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评论文章汇编14篇(第5/8页)
完善制度,注重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完善农村贫困人口有兜底保障制度、常态化救助帮扶措施,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孤儿、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有相应保障制度。
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更加关注社会关爱,扶弱济困兜底线,持续加大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力度,不断提升救助供养水平,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进一步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全民受益,全面推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树立战略眼光,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敢啃制约改善民生保障的硬骨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有效增进民生福祉,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民生保障网织得越来越密实,让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更加精彩,让一个个民生亮点,让一项项民生制度,构成一幅高品质生活的美好画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找准"支点"好发力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找准"支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粮食安全筑牢底线提高成色。尽管去年我国粮食生产第十八年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还面临不少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不容任何闪失。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抓紧抓实耕地这个命根子,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田必须是良田。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实施"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等系列举措,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让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以产业兴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兴旺。产业兴旺关键是延长农业产业链,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人才+园区+市场+龙头企业"持续做实农业产业。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加快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和构建经营体系。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特殊群体,要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做好就学、就医、就业保障和产业支撑,做实精细化管理服务,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建设补短板提"颜值"。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生态振兴的载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问需于民、突出农民主体,激发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以坚强的组织堡垒引领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的"密码"之一就是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团结带领农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宝贵经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从高处着眼、细处着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
锚定"三心"向未来,再创赶考新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要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锚定"三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保持勇毅笃行的坚定,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上一篇:人民日报文稿-23篇
下一篇: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资料-36篇