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AI198.COM —— 专注党建行政公文写作范文

2023年理论时评-46篇(第12/17页)

网络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771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8分钟。

从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演进来看,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开始兴起区域国别研究,主要服务于少数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催生了美国主导的区域国别研究,主要服务于美西方的霸权争夺。迥异于欧洲和美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色彩,新时代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导向,以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学科的时代使命。在这一宏大叙事逻辑下,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天然具备了"和合"的基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同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此,厚植共同体意识,洞悉世情与国情,兼顾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成为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应有之义。

人才培养是任何学科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长期以来,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通常以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为依托,学科壁垒与专业藩篱难以打破,跨学科平台资源驱动乏力,课程体系设置"拿来主义"现象突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难以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要,"国别通""领域通""区域通"人才的培养与输送渠道梗阻明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避免不同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分兵作战"的局面,有助于打破传统院系和学科之间的壁垒、践行人才贯通培养理念,推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实现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构建和技能培养,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国际理解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区域国别学建设的帷幕已经拉开,加快推进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确立是学科发展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学界的崇高使命。擦亮区域国别学的中国底色,关键在于坚守学科发展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汲取知识滋养与理论资源,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合理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协同创新,构筑区域国别学的"四梁八柱",为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切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于我国维护经济安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过去人们更关注产业全球化,以效率为导向进行产业布局,现在人们主要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安全为导向进行产业布局。最近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和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都将产业链供应链列为重要议题。

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美国在2012年就发布《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白皮书。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发达国家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不断推动本土化、近岸化、盟友化和多元化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此加速重构。此外,美国为遏制我国发展,不断加大"脱钩"力度,跨国公司正探索实行"中国+1"战略,进一步加剧我国"断链"风险。尽管如此,我国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只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开放合作,就能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一方面,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显示,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比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总和还高12.9个百分点,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尽管受疫情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20%,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随着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甚至超过1/3。IMF分析还表明,中国GDP每增长1%,会拉动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0.3%。由此可见,与中国经贸往来必能惠及自身。

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开放经济的特有问题,但加入全球分工和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封闭经济既解决不了发展问题,更解决不了安全问题,落后是最大的不安全。只有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对外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形态,使得对方不敢轻易断供,才能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此外,加强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既能破解产业链中"卡脖子"难题,还能形成局部科技优势和产业反制能力,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保障。但是,自主创新绝不是关门创新,关门创新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有坚持扩大开放,才能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技术进步和升级。

进一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全球产业链逐步在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形成圈层格局。全球化遭遇逆流后,区域合作变得更加重要。区域合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例,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0.8%,增长7.5%,是同期全国GDP增速的2.5倍。区域合作还能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拉紧相互依存关系,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因产业升级而产生的产业链外迁,如果发生在区域合作伙伴关系间,既能激发区域经贸潜能,更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要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探索制定更高水平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开放更多产业,推动经贸合作向更广领域发展。将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更紧密的联系作为供应链多元化和产业链安全的支撑。

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通过制定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提高贸易壁垒,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脱钩"的重要手段,借此不断削弱这些国家的竞争力,将这些国家限制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全球竞争既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之争,又表现为规则之争。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全球最高标准的多边自贸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全球首个关于高标准国际数字规则的专项协定。要发挥好自贸区和自贸港"压力测试实验室"的作用,先行先试CPTPP和DEPA高标准经贸规则,为我国早日加入CPTPP和DEPA作出贡献。此外,要高度关注绿色经贸规则。气候变化正严重威胁和深刻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供应链要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

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结果。产业链供应链的质量取决于要素流动的水平。要促进人才、资金、商品、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要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精准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外资项目,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方面的优势,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打造要素流动型开放的样板。

数字技术赋能营商环境创新优化

近日,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出台、国家数据局的组建以及代表性数字平台的组织架构调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架构和管理体制日趋完备,数字营商环境更加规范有序。同时,数字经济并非"独善其身",其衍生的数字技术以及数据和算法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数实融合中重构企业组织方式、业态和模式,有效降低制度、交易、资金以及管理等各类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全社会营商环境的创新建构及深度优化。

数字技术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促进疫后经济快速重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我国经济处于复苏期,但部分企业仍存在开业难、融资难、客源少等问题。数字平台向社会提供了数字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服务,依托数字技术帮助企业及时捕获商机、对接资源、匹配项目,克服"冷启动"困难。例如,各社交平台为商家提供了便捷的自我展示舞台,帮助企业拓展销售、广告等业务;通信软件采用低代码运行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参与新技术的接口,协助企业从事研发创新活动;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增强了人与机器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在数字技术加持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下,企业的眼界开了,销路广了,生意更好做了。

数字技术优化制造业智能生产环境,提高产业链组织运行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体现在注册企业时办事窗口、流程和时间上的节省,更表现为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以及人才资金充足率,这恰是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吸引企业和项目入驻的地区竞争力。可以说,制造业营商环境是全社会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领域,而数字技术正通过打造智能生产环境为之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际上,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稳定和强化原有产业链,更可解构原有产业链和重组更高效的产业链。这有利于营造出更优的产业链营商环境,并日益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譬如,云工厂平台上有上万家制造商和供应商,不断产生的灵活小单可通过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系统随单重组生产线,致使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演变为按产品组织产业链。

数字技术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推动线上线下公平竞争。我国通过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地方保护和地区分割问题,可在线上市场率先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企业以平台为接口从事各行业的新经济新业态,还可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赢得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相对平等的准入机会。同时,传统企业也在应用数字技术、接入平台或自建平台,以线上开店或线上推广的方式盘活实体店闲置资源,带动实体店销量增长,拓展市场份额。而且,随着各行业主流大平台用户数量趋于饱和,平台竞争将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向差异化竞争、提升发展质量转型,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