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05月份重要讲话、重要会议心得体会汇编312篇(第17/97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410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04分钟。

"由表及里"研有深度,切勿"只重外部不重根源"。调查研究如同"把脉问诊",不可能永远"有喜无忧",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好剖析的"心电图""手术刀",深研细究"症结"所在、根源所在,以免"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要善于"望其表征",搞清楚直接原因,比如调研村(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时,发现"高柜台""窗口化"存在,要了解直接原因,搞清楚是因为亲民化、去机关化改造得不好。问题非偶然、"疾在里子上",还需做到"顺藤摸瓜",不能忽略更深层次的原因,要搞明白其根源是部分干部对村(社区)党群服务阵地的定位不准,没有突出便民、利民和亲民的主题。总之,看清表象只是第一步,摸清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标本兼顾"治有力度,切勿"只管眼前不管长远"。"调研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当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利长远。要分清"轻重缓急",首先把眼前问题解决好,针对调研发现的、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要对能立即解决的不拖沓、马上办,对不能立即办的也要耐心解释、尽早办好。更关键的是,要着眼长远,下大力气"釜底抽薪""拔除其根",比如群众反映办事多头跑,要简化办事流程,通过现场办理、代为办理、上门办理综合施策,消除"事难办、多头跑"。因此,摆平眼前问题只能解一时之急,要在"搞定"眼前问题的时候思虑周全,有的放矢解决长远问题、根源问题,防止其"再生",从而提高实效,为干事创业铺好路。

读懂"回信勉励"用"心"奔赴乡村振兴之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七年农学人,一生农村情。作为一名农学专业的基层选调生,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我倍感振奋。今后,定当不负所托,怀着为民初心、奋进决心和干事雄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奋斗,把青春汗水挥洒在基层田野。

永葆为民初心,厚植"人间辛苦是三农"的爱农情怀。农为本邦,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实施农村耕地抛荒治理,从保障粮食安全到排查农村自建房安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惠农重大政策,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尊农爱农,才能更好地护农助农。作为基层选调生,我们要永葆为民初心,厚植爱农情怀,坚持深入基层,到乡村振兴的一线服务群众。要主动入村入户,深入农民家中、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屋场恳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农村党员干部、弱势群体、返乡致富带头人等沟通交流,直面民生难题和农民诉求,多为农民的利益谋划,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农民的真心与认可。

坚定奋进决心,练就"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兴农本领。"院士谋策农桑兴技艺,学人试锄邑里变科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就是新型农业人才助力现代化农业振兴的生动缩影。据悉,自2009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前,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才能了解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作为基层选调生,我们要积极向"新农人"学习,既要学习"新时代农科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精神,学以致用、学干结合,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又要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学习现代化种植养殖的科学方法,了解用无人机等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田间管理的要求,掌握用现代科技破解生产难题的本领。坚持把个人的"小我"投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我"之中,努力成长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新型复合式青年人才。

激荡干事雄心,展现"平芜尽处是春山"的助农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乡村是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乡村也是助力广大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沃土。当前,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任重而道远,乡村振兴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广大基层选调生要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雄心魄力,和"肯吃苦、能吃苦、肯奋斗"的坚韧毅力,积极应对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志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骨气,主动到重大斗争一线去摔打磨砺,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思想,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以昂扬之姿助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人勤春早功不负,奋斗实干启新程。梦想的召唤就在前方,让我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广阔的基层大舞台上展现助农作为,在伟大的事业中焕发青春的光彩!

国情调研要有"卸"有"装"

调查研究是了解真情实况、把握社会脉搏的重要抓手,是正确决策和科学施政的有效参考,更是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桥梁纽带。选调生当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在一"卸"一"装"中,完成好国情调研这项重要政治任务。

卸下急功近利的"浮躁",装一份"涉深水者得蛟龙"的坚定信念,久久为功。据湖南党史陈列馆资料统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开展调查研究不下57次、约2851天,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后约三分之一的时间他都在调研。广大选调生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当秉持国情调研重在"真"、贵有"恒"的观念,循着先辈们的铿锵足迹,以广泛调查研究切中问题要害。要敢于在"大干快上"中拉长国情调研时间线,拿出"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欲开展全覆盖入户走访,切实了解群众"想什么""难什么""盼什么",绝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着力拉宽国情调研空间线,紧扣基层中心工作,不断探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绝不管中窥豹、一叶障目。总之,要有意识地将学术研究精神落实到国情调研中去,沉心静气、扎扎实实理清真实情况脉络、构建理论认知框架、研学客观发展规律,坚决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推进工作不罢休、不促成效果不收兵。

卸下抱令守律的"包袱",装一份"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进取之心,勇于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谈谈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共同作用,使个体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和彰显,也为我们的国情调研提供了新的洞见。选调生们一方面要以开调研会、专题调查、系统调研等典型调研方法为基础,尝试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所在村、镇实际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修正了传统调研方法的不足,善于利用网格化、信息化数据直观、快捷、高效等特性,促使国情调研朝着可视化呈现、交互式传播、沉浸式体验的方向发展。尤其在面对国情调研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时,要不囿于经验主义框架,灵活融合各类调研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数据准确性。

卸下浮于表面的"空壳",装一份"瞻前者不可忽其后"的兜底意识,善谋长远。"调"和"研"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对调查材料的再升华。面对收集到的大量碎片化材料,选调生们不能停留在对调查成果"浅尝辄止",而应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工作。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一言两有":言之有理,即在形成最终意见时,每一个论点都要经过反复推敲考量,有坚实的数据或案例支撑。有所思考,要持续培树跳出"现在"谋"未来"的格局和视野,将收集的材料同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政策方针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大胆设想、敢于提出观点。有的放矢,要对材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分析,筛选过滤无效信息、不实信息,直至做到从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发现和总结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提炼和转化成果,真正实现调有所获、研有所得。

画好人才引育"三维坐标"

"人才"是党的XX大报告多次提及的关键词,尤其是将"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写入新党章,这更是党适应时代发展大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各地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原则不动摇,从体制优化、产才融合、服务提升等方面用情用力,打好人才招引组合拳,让人才既"引得来",更"留得住""干得好"。

从高处着眼,强化吸引人才。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大量人才的不懈奋斗、持续推动。一座重视人才的城市,必定是生机勃勃的城市、群贤毕至的城市。党的全面领导,是人才强市战略的根本保证。画好规划图。各地党委政府要把招引人才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在释放政策红利、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真正拿出"真金白银",增强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才吸引力。明确任务书。凝聚各方合力,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树好风向标。优化人才工作专项考评,建立健全"一把手"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和领办重点人才项目制度,定期进行统筹调度,工作质效作为干部调整、职级晋升、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从细处着力,精准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事业平台。人才不能一引了之,而是要精准使用,释放最大效能。要深度融合。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要围绕上级发展战略,结合本地优势特点,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对口招引专业符合、技术精湛的人才,真正做到产才精准融合。要人岗相适。要知人善任、人事相宜,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能力,匹配相应工作岗位,让专业的人干喜欢的事儿、专业的事儿、擅长的事儿,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潜能,实现人尽其才、人适其职、人施其能。要产才双赢。要充分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作用,加大对人才技术开发、专业提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人才自身和产业链条"双提升",实现产才良性循环。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