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交流材料
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交流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党的XX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校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全体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一、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渠道、方式方法,形成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共同愿景,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关系是完成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任务、发挥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作用的重要基础。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族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五个认同教育"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汇集了各个民族的青年学子,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
2.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平台。促使大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树立正确民族观既是目标指向,也是实践活动。首先,高校担负着向青年大学生宣传、教育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责,同样也承担着培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其次,高校是思想创造、文化传承、知识传播以及铸魂育人的主要载体,也是各民族大学生思想交流、情感交融、心理交汇的重要场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再次,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同样要把正确的民族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增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更为融洽亲密的民族关系形成。最后,新时代给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根据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目标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更好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线、方向及根基,也为其增添了新的动力。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则是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正确民族观的实践路径和重要载体,二者密不可分。
二、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着力点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做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开展民族工作的相关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遵循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在新时代条件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鲜经验。在党的XX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此,高校要根据这一主线不断丰富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2.坚持以"五个认同"为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以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勇于创新为代表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经过百余年奋斗争取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富强,带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创造了新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高校要坚持以"五个认同"为重点内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使师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应深刻认识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及深刻涵义。以"五个认同"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内容,能够不断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促使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必要、必然,并将"五个认同"内化于心。
3.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只有把握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才能真正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要求,其重要目的就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所真正需要的并且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优秀人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促使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丰富的实践活动影响人,培育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随着时代进步而持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创新要充分体现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1.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学科课堂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教师可在开展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与本学科相关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同时采用学生接受度高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将此类教育资源巧妙地融入课堂。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增强专业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而且能增进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更能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可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让受教育者通过学习相关课程知识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把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起来,并将其融入音乐、舞蹈等课程以及艺术创作。大学生通过课堂以及文艺作品近距离了解和学习我国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文学等各方面,为我国医疗、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这些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将民族团结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充分融合,创新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更具吸引力,也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更具活力。
2.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平台。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灌输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除了理论灌输,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也能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感染力、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平台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高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平台可采用多种方式:一是与基层党建积极结合。高校可通过主题党日学习、"三会一课"、党史学习教育等实践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依托"三下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通过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动了解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增进与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重要渠道。高校可通过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平台、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线上课程、开设官方短视频账号等传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利用好网络平台是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新颖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适应大学生的话语方式,也能促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