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在全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上的讲话

转载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5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分钟。

在全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锚定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大先行路径",部署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各项任务,锻强创新第一动力,增创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引领推动XX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一、数智引领未来、创新赢得未来,把"一号发展工程"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

党的XX大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高度,系统部署建设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专门组建国家数据局,这是我国数据治理领域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将对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省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部署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其中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是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体抓手。"一号发展工程",战略聚焦的是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破题的关键是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具体的落脚是数字化这个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我们要深刻领悟省委决策部署的大格局、大战略、大逻辑,搞清楚弄明白实施"一号发展工程"的重大意义、深远考量、现实基础、机遇挑战,切实增强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第一,高定位要有高追求。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XX要承担好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省委赋予的功能定位,更好扛起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是必由之路、必然之选、必答之题。一是一流城市必须有一流的实力。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具成长性、爆发性、牵引性的种子,比传统的经济业态具有更强的经济弹性,可以说是经济拓增量的"动力源"、优存量的"好抓手"、提质量的"大引擎"。过去五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4%,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8000亿元,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但横向比较看,省政府印发的2022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仅居全省第三,其中数字产业化指标仅居全省第四,产业数字化指标仅居全省第六。二是一流城市必须有一流的担当。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也是大国博弈的正面战场。XX要巩固壮大港口、开放、制造、文化、民营经济优势,在"五位一体"各个领域更好服务"国之大者",离不开数字经济的赋能赋值赋智。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产业安全领域,XX如何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创资源和单项冠军等企业主体,在重点领域攻坚突破,是责无旁贷必须回答好的重大命题。我们要树立"一流"标准、"样板"追求,全力推动XX数字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为大局全局作贡献。

第二,大变革倒逼大转型。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数字经济领域的变革创新可谓一日千里,发展数字经济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于步子"快不快"、路子"准不准"的问题。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智能化升级、新能源化布局,如果我们没能在时代大潮中抢得先机,不仅无法更上层楼,甚至连现有优势也会弱化退化。目前,我市数字经济主要存在三方面短板:一是结构不够优。XX数字产业"硬多软少""老多新少""零多整少"等"三多三少"问题比较突出。从产业结构看,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增加值之比为7∶3,全省约为4∶6,杭州为1∶3,数字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从行业结构看,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电子材料、光学元器件、智能终端等传统制造业为主,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育不足。从企业结构看,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比较多,缺少平台型、整机型、链主型企业,更缺少千亿级、五百亿级的旗舰型企业。二是转型不够快。XX制造业中,17个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接近65%。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模具、针织、汽车零部件、家电等行业数字化改造,但总的来讲,企业数字化水平仍然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处于自动化阶段,信息化、智能化应用能力不强、意愿不足,"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创新不够强。数字经济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数据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目前XX数字经济整体能级不高,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还是产业平台、数字人才、研发投入等创新要素支撑不足。从数字人才看,数字高端产业与高端人才"双向奔赴、双向成就"的基础还不够扎实,相关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比较紧缺,我市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留甬率总体不高。从研发投入看,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4%,低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仅居全省第九。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马太效应"。我们一定要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全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第三,新赛道催生新机遇。短板就是潜力,风口蕴含新机。虽然XX数字经济发展与先进城市还有不小差距,但只要我们锚定目标、倍道兼程、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我们最要抓牢的,是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跃升的浪潮。当前,平台型消费互联网增长逐步趋缓,而新型工业化催生的产业互联网正迎来新的爆发期。XX制造业基础相对扎实,5G、工业互联网等布局较早,我们一定要巩固放大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先发优势,把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做好。我们最要珍惜的,是数字经济领域勇于弄潮的企业和企业家。像汽车电子方面,涌现出均胜电子、吉利汽车、高发电子、拓普等一批整机或零部件企业,有的已经成长为跨国企业集团;工业互联网方面,XX已经有较好基础,涌现出蓝卓、创元、中之杰、柯力传感等一批优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方案解决商;智能光伏产业方面,在宁海、象山等地布局了一批产业基地,涌现出东方日升、锦浪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半导体材料方面,拥有江丰电子、金瑞泓、长阳科技、激智新材料等优秀企业,其中不少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以"数"为帆、逐浪前行的坚实底气。我们要坚定信心、勠力同心,共同抢抓机遇、攻坚突破,把短板当作跳板、把潜力干成实力,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文明新时代。

二、始终对标一流、敢于争创一流,全面落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以"一城四高地"目标为引领,全面实施五大计划24项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全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高地、全国产业数字化引领高地、全国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全国数据创新先行地,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到2027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1.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水平领跑全国,基本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要突出超常发力。勇于正视差距,全速发力赶超,在目标上求超越,在机制上求创新,在举措上求突破,推动资源要素、政策举措、工作力量向数字经济领域倾斜,把数字制造的长板拉得更长、数字服务的短板加速补齐、数字创新的动能锻得更强,推动XX数字经济发展走出一条厚积薄发、跨越赶超的新路。二要突出精准聚力。把握内外发展大势,顺应产业演进趋势,加强战略性谋划、前瞻性思考、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聚焦国家所需、未来所向、XX所长的领域集中攻坚,打造一批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示范性的场景应用、代表性的品牌和企业。三要突出一体发力。把"一号发展工程"与"一号改革工程""一号开放工程"贯通起来,把数字化发展与新能源化转型结合起来,用好改革破题的思路、开放提升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新增量、新空间、新生态等问题。四要突出革新动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革故鼎新、立破并举,下大决心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打破发展路径依赖,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着力开辟数字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牵引带动XX产业体系焕然一新。

(一)创新生态要全面提级。以甬江科创区建设为引领,全域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数字经济创新提质提供硬支撑。

一要建强"平台+人才"的支撑体系。加快甬江实验室、XX东方理工大学(暂名)、XX大学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大科学装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要深度融入国家"3+N"人才战略布局总体框架,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打破高校、院所、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加速集聚。

二要找准"出题+破题"的攻关方向。提高科技攻关组织化协同化水平,深入实施"科创甬江2035"计划,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先进材料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集中攻坚,每年组织实施市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鼓励领军企业、科研院所自主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XX力量。

三要打通"转移+转化"的渠道通道。面对数字经济重大需求,设立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池",优化升级XX科技大市场,构筑市场化的数字经济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广机制。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构建集知识产权交易、评估、保险、质押融资、证券化等于一体的金融链条,助力科技型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四要完善"制度+文化"的激励机制。以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创新体系,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要一体推进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培育,激励推动广大科学家、企业家、创业者秉持家国情怀、克服浮躁心理,勇立数字时代的潮头浪尖,以大境界开创一番大事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