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医改现场推进会上的发言合集11篇
在综合医改现场推进会上的发言(合集)
福建省三明市就整合医保体制推动综合医改,福建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就综合医改工作,海南省就医改工作,甘肃省庆阳市就医保管理体制改革,陕西省延安市就医改工作,北京市就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广东省深圳市就加强综合监管工作,浙江省宁波市就医用耗材采购工作等10个地方以及国务院医改办负责同志先后作了发言。现予刊发发言材料,请各地学习借鉴。
福建省三明市市委书记杜源生
近年来,我市以勇于改革的担当、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继续改革不停步的精神,探索医改"三医联动"的有效路径,取得初步成效。
一、建立医改责任机制,为改革和改革者担当
改革进入"深水区",医改必须是"一把手工程"。5年多来,我们在改革推进机制上,注重"三个坚持":
(一)坚持上下并行"一把手"负总责。我们注重市、县、乡、村"四级联推"抓医改,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统一分管涉及"三医"的职能部门。在改革中,我们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下基层调研必看医改的点、必问医改的事、必解医改的难,特别是对重大改革方案,要亲自组织调研,大胆拍板决策。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医改工作20余次。
(二)坚持破立并举为改革开道。医改是既要敢于"破"又要善于"立"的过程。在医改初始阶段,我们"破"字当头,敢破敢立。医改领导小组从实际出发大胆试、大胆闯,几年下来,医保"九龙治水"局面被破除,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医保体制;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利益链条被切断,建立了价格补偿新机制;药品招标建立了阳光限价采购的新机制等等,通过破立并举,不断推进改革深度和广度。
(三)坚持正反并重为改革者担当。我们对医改一线干部以正向激励为主,制定出台改革创新容错纠错9条措施和提振干部精气神16条措施,多名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同时加强反向约束,对医改部署"不冷不热、不急不忙、不疼不痒"的干部予以问责。改革过程中,坚持正面宣传、鼓舞士气,多渠道、多形式营造医改的浓烈氛围。目前在三明,医改已深入人心,全社会支持、参与医改蔚然成风。
二、抓住医改关键环节,敢啃体制机制"硬骨头"
医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涉及基本民生保障,必须有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的勇气和精神,持续深入推动改革。
(一)抓住医保"牛鼻子"。"三医联动"医保是关键。我们看准了医改关键,坚定不移刀刃向内,改革先改政府。2013年合并"三保"、药品招采等职能,成立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挂靠财政,实行基金市级统筹,市县机构垂管。以此为基础,去年在全省第一个成立市医疗保障管理局,为全省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重拳出击"治药"。挤压药价虚高既是"三医联动""腾笼换鸟"的先决条件,更是解决百姓"看病贵"之急需。对此,我们多措并举,坚决挤压药价虚高水分。一是建立跨地区药品采购"三明联盟",通过区域联合采购优势以量换价。二是严格执行"两票制"、"一品两规",遏制流通领域灰色交易。三是建立严格药品监管机制,规范诊疗行为,减少大处方、大检查。2011年全市县以上22家公立医院的药品耗材费用10.15亿元,2016年下降到8.60亿元,为实现"腾笼换鸟"腾出空间。
(三)激励和约束医疗行为。以药养医机制下,医院工资总额按医院收入的相应比例划定,推动医院做大医药收入盘子。医院要回归公益性,必须改革现行的绩效分配制度,加大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我们创新制定了工资总额核定办法、院长目标年薪制、医院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并向公立医院派驻总会计师等,在制度上规范医疗行为,同时,利用"治药"空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激励医务人员提高医疗劳务技术收入。改革后,医务人员收入大幅增加,22家公立医院工资总额从2011年的3.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9.83亿元。
三、改革永远在路上,向全民健康再出发
福建省将紧密型医联体试点放在三明,我们在借鉴深圳罗湖区和安徽天长市等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数县域规模小、人口少的实际,以总医院的形式开展县域医联体建设。目前,12个县(区)除永安市外均已形成紧密型医联体。
一是建立内部管理高度统一的医联体,整合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打破行政、财政、人事等方面的壁垒,赋予总医院办医自主权;将医保资金、财政投入和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等,捆绑作为总医院的经费,并建立"总额预付、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机制。明确总医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即总医院和中医院),保持中医机构设置、行政建制及法人单位"三不变"。二是推动医疗资源从"往上聚"向"往下沉"转变。在人才下沉上,建立医师定期驻乡驻村制度,把医生到基层服务的时间和成效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在病种下沉上,合理确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诊疗病种目录,实行病种工分浮动制,下派医生一般诊疗费按下级机构标准收,差额部分由医保基金全额补足,引导群众到基层就医。三是促进医疗行为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统筹推进居民健康促进行动、"全民健康四级共保"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健康档案等工作,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增加健康服务供给,同时实施中医振兴发展工程,提高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疗法及康复门诊医保报销比例,建立基层中医服务区,中西合璧为群众提供卫生与健康服务。四是推进医疗机构关系从"竞争型"向"协同型"转变。总医院组建后,一个医联体内的医院由过去的争病源,变为利益共同体。设立远程医疗诊断、县级心电诊断、医学影像检查等平台,逐步实现检验、影像资源共享、结果互认,避免医院盲目扩张床位、重复购置设备。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李红
2015年福建省列入首批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两年多来,我省不饶弯子,不回避矛盾,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
一、创新医改领导机制,加大统筹力度
医改进入"深水区",需要强有力的机制推进改革。我省在三个方面创新医改领导机制: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每半年听取阶段性工作汇报。二是我省将医改办划转到省政府办公厅,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三是发挥"两会一委"的作用。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我省各级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简称医管会),代表政府履行办医和监管公立医院资产运营的职责。去年9月,我省整合医保体制,成立了省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简称医保会)。至此,形成了在省医改领导小组领导下,由省医改办总协调的"两会一委"(医管会、医保会和卫生计生委)的改革推进机制。
二、"三医联动",探索改革有效途径
"三医联动"的关键在把握医保基金、医疗收费、财政补偿、百姓负担等多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尽可能实现多方共赢。具体体现在医院收入结构和增幅趋于合理、医保基金可持续、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合理提高、群众就医负担减轻等方面。
2012年三明启动医改,首先整合医保体制,形成监管合力,重拳打击药价虚高,腾出空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三明经验示范带动下,2015年上半年,我省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改革,要求各地医疗价格调整、医保支付和财政补偿要"三合一",同步出台、同步实施。全省公立医院价格调整补偿17.79亿元,医保基金跟进投入约8亿元,各级财政专项补助2.5亿元,改革总体平稳,没有增加百姓负担。
三、改革医保体制,解决管理碎片化问题
我省借鉴三明经验,将省人社厅管理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生育保险,省卫生计生委管理的新农合、红十字会政府专项经费以及省民政厅负责的医疗救助等6项职能进行合并,成立了省医保会,下设省医保办。更重要的是,将药品采购和价格职能并入省医保办,实现医保相关管理职能由一个机构统筹,各方利益在一个框架下平衡,医药资金链条在一个平台上衔接。
(一)"药价保"联动建立医院价格补偿机制。医保整合后,我们利用省级基金结余盘子增大以及医院控费的空间,对省级医疗项目分类进行4次价格调整,金额达5亿多元,医保全额跟进,不增加百姓负担,为价格补偿新机制建立提供保障。
(二)以医保支付为手段,加大挤压药价虚高水分力度。我省医保以基金当家人的身份走到"前台",成为药品谈判定价的主要角色。今年3月,我省启动新一轮药品采购,采用医保支付结算价的方式,分类对药品进行限价和限量采购;采用"超支自付、价差留用"的机制,将省药采谈判结余资金2.5亿元返还医院作为绩效奖励经费,激励医院参与新一轮药价谈判的积极性;建立了采购、配送、结算和使用一体化的平台,解决医保、医院、药商之间长期存在的"三角债"问题。
(三)按病种收付费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今年4月我省出台了《按病种收费工作暂行规定》,首批在省属医院实施100个按病种收费(支付)项目,明确医保支付和医院向患者收费的标准,今年还将增加500个左右收付费病种改革项目,并在全省推广。三明市等纳入国家卫生计生委DRGs收付费改革试点。
(四)发挥医保利民便民综合效应。一是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制度。2017至2020年每年筹集资金2.4亿元,对全省6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医疗费用补助。二是畅通医保异地结算。建成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电子结算系统,实现货款、基金、省内外异地就医及时结算。三是向医院派驻医保服务站或医保服务人员,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
(五)实施全程监管医药行为。我省相继出台了进一步打击骗取医疗保障基金和侵害患者权益行为、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等文件,建立全省统一的医师代码库和省医保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对医保基金安全、医生医疗行为、药品流通领域实行全面监管,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四、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促进医务人员回归看病角色
三明创造了以院长目标年薪制为龙头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经验。从去年起,借鉴三明做法,我省省属公立医院及各地市县医院陆续进行薪酬制度改革。一是切断药品耗材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改革医院工资总额核定办法,医院工资总额仅与医务性收入挂钩,不与药品耗材收入挂钩。二是实行院长目标年薪制。明确院长年薪由政府全额负担,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建立院长年度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医院人员工资总额挂钩。三是改革内部绩效分配制度。推广三明的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年薪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组成,打破了医院长期以来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逐利机制,体现分配以技术劳务价值为导向。四是建立适合医院特点的人员编制管理办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逐步实现编内外人员同工同酬,同时改革新进人员审批制为备案制。五是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实行派驻总会计师制度,年薪由政府发放。推行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健全财务报告和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内部控费机制。
我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2016年全省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增幅8.23%,个人住院平均医药费用增幅2.44%,均低于全国平均增幅;个人次均门诊费增幅4.62%,与2015年同比增幅下降5.66%;省属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在55-66万元之间,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3-4倍。
五、"强身健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去年9月,我省印发《进一步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两重点,三覆盖"的基层改革任务。"两重点":一是重点打造县级综合医院技术、协作、信息三大医疗服务平台,发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重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工资总额核定办法,明确基层医疗机构80%以上的医务性收入,以及扣除成本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可用于薪酬分配。"三覆盖":一是推进县级医管会全覆盖。二是推进由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一个公益性村卫生所全覆盖。三是以福州、厦门为重点,推进家庭医生慢性病签约服务工作全覆盖。
目前,全省深化基层医改各项举措正在积极推进,特别是启动改革较早的三明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平均年薪达到15万元,医务人员年均收入达10万元左右,开始出现城市医院医学人才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骨干的良好势头。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广祥
安徽省作为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坚持改革创新,统筹"三医联动",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一、改革支付方式,引导医疗资源配置
(一)巩固促进医共体建设。总结推广天长市经验,制定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意见,明确医保基金对医共体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支付方式,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预算包干资金超支部分原则上由县级牵头医院承担,结余资金经考核后由医共体县乡村三级机构原则上按6:3:1比例分配。全省医共体建设现已扩大到66个县(市、区)。
(二)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定远县"按人头总额预付"签约服务模式,上级医院医生和基层医务人员"1+1+1"(1家县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名乡村医生)组合团队签约,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服务费用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付费等分担。在落实免费服务包的基础上开展有偿签约服务,服务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目前,全省常住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20%,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33%,129万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强化制约监督,调节医疗服务行为
(一)引导规范诊疗行为。推行"临床路径+按病种付费",确定21个专业171个病种临床路径表单,规范诊疗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今年上半年,74所县级公立医院共完成临床路径病例60余万次,占总出院病例的50%以上,药占比30.6%,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比降幅13.8%,出院人均药费同比降幅17.96%。
(二)衔接保障"腾笼换鸟"。根据药品带量采购腾出的空间,今年对基本医保限价目录4874个药品中的3780个药品价格进行调整,整体降价5.46%。按照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国家鼓励政策的原则,兼顾医院反映急需理顺的突出问题,计划调整八大类、千余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按规定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支付范围。
(三)协同实施综合监管。将医保监管纳入医疗服务综合监管范畴,将监管结果运用于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审核或协议管理,建立监管力量协同、监管内容清单、不良执业记分、监管结果应用联动等制度。每季度排名通报同级同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次均三费"(药品费、检查费、材料费)水平、结构和涨幅变化等数据,对涨幅超标、按病种付费执行率靠后的机构予以扣款或约谈。
三、完善医保制度,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一)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制定关于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意见和方案,统筹推进"六统一"。
(二)建立贫困人口医保政策体系。实施健康脱贫工程,逐步建立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体系。三保障是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性补偿政策,并提高保障待遇。一兜底是指,划定贫困人口就医个人年度自付费用"351"上限,即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累计自付分别不超过0.3、0.5、1万元。一补充是指,实行"180"补充医保政策,贫困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今年上半年,全省贫困人口住院平均报销比87.2%,较普通参保人提高约25个百分点,"180"补充医保平均补偿比95%左右,极大减轻了贫困人口看病负担。
(三)创新医保经办服务。在25个试点县市开展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城乡居民医保业务试点,探索推进管办分开。参与试点的商业保险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审核控费力度,改进服务手段和管理方式,打造经办基本医保、承办大病保险、协办民政救助和代办贫困人口补充医疗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四、不断探索创新,协同推进综合医改
(一)建设智慧医院助力医改。应用智能语音、医学影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影像辅助诊断、智能辅助诊疗、智能医学随访等服务,医生工作效率和影像检出准确率得到提高。安徽省立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于8月20日挂牌运行。
(二)加强制度创新深化医改。探索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支点、以下派高年资护士为纽带,建设城市医联体。成立省属公立医院监管委员会和监管中心,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县管乡用"用人机制。全面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扩大带量采购实施范围,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强化绩效考评,提高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翁铁慧
上海自开展试点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系统配套,着力破解构建科学就医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中的深层次问题。
一、筑牢基层基础,构建科学分级诊疗制度体系
在综合医改试点中,上海以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制度为突破口,着力构建科学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覆盖上海所有社区,1100余万居民自愿签约,其中"1+1+1"签约居民超过235万。通过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优先预约转诊等举措,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获得感普遍提升。2016年,质量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上海行业满意度测评,社区卫生服务位列十大行业之首。同时,签约居民在"1+1+1"组合内就诊比例近80%,在签约社区就诊比例超过60%,社区已承担全市40%的门急诊量,三级医院门诊量出现下降,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初见雏型。
我们着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将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分解具化为141项服务项目,并按项目制定每位家庭医生的标化工作量以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化工作总量,在此基础上制定岗位设置、财政投入、绩效工资总额核定等标准,并据此进行投入和考核,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与"收支两条线"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对家庭医生实施目标责任制,由其承担资源调配、团队组建、任务分配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并根据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考核分配。
我们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一手抓培养人,依据区域卫生规划,补齐全科等学科"短板",抓好全科医学生的源头培养。同时,把全科医生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90家专门的全科住院医师标准化培养基地、制定专门的培养课程。一手抓留住人,推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在分配上重点向家庭医生倾斜,目前基层骨干全科医生收入已与一些综合性医院同年资医生相当;提高社区高级职称比例,评审中适度放宽学历、科研项目等条件,强化具有社区特点的技能、业绩考核。
二、立足公益导向,建设现代公立医院治理机制
上海着眼于转变政府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现代公立医院治理机制,于2005年设立了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办医主体责任,推进"管办分开"改革。在这一体制下,上海的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市级医院自2005年以来,住院次均费用年增幅3%,明显低于全国三级医院平均水平;2016年平均住院日为6.84天,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药占比逐年降低,12年来下降近9%;每万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支出与2005年基本持平,11年零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坚持"转方式、立秩序、建机制、促联动"。
转方式,就是把医院发展方式和目标,从做大业务量的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鼓励公立医院专注于临床能力、医疗质量、服务水平与运行效率。为此,我们一方面以区域卫生规划为依托,凡不符合规划的新增床位、新建分院一律不予审批;另一方面以医保控费为支点,实施医保总额预付,节余可留存、超支不补足,引导医院从做大向做强转变思路。
立秩序,就是努力构建各级各类医院合理分工、有序转诊的科学医疗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运用DRGs原理与大数据方法分析2013年以来积累的800万份住院病案信息,测算公立医院病种组合指数,对其服务效率、工作负荷、技术水平、费用控制等进行评价,并逐步与政府投入、医保支付、床位规模、绩效工资总量等挂钩。通过评价标准这一杠杆,撬动公立医院转变行为模式,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各司其职。
建机制,就是建立公益性导向的医院内部管理机制。重点抓住医院内部绩效分配机制这个核心,推行"两切断、一转变、八要素"改革,即切断医务人员考核、收入分配与科室经济收入之间的直接挂钩关系;转变以科室收减支结余分配的模式;建立以患者满意度、岗位工作量、工作难易度、服务质量、费用控制、医德医风等"八要素"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趋向公益性的内部良性管理机制。
促联动,就是通过统筹医疗与医药、医保、价格的联动协同,支撑公立医院建立公益性为导向的运行模式。在医药方面,重点推进"质量保证、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药品招采体系,从根本上挤压流通领域水分。通过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等措施,形成系统性改革合力,从根上实现医药分开。在医保医疗联动方面,上海从2011年起即由分管卫生副市长分管医保,在医改平台上医保、卫生等部门紧密合作、综合施策。在价格方面,对三级医院4000余项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比价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三年行动计划,小步快走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路
海南省高度重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强化政府责任,精心部署,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深化医改各项工作,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一、大力推进医保制度整合
2016年底,海南省印发《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提出在全省范围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实现"六统一",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经办服务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医保、大病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衔接。省委、省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拿出"多规合一"改革的劲头,舍得放权让利,尽快把这些分散的职能整合在一起,彻底改变医保部门分割的局面。进一步制定了医保管理整合方案,在实现政策"六统一"的基础上,着力在整合力度和机构设置上下功夫,提出组建省医疗保障管理机构,专责全省医疗保障管理,相对独立运行。目前,该方案已经省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省编办草拟了《海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海南省医疗保障管理局的通知》,正在按程序报批。省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原则同意筹设省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挂靠省财政厅,保持相对独立运行,设立综合处、医保基金管理处、医疗服务价格处和药械采购配送监管处等4个内设机构,下设省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省药械联合采购中心2个事业单位。我省将加快推进此项工作,细化工作方案,着手工作经费划拨、机构设置和划转、人员安排等事项,争取机构早日成立运行。
二、加快推进医改重点工作
一是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于2014年底实现全省全覆盖。2017年8月底,全省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三亚市还探索实施了院长年薪制。实施"一市县建设一所省级水平医院"工程,全省70%的市县医院与国内优质医疗机构建立了帮扶关系。
二是以陵水县为试点的"三医"联动改革效果初现。实现"一升两降一涨"目标,即乡镇、社区首诊率上升至70%以上,住院病人县域外转诊人数下降、药品价格下降,医务人员工资上涨。同时,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得到提高(报销待遇就高不就低、三大目录就宽不就窄)。全省自2015年9月推行乡镇卫生院新农合限费医疗政策,参合农民按起付线标准缴费后,其政策范围内基本医疗费用予以全额报销。
三是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率先推进。截至2016年12月底,已与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1个统筹区签订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合作协议,我省参合农民通过联通国家平台在全国288家综合医院实现联网即时结报。同时,我省医疗机构为辽宁、吉林等8省份的参合农民提供跨省就医联网即时结报。陵水县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慈善会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一站式"报销平台,简化居民就医结算程序。
四是多种方式吸引卫生人才资源,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省政府面向全国为二级以上医院引进"好院长"和"好医生"。启动全省"妇幼双百"人才引进工作,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儿科、妇产科医生。启动"京医老专家百人团"智力帮扶海南项目,先后有3批58名老专家参加。实施津琼人才战略帮扶项目,已选派2期35人赴天津学习。出台《海南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备案制"、"区域注册制"、省外医师多点执业、团队多点执业等举措,促进人才流动和资源下沉。
五是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上半年全省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52.8亿元,增速5.8%;招商签约项目23个,签约额445亿元,超过上年全年31.3%。三亚市中医院作为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单位,筹建三亚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努力将中医打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