产业,既要到先进的、有亮点的地方,也要到艰苦的、有难点的地方,在迈开步、俯下身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把问题找准、根源查深,为后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在分析问题上较真,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调查的过程,是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而研究的过程,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前期调查收集的资料,大多是零散的、片面的、孤立的,也有重复的、交叉的,模棱两可的、含糊其辞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分类,使原因具体化、问题显现化,重点问题突出化、一般问题特殊化,把"基本上""大体上""大多数"等模糊概念搞清楚,确保数据真实、内容深刻。要善于分析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思考、分析,抓住本质、把握关键、注重细节、探寻规律,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后果、解决的办法,主动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琢磨、深入研究,方能形成一份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调研材料。
在解决问题上较真,坚持真抓实干、真督实查。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根本任务还是要解决好问题。如果重调轻研、研而不调,走走过场、装装样子,前期雷声大、后期雨点小,不仅无法发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展现干部作风的作用,甚至损害了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发现问题是前提,分析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和根本。要把"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对照问题改,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目标任务、整改期限、方式方法等,压实责任、扎实推进、确保实效,对于能立马解决的,就立说立行、紧抓快办,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的,就反复研讨、分解问题、细化举措,此外,要多"回头看",强化专项督导,抓实跟踪问效,确保问题不反弹、不反复。
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一"字密码
近日,多家央媒连续聚焦"千万工程"二十年引领浙江乡村巨变,并梳理一系列数据,比如浙江连续二十年召开"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悉数出席,省委、省政府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等,这些都见证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劲。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学好学透、用活用好"千万工程"的经验,读懂"千万工程"背后的"一"字密码,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读懂"一心向党"的信念密码,走好"一片丹心永向阳"的忠诚大道。"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头作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从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以乡村现代化为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虽说每个阶段都面临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经验不足的种种挑战,结果万千美丽乡村实景仍然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千万工程"的背后,是心中有民、一心向党,入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信念力量的印证,是一辈子干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件事。党员干部当接力继承、丰富和发扬"千万工程"经验,以星火燎原之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动更多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跃迁,方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盼。
读懂"一心为民"的民本密码,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心无百姓莫为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以"人民"二字为原点,二十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持续践行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千万工程"迸发出强大生命力。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建设美丽乡村,要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要胸怀"国之大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始终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铭于心躬于行,更要用"一心为民"这把"钥匙"打开更多美丽乡村大门。
读懂"一马当先"的担当密码,苦练"一腔热血勤珍重"的实干本领。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千万工程"的成功实施,正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对浙江省情的深度调查和把握,历时118天走遍11个地市,一村一村调研总结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一直紧抓不放,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千万工程",以良好的作风进一步赢得党心民心,由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也不断丰富,既有农耕社会的田园余韵,也有现代文明的璀璨菁华。这无不是二十年来将"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成本转变为领先优势,广大党员干部接力奋斗的结果。当下,我们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追求,善学勤思常实践,永葆一腔热血、抓求真务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跨越新的"雪山""草地",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练好调研"基本功"解好为民"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面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广大年轻干部务需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在察民意、知民情中读懂"为政之道",练就治世安民的"硬核本领",解好为民服务的"必答题"。
解剖麻雀,练就"窥斑见豹"的"如炬慧眼"。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工作的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是关键。要确保调查研究看问题"入木三分"、提举措"恰中要害",广大年轻干部就必须学会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切实从细微之处、末梢环节找准问题、看穿实质。一方面,要"脚沾泥土"直奔一线,紧扣调研主题深入农家炕头、田间地头、车间码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谈心唠嗑",在乡音土话中窥见问题、发现办法。另一方面,要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善于从历史、当前和未来的多维角度去分析前后逻辑,从材料、数据和现场中去论证表里关系,找准共性问题、个性问题、普遍经验,在"察秋风而知落叶"中得出最佳判断、把准问题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