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纯:退休不褪色 奉献立新功
周元纯:退休不褪色奉献立新功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他立志回乡,2015年在村"两委"邀请下,以党建指导员的身份毅然回到家乡,一干就是六年多。六年间,他以党建为引领、经济发展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带领群众改变了村容村貌,将一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失控村建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国家3A景区。
支援家乡建设,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敏村九条冲,尽是卖柴公,三天不卖柴,鼎锅牢牢空。"一首当地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过去的冷水滩区花桥街镇敏村,村民只能靠砍柴卖柴艰难度日。
"敏村到了必须要改变的地步了!"2014年底,村"两委"换届后召开群众大会,成立"援村顾问小组",大家一致同意推选周元纯担任组长,支援敏村发展。
乡村振兴,基础先行。周元纯牵头组建了一个由老退休干部、老村干部、老党员、老组长、老教师等"五老"组成的20余人的"乡贤团",为敏村出点子、拉资金、跑项目。他们利用自己良好的人脉和不知疲倦的双腿,争取到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敏村人铆足了劲,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打造敏村生态旅游景区。
五年来,敏村新修公路13公里,扩宽公路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27盏,群众出行方便了。整修水库1座、山塘2口,新修拦水坝4座,整修渠道2公里,农业生产高效了。大力开展村庄整洁行动,清理空心房、废弃房20余座,全力开展河道清污治理,翻新改造村综合服务平台,更新办公设备,硬化活动广场,修建小游园,生态环境变美了。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返乡的人越来越多,能人大户越来越多,特色农家乐和农产品加工等风生水起,150余名贫困人口因此脱贫致富。
化解矛盾纠纷,"新乡贤"文化蔚然成风
穷山窝大变身的背后,与干群齐心谋发展、因地制宜搞建设密不可分。"村级账务混乱,党员群众纠纷不清"是周元纯回家乡之前敏村最为突出的问题。
回到家乡后,周元纯发挥曾任财委主任的经历和知识优势,指导村"两委"清账,把一笔一笔的老账逐一清理并进行公示,一步一步消解党员群众之间的隔阂。为了防止乱象复燃,周元纯主张并监督村"两委"落实"135治理模式",特别是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村务公开。通过让村干部、党员、群众三者面对面交流,把人心凝聚了起来。
在矛盾纠纷处理上,周元纯积极发挥村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作用。由"五老"组建的"乡贤团"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在乡民邻里间口碑好,有利于调动大家振兴乡村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发动和感召,周元纯将村里"五老"队伍发展到20人。他们平常走村窜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主持调解家庭、邻里矛盾,协助处理用地、用工问题,开展文明创建等。"五老"在群众中的威望更高、信服力更强,做到了矛盾不出村、工作"村为主"。
周元纯始终坚持"一带三不"原则(带头工作和捐款,不要村里报酬、不到村里报账、不给村里添乱),在外创业的50余名"新乡贤"受他的影响和鼓舞,积极回到家乡投资,发展特色项目15个,投入资金800万元。催生种养合作社6家,入社农户200余户。新乡贤引领和主导乡村发展的格局已逐步形成。
发展旅游产业,寻常山村华丽转身
"敏村九座峰,旅游显神通。村里变模样,人人乐融融。"这是一首当地新民谣,如今的敏村,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家家户户干劲十足。
"如何发挥敏村资源优势,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周元纯当初任职主要考虑的问题。周元纯力排众议,带头将自己家的祖田祖山流转给能人。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由观望到信服到全心全意参与。村里需修建自来水工程,资金缺口5万元,群众一次性就集资9.9万元。为抢抓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周元纯以村内峻秀的高山和环绕的流水为依托,因地制宜规划,先易后难实施。
为了筹措资金,周元纯自己捐款5.1万元,又以全部身家担保,说服老板垫资300万元,采取群众筹、往上争、能人垫、乡贤捐、引资建等办法,从2016年起陆续建起了1座吊桥、2座景观桥、2个停车场、2条登山天梯,1片溯溪"520"桃林、2片野生动物雕塑群、12个休息凉亭、1个婚庆主题广场、1个客服中心、1个乡村文化体验馆,配套建设了千亩特色种植园、百亩农耕文化体验园、白鹤露营基地和小木屋,以及6公里长的旅游线路。难以置信的是,工程还没有完工,游客们已纷至沓来,2018年更是成功创建国家3A级风景区,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世代务农的农民开始吃上旅游饭。
经过多年努力,敏村正朝着快速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进。先后被评为市区美丽乡村示范村,市文明村镇,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省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省休闲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老骥恋桑梓,初心照山林。从退休干部、新乡贤到党建指导员,周元纯的身份在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爱国、爱人民、爱家乡的"初心"始终没有变。
上一篇:一名“90后”老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